第59章 、传信差
徐世旧恭敬道:“可是关于京兆府传信宫中的事?”
“正是。”端王说。
徐世旧并未直接叙事, 而是转身出了客堂,从客栈的前厅中请入了另一个人。
此人身穿一袭和京兆尹同款制式的圆领官袍,想必这就是那位府衙中负责了本次传信任务的差人了。
那传信差人上前一步, 拱手道:“端王殿下, 事情是这样的——那日黄昏前,府尹大人命微臣传信到宫中,微臣不敢耽搁, 即刻便快马加鞭地出发了。谁料在北边的一个小胡同里被人截停了......”
他话还没说完, 端王便抬手打断了他:“小胡同?”
“是的。”传信差人的表情有些惶恐,“微臣做传信已有许久, 对洛阳的路况比较熟悉, 故而时常会抄些小道来加快行进速度。”
端王皱了皱眉,但并没有反驳,只是说:“继续。”
传信差人点了点头:“当时微臣一心只想快些将信送到,并未太留意周边的情况,加上快要日落, 雨势也很大, 天色已是比较昏沉, 竟在一时不察之间吃了绊子。”
他停了停,似乎是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当时微臣只觉得骑着的马不知为何突然颠簸了一下, 接着就是眼前一黑——大约是被什么人当头用黑布罩住了,继而就被整个人五花大绑了起来, 嘴里也被塞了东西, 喊不出声,被拖到了不知什么地方......”
差人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微臣当时还以为自己是招惹到什么仇家了, 小命就要断送于此......没想到......大约是一两个时辰之后, 微臣就又被拖出去了, 然后被路过的人发现,这才重获自由......”
“然后就去锦衣卫镇抚司衙门了?”端王问道。
“是的。”传信差人回道,“微臣身上的银两等财物全都丢失了,但好在信还在......微臣担忧剩下的路程上又出些什么岔子,加之锦衣卫镇抚司衙门距离不远,于是便打算前往求助......刚好指挥使大人就在衙门里......”
端王点点头,转而去问一旁的徐世旧:“指挥使大人可去探查过那小胡同周围的线索?”
“回殿下,微臣自知晓此事起,就已经连夜去探查了。”徐世旧的表情更起来更加凝重了,“可因着雨势着实太大,几乎所有痕迹都早已被冲刷干净,现场实在是查不出什么值得称道的线索,更辨别不出嫌犯的身份。”
徐世旧顿了顿,表情变得有点微妙:“不过,微臣与属下根据差人的记忆对其当时被截停的情况做了一次再现——即是用类似的黑布将其蒙住,再进行拖曳等让他做出方向感的辨认——结果发现......”
谈及此处,徐世旧看了看端王身后的官员、守卫和皇子公主伴读们,又用询问的眼神望向端王。
端王心下了然,当即命令让自己的贴身守卫留下,其余人等先行离开。
于是那些官员们便纷纷打开了门,就要往外退出。
这时,端王的视线在几个皇子公主的身上一顿,补充了句:“大皇子、长公主、二公主、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殿下,请留下。”
正要跟着官员们离开的云丹停下脚步,有些惊讶地回过头去,与其余几个皇子公主面面相觑。
随着两道沉重木门被重新关好紧闭,端王朝他们几个微一颔首,继而示意徐世旧可以接着谈了。
徐世旧也看了看云丹他们几个。
端王道:“不妨,让他们听着。”
徐世旧犹豫了一下,接着还是开口了:“端王殿下,是这样的......根据当时的探查,微臣怀疑,那嫌犯是宫中的人指使的......”
云丹心下一凛。
她明白方才徐世旧为什么要除了端王之外的人都退出去了,是因为怕在场的人就有这个嫌犯的幕后主使,届时不就打草惊蛇了?
徐世旧还挺严谨的,连他们几个理论上不会有半点实权的皇子公主都怀疑......
那端王让他们留下的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也是因为考虑到他们几个没什么本事、不太可能是幕后主使的缘故吧?
另一个原因,大概是端王也不愿落人口舌,才让他们几个在此旁听来避嫌,以免有官员以为端王要和锦衣卫指挥使私通款曲......
“......为何?”端王沉默片刻,也放低了声音发出疑问。
徐世旧悄声道:“殿下,那嫌犯将差人拖去的地方已经离宫门很近了,那处平日里都是有守卫巡视的,嫌犯不可能带着差人藏匿一两个时辰之久......不过,若此人跟宫中之人有些什么关系,这反倒就不难了,恰恰相反,这么做还能利用守卫的巡视来减少其余人的靠近,防止恶行被察觉。”
他顿了顿,又继续补充道:“况且,嫌犯离开的路径也离皇宫很近,甚至可以推测其最终目的地就在宫中......”
端王皱着眉头,沉吟半晌后道:“指挥使大人的判断不会错。本王在今后会更加留意宫中之人,以防有人图谋不轨。”
说着,他就转头往客堂的木门看去:“尤其是那些此次与本王一同出宫的官员......”
*
“皇妹,你觉得是谁啊?”
与同行诸位、百姓客官们一同在后/庭准备用午膳的时候,云丹和楚天宁在距离众人较远的一旁咬耳朵。
而楚云苏,则是还记着徐君白先前说要承包他们伙食的诺言,早就一溜烟儿地跑了,说要将他抓过来给他们当厨子。
后/庭非常宽阔,按照规整的行列摆满了许多长方形木桌,桌的两侧则放置着小木板凳,是提供给大家用膳的专门场所。
此时的后/庭中,已然充满了饭菜的香味,四处也都是人们的交流谈笑声和杯箸碰撞声。
云丹看了看楚天宁,苦恼道:“我怎么会知道,我们根本就没参与过朝堂上那些事情,对各种勾心斗角都不了解。”
“唉。”楚天宁看起来很是忧心忡忡的,“之前我也听闻一些大臣和官员提议说我已经十六了,最好立长子为太子什么的......可我一点都不想当太子啊!”
“嘘!皇兄,你这话可别跟父皇说。”云丹悄声道,“为什么不想?”
楚天宁撇了撇嘴:“当太子有什么好的,麻烦事可多了,整日累个半死......而且说不准还会成为好些人的眼中钉,到时候你皇兄小命不保。”
云丹哑然失笑,楚天宁竟然也懂这些。
“我知道了!”楚天宁一拍大腿,“皇叔方才不是谈到,父皇有意在本次回宫之后安排我们几个旁听上朝、参与议政吗?”
“对。”云丹点头,“还说让我们各自选一个议政大臣来作为太师呢,专门负责教我们参与朝政相关事务的......除了跟他们一同上朝议政和辅导学习之外,好像还要去相关的部门进修......”
楚天宁小声说:“是呀,我准备到时候故意表现得差一些,最好能委婉地让父皇知道,我不是做太子的那块料。”
“皇兄,你可以。”云丹绝对表示支持,此般性情的楚天宁确实不适合坐这样的位子,否则只会为他招惹难以应对的祸患,“那皇兄有没有心仪的太师人选?”
“暂时还没想到......皇妹呢?”
云丹对楚天宁很信任,毫不避讳地说出了心中打算:“大理寺卿。我想选议政大臣中的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皇妹对刑狱案件有兴趣?”楚天宁看起来有些惊讶。
“嗯,还行吧......”
云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有她的道理。
这个世界和朝代中,女子也可为官,只是数量相对要少些。
楚帝此番无非就是摆明了让几个皇子公主参与朝政,在锻炼他们的同时,也是在给他们机会建立自己的势力。
如今的朝堂主要的臣政在于皇帝之下、六部之上的议政处,而议政大臣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官职。一般来说,只要是在国家大事上说得上话的,各部门的代表人物也都会兼具议政大臣的身份。
楚帝信奉政、法、军三权分离,以此来达到彼此制衡的效果。因此,六部中的兵部实权被分割了,仅作全国上下的军事统筹,而另设了直属于皇帝的禁军和锦衣卫来实际操办京城宫内外的相关事务。
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被统称为三法司,负责的是法令相关事宜。同样的,作为六部之一的刑部实权不大,仅作汇总整理、上报下达。实际负责审理裁决的是大理寺,御史台则作监察之用。综合来看,大理寺是三法司之中对案件起主要作用的部门。
因此,这类部门的长官虽然在议政处相对势单力薄,但在其对应的领域,却有着相当大的实权。①
大理寺卿作为大理寺当之无愧的一把手,亦是如此。
作者有话说:
①以上相关古代政治制度知识参考了百度,但并不严格遵循历史,架空架空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