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1 / 1)

北京镜鉴记 赤军亚古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好,一边说:“这样的土包,咱北京城里应该还有八个,只不过个个没有尸首……我估摸着,此物主人的尸首,应该是埋在煤山下边儿。”

  “煤山?”

  “和咱们同船而来的宋尚书,他的工职,多半就包括着重修煤山。”

  “他不是要修殿吗?修座山来做啥?”

  “煤山就是禁城北面的万岁山,皇上打算用前朝拆毁的宫殿把它堆高,为的是毁了鞑子的龙脉——前些年没说修城,在那里堆了煤,所以老百姓都叫它‘煤山’。少师何等高人,神机妙算不在军师之下,只可惜算得到一,算不到二。打死了这个沈万三,想从他嘴里套出玉泉山上暗道所在,取他衣服尸首按奇门埋在九个地方,一般人断然不会去碰。还亏得有骆小姐这般纯阳之体的人,要没她的扇子,咱也……”

  刘鉴说了一大通不着边际的话,不知是说给他自己听,还是说给捧灯听。捧灯越听越是疑惑:“爷,小的听说男为阳,女为阴,为啥骆小姐算纯阳之体呢?您莫不是在说……”

  刘鉴捡起折扇来,狠狠打了捧灯脑门一下:“你胡思乱想什么?大千世界,道理万端,谁说就男阳女阴一句话可以解释通的?”

  说着话,也不管捧灯抱头呼痛,他朝窗外望了一眼:“这和尚们都死绝了?打个水打到玉泉山上去了吗?算了,咱也不洗了,拿干手巾擦把脸,先去吃点东西吧。”

  刘鉴重新把草鞋收好,仍然贴上道符,然后就带着捧灯出了寺门,前往小街,打算去那番邦老板的小饭铺里吃饼。

  那番邦老板自称姓安,名叫东尼。其实古来姓安的胡人不少,比如唐朝就有个安禄山,不过安老板说,他和安禄山毫无关联——“我的故乡在西方日落之地。其实我也不姓安,安东尼本是名,姓的达某某……”究竟是达什么某,发音古怪,刘鉴却也听不大真切。

  刘鉴问安老板,他的故乡可在亦力把里?安老板不明白,刘鉴就蘸着酒水在桌上画幅地图给他看,大明朝最西边就是亦力把里,正好在乌斯藏的北边。安老板摇头:“还得西,远得很呢。”刘鉴把手指往右侧一划,点一个点,说这里叫“钦察”,并在中间标注“九千余里”,谁料安老板还是摇头:“恐怕还得更西……”

  刘鉴的地理概念也就到此为止,他也搞不懂再往西方是什么地域。不过话说回来,中原人象他这样博学的还不算很多,别说钦察,就连亦力把里,揪住十个士大夫,就有六个干摇头,更别提那些贩夫走卒了。

  刘鉴问安老板为何离乡撇井,万里迢迢来到中原。安老板苦着脸回答说:“我倒不想离开老家,只是我国的教士近年来大捉妖女,都送去火刑架上烧死,我受点牵累,这才被迫下海东行,一程程地流浪,走五年多才终于到了天朝。”

  安老板是七年前来到北京的,人生地不熟,钱袋就要见底,又没有一技之长,差点没愁死。某天饿着肚子在街上闲逛,走到小街,忽然看见几个昆仑奴在街头吆喝,招呼大家吃饼,说是:“天竺名吃,现抛现烤,滋味无穷,不可错失。”安老板一拍额头,想起自己家乡也以做饼闻名四方,小时候曾经向人学过,何不摆摊出来聊做生计呢?

  就这样,他开始经营饼摊,生意越来越好,又改了饼店,因为生性好赌,就将惯使的两枚骰子绘上招牌,以自己的本姓为号,称为达某某披萨店——可惜发音实在拗口,中原人都发不准,干脆就叫它做骰子饼店。

  安老板的饼和那天竺的饼却大不相同。天竺的饼和中原的饼一样,馅是在里面的,安老板的饼却象西域的饼,馅是撒在面上的;天竺的饼馅料有限,安老板的饼却无物不可配合,什么牛羊猪肉、鱼碎虾仁、时令蔬菜,甚至干鲜果品,全都可以撒在上面。只有一桩,天竺饼咖喱味重,安老板的饼多放奶酪,说起来都未必合乎中原人的口味。天竺人不知道变通,安老板却善于改良,他平常只放三成奶酪,客人要喜欢这口味,他再加到五成,乃至于全份儿甚至双倍,各有不同价码,随时提出,随时修改。刘鉴和别的中原人不同,每回来吃,一定要加添双倍奶酪,捧灯却不习惯这种口味,开始吃着挺香,多吃两口就发腻,再吃两口就想吐……

  刘鉴和捧灯一路往小街走去,等到的时候,申时都已经到了,两人饿得前心贴后背。可是还没到,就先听见一阵喧哗,捧灯是个好事之徒,虽然饿着肚子,也以看热闹为第一要务,先喊一声:“出事儿啦!”“嗖”地一声就冲到刘鉴前面去了。

  跑过去一看,热闹是热闹,却没出什么玄乎事儿。只见在骰子饼店附近的街边竖起了两座高栏,竟挂着两个蹴鞠牌,原来是踢皮球蹴鞠的。周围早已经围上了好几百的看客,有附近的店家,也有行走到此的路人,无一不觉得新鲜热闹。

  刘鉴和捧灯排开众人钻到前面,只见不大的小场子里双方怒目对视,一边看衣装是汉人,另一边却是群朝鲜人。刘鉴认得其中几个的面孔,那些汉人是从陕西行省过来,在街上卖拉面的,那些朝鲜人则是卖冷面的。

  刘鉴听着大家的呼喝,显得仇恨非常,却不明所以,就向路旁一位老者打听。这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仇恨由来已久,已然延续了近百年。

  且说元朝时候,高丽王族与元帝关系十分密切,高丽国王进贡王室贵族的女儿给元帝为妃,元帝也把皇族的公主下嫁给高丽国王为后。作为陪嫁的高丽人因此就在大都城里住了下来,仗着皇室的宠爱,贩售冷面,后来更声称面条这种食物是高丽人发明的,六九城里广而告之。这就引来了山西削面、陕西臊子面、湖北热干面、河南烩面等种种饮食行会的不满。这些地方又大多是民风剽悍之处,几个头头曾经纠集人手去冷面店寻衅滋事,可开打以后才知道原来高丽算是色目人,受到朝廷的庇护。遭了蒙古兵几番镇压之后,大家只能偷偷下手,在德胜门外四道口这种高丽人聚集的地方瞅不冷子砸块黑砖什么的。直到洪武爷建立大明朝,元帝北蹿,高丽人也一度失势,这才着实消停了一段时间。

  可后来谁料想,高丽大将李成桂谋朝篡位,改国号为朝鲜,向大明朝称臣,受到洪武爷、建文帝和当今永乐天子的表彰——永乐爷好几个妃子就是从朝鲜送过来的。于是这些高丽人改名叫朝鲜人,重新又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