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种成就了,可惜天生出身的问题,导致了他在一些问题上面的局限性,也才有了他后来的悲剧。
就在张献忠这里费尽力气的想要给李定国创造机会的时候,李定国这里却产生了巨变。
经过杨国光的思考后,他最后还是决定出兵救援路成功营,首先是路成功已经彻底被打散了,即使在坚持下去也并不能够给予大西军多大的打击,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他坚持不救的话,那么以后他在军中的生涯可能就会就此断绝了,要知道,因为军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袍泽那是比亲人还要亲的人,如果他眼睁睁的看着路成功营就此覆灭。即使是有原因的,也不会得到众人的谅解。
看着眼前被自己优势兵力给围着打的残余明军,李定国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的时候,猛地听到一阵尖锐的铜哨声响起。这是明军为了能够在混乱的战场上传递消息的特殊手段。
随着铜哨声的响起,李定国跟所有的大西军将士们,就看到三个跟刚才一样的方队,从山峰上面缓缓的冲下来,那无形的压力。让原本心中刚刚得意起来的大西军士兵心中又陷入了恐惧中。
“王爷,王爷,他们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明军现在不是都应该被陛下给吸引在南门的吗,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明军。”看到又出现的三个明军阵营,胡三终于忍不住的问道。
可惜,此刻的李定国已经根本顾不上回答他的话了,李定国心中充满了落寞的神情,他此时终于可以确定,明军肯定早就已经发现了他的踪迹。要不然的话,不可能会这么巧妙的在这里设伏,还埋伏了如此多的人,虽然跟大西军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如,可加上明军刚才的突袭,已经明军那强悍的战斗力,阻拦自己两万大军还是不成问题的。
让李定国更加恐惧的是,明军是只有眼前的这点兵力,还是已经早就做好了计划。等着自己钻进圈套里面,然后瓮中捉鳖,将自己跟这两万士兵全部给拿下,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今天不仅他李定国会身死在这里,这两万大军也没有幸免的余地,更加重要的是,处于南门的义父却毫不知情,还在奋力的攻打这汉中城,面对早有预谋的明军。如果义父损失过大的话,恐怕整个大西军就彻底完蛋了。
想了半天之后,李定国重要下定了决心,那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义父遭到损失,可怎么才能够让义父不遭受损失,唯有一条路,那就是按照原计划拿下汉中城,因为现在张献忠已经开始攻打汉中城了,即使他们现在派人通过小路回到南门,那也根本就已经来不及了,唯有孤注一掷的完成跟义父的约定,他们跟整个大西军才有一线的生机。
想到这里,李定国放下心中一切担心,握紧手中的钢刀,对着一边的胡三说道“胡三,我们恐怕中了明军的奸计了,可事到如今,我们也已经没有退路了,明军既然已经有了准备,我们即使想要回去也已经来不及了,否则的话,陛下跟十万大西军的兄弟就彻底危险了,因此,我们也只能拼到底了,幸好,明军的兵力不足,除了正在抵抗陛下攻击的兵力之外,眼前这些已经是他们能够拿出来的所有人了,所以我们只需要击败眼前的这些人,我们就能够扭转局势,反败为胜,怎么样,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干。”
听到李定国的话,胡三愣了一下,随即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最后开口说道“王爷,别的话我不太懂,可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只要干死眼前这些明军,我们就赢了。”
胡三的话一说完,李定国就笑着说道“不错,只要干死眼前这些明军,我们就赢了,到时候你,我都立下大功了。”
杨国光带着六千全副武装的明军出现,像是一柄大锤重重的打在大西军每个士兵的胸口上面一样,将原本还在为战胜明军而沾沾自喜的大西军士兵们给打击的难受至极,甚至许多大西军已经彻底的丧失了战斗的欲望。
可当李定国拿着长刀,带头向着明军的阵营冲杀而去的时候,原本已经彻底丧失斗志的大西军士兵们却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又一次的沸腾了起来,这是杨国光跟所有明军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其实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要知道,在张献忠的大西军里面,因为李定国为人谦逊,细致,不仅能够打仗,对待士兵也非常照顾,为人处事也公道,公平,因此,除了张献忠,最有威望的就是李定国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原来的历史上,在张献忠被满清朝廷给杀了之后,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跟艾能奇几人因为分歧等原因,导致大西军分裂之后,大部分大西军将士都愿意跟着李定国投奔永历皇帝的原因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而让李定国在后来的抗清战斗中,虽然艰难,可这些士兵却始终跟随他的原因。
李定国的亲身上阵,让这场战斗顿时陷入了最惨烈的时刻,一个个大西军士兵冒着手榴弹的轰鸣,顶着长矛的穿刺,冲击着明军的军阵,面对这种惨烈的攻击,明军即使在强悍,很快也抵抗不住了,随即一个个军阵不得不分散开来。
大西军虽然凭借着一股血勇之气,将明军的三个军阵给彻底打开了,可此时也已经是这些大西军士兵的极限了,几日来的艰苦行军,加上要保持时刻的惊醒,再加上刚才又战斗了半天,即使他们还能够坚持战斗,却也已经没有刚才那种凶狠之气了。
这种情况下,明军的优势终于发挥出来了,如果单论战斗能力跟意识的话,恐怕这些明军跟这些大西军士兵比起来还要差一些,可如果比起体力跟默契度的话,明军确实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每天艰苦训练,已经将所有的明军都养成了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无论在做什么的情况下,只要有命令,那么他们都会下意识的做出相应的动作,而论起体力来说,那更是无法比拟,最起码每天早上的十里长跑,就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士兵能够坚持下来的。
凭借着相互间的默契,已经体力的充足,人数处于劣势的明军反倒越达越强,甚至到后来变成压着大西军打的情况,而那些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