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会应
老安王妃离开后,元老夫人便着人去请了元勊和元蓁过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元老夫人望向了顾氏,沉声问道:“我似是记得,你们回京之时,便是这位楚将军护送?”
“是,同行了一段路。”此事元老夫人早便得知,顾氏无从辩驳。
“期间都发生了些什么?”应下同行的是元勊,元老夫人这点上不能问责顾氏。
只或许,从那时起,那位楚将军与蓁丫头便有了情愫……
今日老安王妃的提亲太过突兀,令人意外!
她本以为经了前次镇安侯府的议亲不成后,便不会再有别府上门来提亲要求娶蓁丫头,哪曾想,不但有人前来,来的竟还是她全然未想及过的长公主府!
在她的记忆里,蓁丫头与那位楚将军似乎无甚交集,可如今,那位却突地前来提亲……
特别是前段时日里妊丫头与蓁丫头之间的不对付,更让她坚信了她的猜想。
顾氏闻得此话,衣袂下的双手隐隐颤抖起来,盖因双手握得太紧的缘故,双目微敛,生怕自己隐忍不住勃发的怒气。
她能明了老夫人为何如此问来,只……她怎么能如此怀疑自己的亲孙女儿!?
这是深知事情无法转圜,于心不甘,非要找些理由来宣泄不满吗!?
“回京途中,蓁丫头与那位楚将军可有见过面?”见顾氏迟迟未答,元老夫人加重了语气,更为直白地问了出来,面上对顾氏的行径略有不满。
顾氏深深吸了口气,才说道:“回京途中,蓁儿一直与儿媳待在一处,同坐一辆马车,二人从未见过面。”
此乃事实,顾氏话语坚定,并无一丝的犹豫和心虚。
元老夫人淡瞥了她一眼,又问道:“回到京城后呢?”
顾氏听闻,孰不可忍,回话的口吻就到底泄了丝不满和愠怒,只闻她语气有了些许生硬,道:“回京后,蓁儿的每次出府,母亲有目共睹,除了亲近府上的宴席,是甚少出府的。”
意思便是,二人哪儿来的机会私下接触。
元老夫人不相信,可在顾氏这却问不出什么来。
不多时,元勊和元蓁父女俩便到了逸园,二人在逸园门口处碰见。
元勊见着女儿,微微蹙了眉,只这儿却不是说话的地方,只得紧着嘱咐了一句“待会的应对都交给为父”的话,元蓁还未曾听闻消息,见状不明,但父亲显然是知道了内情的,心下不由琢磨起来,只点头应下。
到得正厅外,唯有崔嬷嬷在厅门处守着,周围并不见其他丫鬟,她极快地看了眼只着了家常衣裳却依然遮掩不住精致容色的三姑娘,便忙行礼让了二人进屋,她自个则继续守在了门外,谨防别的丫鬟靠近。
屋内唯有元老夫人和顾氏二人,一沉着脸坐于榻上,满目深沉,一垂首敛目坐在下首,瞧不清神色,听闻动静,这才抬眸望向门口处,见着女儿,眸中闪过一抹心疼。
元勊早便知晓今日老安王妃会前来提亲,是以留在了府中并未出门,如今瞧见这情形,心下有数,只不动声色与女儿一同先行见了礼。
元老夫人淡淡点头,让二人坐下说话,元蓁便到顾氏旁边坐了。
元老夫人就看向元蓁,又问了一遍方才的话,元勊听了,知晓内情的他心下不禁微感心凉,偏问出话的是生养他的母亲,只得装着疑惑地问道:“母亲为何如此问来?”
“我这么问自是有我的道理,蓁丫头说来便是。”元老夫人却并无解释的意思,她想瞧瞧顾氏与元蓁母女二人的说辞是否一致。
顾氏眼睑微动,却终究未开口说什么。
元蓁只得回答,前一个问话倒与顾氏差不离,后一个问话,元蓁则多添了一句,道:“才刚回京之时,代娘亲去巡视庄子,偶然遇见过长公主殿下一回,楚将军亦在,似是护送着长公主殿下要往哪儿去,当时妍姐姐也在,许是恰好瞧见了咱们府上的马车,顺带便帮着赶走了一名拦在马车前的地痞,只那时也并未有接触,只隔着马车道了谢。后来有见着楚将军便皆是在宴席上了。”
元老夫人的问话,让元蓁更映证了心中的猜测,回话便愈加小心。
元老夫人立时就联想了起来,“便是长公主殿下道是有意让小郡主跟骁哥儿和学哥儿做玩伴那次?”
元蓁轻点头,顾氏也是初次听闻,关注的点却是关乎地痞那句话,就有些紧张地侧眸问道:“府上的护卫呢?遇见那种事怎地也未曾听你说来?”
元蓁安抚般地微微笑道:“瞧着没事便没说,省得娘担心。府上的护卫有拦住了那地痞,我不欲伤人,就费了不少时间。”
元蓁这话半真半假,遇到楚巽等人的话不假,地痞却是她临时改的口,当时拦住马车的应是宁辞戍手底下的一个管事,只此时,不宜再牵扯进宁辞戍来。
老夫人听闻却是皱了眉头,她是知晓元蓁说的遇见长公主这事的,却不知那位当时亦在场,还帮着赶走了地痞,莫非就是从那时起,那位便对孙女儿上了心?
“此后便再无接触了吗?”元老夫人再一次确认道。
“并未。”元蓁摇摇头,说着明眸里略含了丝忧色,有些忐忑小心地问道:“祖母……是发生何事了吗?”
以她所知的,再听元蓁这般说来,似乎并无不妥之处。元老夫人却不语,凝眉沉思起来。
厅中一时陷入了沉默。
元勊见了,故作轻松笑道:“不久前才听闻夫人高高兴兴地接了老安王妃进府,怎地老安王妃一走母亲便问起这些事,发生何事了吗?”
闻言,顾氏垂眸不语,元老夫人嘴上回的长子,眼睛却望住了元蓁,不放过她面上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出其不意直言道:“老安王妃是提亲来的。”
元蓁并不需特意作态,也是惊讶的。只惊讶的却是那人竟会请了老安王妃来提亲,以楚老夫人和长公主殿下的身份,已然足够不是。
元老夫人见了,就有些疑惑,难道当真是她想岔了?
元勊似是沉思了会,问道:“提的是蓁儿?”
以老安王妃的身份,府上其他姑娘也劳动不到需得老安王妃出面。
元蓁便望向父亲元勊,她也想到了这层,心底已然明了了这是怎么回事,可面上只得不动声色,想及院门口父亲那句话……父亲早便知晓了吧。
元老夫人目光仍是锁定在了元蓁身上,道:“没错。男方是长公主的嫡长子。”
老夫人目光如炬,元蓁紧张地手心冒了汗,早在那人告知她会前来提亲之时,她便知晓,老夫人这一关,不会好过。只也垂眸敛目坐着,有父母亲在,没得她一个姑娘家开口谈及自己亲事的道理。
元勊就也看了眼女儿,目光隐含安抚,旋即便转而望向上首的元老夫人,道:“母亲一直便想着让蓁儿参加选秀,拒了便是。”
先顺了老夫人的心意来说。
元老夫人面对长子,神色略微缓和,道:“哪儿有那般容易,唤了你过来便是为的商讨对策。”
元勊想了会,先问道:“母亲意下如何?”
顾氏和元蓁皆默然听着。
元老夫人就看了眼长子,到底还是将老安王妃的话说了出来,道:“老安王妃道是皇上同意了这门亲事。”
元勊就似模似样苦恼地皱起了眉头,思索了一会,沉吟着道:“这……确是有些难办,想必是长公主殿下先行进宫求得了皇上及皇后的同意才会如此行事。”说着又自言自语般道:“想来也是,毕竟蓁儿是皇后先看中的。”
元老夫人也在思索着该如何是好,却怎么也没法想出能如她意的法子,只望长子能想到,如今听闻这话,心下便有些沉闷。
“只怕此事,已无拒绝的余地。”元勊又道:“母亲,老安王妃可曾说何时会再次上门?”
就连长子也没法子,元老夫人心情不虞,语气就不怎么亲善,随口道:“道是五日后。”
元勊瞧着差不多是时候了,便点点头,隐晦地劝说道:“母亲下次便应了吧,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元老夫人想让奉恩公府更为荣耀,可水满则溢,从龙之功岂是那么容易得来,便想通过与皇子联姻,让惠安帝替奉恩公府做主。
而如今,惠安帝的意思,便是同意了楚巽与女儿的亲事。
元勊既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说的实话,实则亲事经了皇上同意,只要楚巽坚持求娶,他们便已无拒绝的余地,元老夫人只是不甘,想不明白。
且,楚巽完全可以求得圣旨直接赐婚,可他却选择先行经了他们的同意再上门提亲,即便没有选秀之事,只冲着他的这份诚意,元勊又哪里还有不满的地方,也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元老夫人最后也无表示她会应还是不应,只让元勊领着妻女先行离了逸园。
……
回到正房,元蓁便请辞回院子,顾氏自出了逸园就一直牵住女儿的手没放,元勊却先行点了头应下,见此,顾氏只得松了手,看着女儿远去的身影,一时感慨。
“蓁儿的亲事怎会如此波折?老爷,你说母亲可会应下?”
元勊知晓妻子心里不好受,他也未曾想到,母亲竟会怀疑起自己的女儿品行不端。
他柔声安慰道:“母亲许是会不高兴,但最后会应下的。”
惠安帝金口已应,是谁也没法子的事,只怕是拒绝楚巽也会有后招,且楚巽如今是备受皇恩宠信,老夫人不想让奉恩公府招了惠安帝的眼,就会应下。
“母亲怕是一段时日内都会……难以相处,夫人可要多担待。”元勊特意打趣着又道,有心缓和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
顾氏闻言,嗔怪地轻瞪了眼他,道:“老爷说的什么话,母亲的想法可以理解,我又怎会与母亲计较。”
她以往怎么孝敬老夫人,往后也就怎么做,不会变。只,可以理解也并不就是说她可以接受,她依旧无法原谅老夫人对她女儿的怀疑和利用之心。
元勊就知道,妻子是识大体的,心感欣慰。
有了元勊的话,顾氏心里安定了些,不欲再说起元老夫人,元勊为她着想她自也要接受他的好意,便笑着转而说道:“老爷早便知晓今日老安王妃会上门提亲,也不事前说一声。”
元勊也不知想起什么,就笑道:“姓楚那小子倒是有心,是他提前与我说的。这段时日瞧下来,他对咱们蓁儿可见是上心的,将蓁儿许配给他,我很放心。”
顾氏听得好笑,道:“老爷才刚听闻楚贤侄有意蓁儿时可不是这个样子。”
想当初元理韫说起的时候,元勊可是一副谁想抢走他女儿他都不待见的模样。
元勊显然也想起了那时候,就笑了,道:“此一时彼一时。”
那时他只听闻,现下则是知晓了楚巽对女儿的心意,且他再如何不舍,女儿终归是要嫁人,能不进宫又能得一有心人,只要是对女儿好的,元勊还有何好去反对的。
夫妻间边走边轻声说话,只须臾气氛便变得温馨惬意,不复先前的低靡。
接下来的五日里,元蓁照常去逸园早晚请安,可也不知元老夫人是恼了她还是怎的了,一副不太想搭理她的样子。顾氏也是同样的待遇。
母女俩也不在意,默契地只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与平常一样。
待得第五日,老安王妃再次上得门来,元老夫人就如元勊所预料的相同,纵然心有不愿,还是点头应下了亲事,而就像验证元勊所说的,此乃惠安帝的意思,就在应下的第二日,惠安帝便颁下圣旨,昭告天下,为楚巽与元蓁二人赐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金吾卫左副统领兼冠军大将军楚巽,皇亲贵裔之后,战场五载,骁勇善战,以身护国,才德素励,清正闻达朝野,经明行修,忠公廉明,近及冠之年而无妻室。元氏三女,奉恩辅国公之嫡长女,京城簪缨之后,行端仪雅,礼教克娴,贞顺温良,言容有则,执钗亦钟灵毓秀有咏絮之才,今及芳年待字金闺。潭祉迎祥,二人良缘天作,今下旨赐婚,民本以国兴关乎家旺,望汝二人同心同德,敬尽予国,勿负朕意。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