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 / 1)

七零大杂院小甜妻 一九四夕 281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40章

  ◎二更◎

  周六放学,梁宝珍和住校的许盛雅一块儿骑着自行车回家,两人刚到月牙胡同口,就见到不少人围成一堆,都面对着墙,不知道再看什么。

  谁能压住好奇心?梁宝珍和许盛雅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停下自行车,也凑了过去。

  梁宝珍看见外圈的熟人李大妈问一句,“李大妈,这是干嘛呢?”

  李正霞见许家两个大学生回来了,忙招手让她们挤进去看看,“计生办的搞宣传,让大家计划生育。”

  梁宝珍想起来了,前两天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最新报纸,上头就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①’。

  现在,胡同口的外墙上刷上一层白漆,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正用红漆往上写标语。

  左边一面墙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②,右边一面墙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③。

  周遭围了不少人,大家都是来看热闹的,不过不少大爷大妈颇有微词,在人群中就嘀咕起来。

  “生一个怎么行?谁家里没几个孩子啊?”

  “我家现在就一个孙女,可不得再生个孙子?”

  计生办工作人员忙活完,又开始给大家分发宣传单, 第一行写着大标语,下面是计划生育政策宣传。

  “大爷大妈,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可不能再多奔着生儿子去啊。”

  说罢,又要再走走,准备去下一面墙上写上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

  临走时,计生办工作人员还告诉大家,过几天会上每个胡同组织计生工作宣传,希望大家积极配合。

  等人一走,大家的议论声更大了,这年头谁家不是一堆孩子,这会儿大张旗鼓说只生一个,谁能接受?

  “哪能真就生一个啊?”

  “生一个,家都立不住!”

  “算了算了,别管了,我还得回去做饭。”

  梁宝珍和许盛雅看了会儿热闹,推着自行车往大杂院去,身边还有一群正赶着回家的大爷大妈,许盛雅距离生孩子这种话题还比较远,她唯一的感想就是,“嫂子,计生办写墙上的字儿还挺好看呢。”

  “确实不错。”梁宝珍回忆一番,端正大方。

  等回到大杂院,罗红梅正陪着儿媳妇王小翠在院里晒太阳,王小翠怀孕三个多月,现在肚子还不显怀,旁边是她瘦瘦小小的闺女姚向莉。

  “你们怎么这么多人一块儿回来啊?”罗红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可总归有什么消息,不然哪能这么乌泱泱的一群人。

  李正霞想起刚刚计生办在外面写的标语,忍不住提醒一句,“罗红梅,现在计生办可到处宣传呢,说只生一个好,让大家计划生育。”

  言下之意,她家刚怀上二胎几个月,都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啊。

  罗红梅嗤笑一声,不以为然,“这关我们家什么事儿,我们就要生两个!”

  毕竟王小翠和前夫可是生了三个大胖小子的,她相信,儿媳妇这回肯定怀的儿子。

  没过几天,计生办果真组织到各个胡同宣传计划生育了,各家必须派个代表出来,拎上板凳去胡同口的空地听宣传。

  罗红梅家就她去的,不过她坐在下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压根儿没当回事儿,只一个劲儿在心里唱反调。

  许家只有周云有空,她抱着珊珊就去了。

  珊珊哪参加过这么大型的会议,其他人还不太耐烦听着计划生育宣传时,就数她最激动,一个人拍巴巴掌拍得最响亮。

  计生办工作人员这回主要是来宣传计划生育,倒也没有什么强制要求,毕竟现在还是以提倡宣传为主,力求把大家的思想转变过来。

  宣讲了一个小时,珊珊听不听得懂都听得津津有味,被祖奶奶放在地上,和大部队一块儿回院子里去。

  梁宝珍和许盛杰晚上回家,听周云提了一嘴,两人都没什么想法,毕竟他们也没准备要二胎。

  倒是珊珊今天被洗脑太深,在饭桌上就念起来标语:

  “找生油生,幸糊一生。”

  “生娃娃只生一锅好。”

  梁宝珍被闺女的话逗得前仰后合,生一锅?“计生办的这会儿要是听到了能被珊珊气昏过去,讲了大半天生一个好,结果珊珊来个生一锅好。”

  许盛杰也忍俊不禁,小孩儿说话还有些含糊,经常发出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音,“珊珊以后语文能不能及格啊?”

  毕竟她妈可是京大中文系的,闺女要是语文不及格,是不是说不过去?

  梁宝珍立马反驳,“当然能,那可是我闺女哎!怎么可能语文不及格!”

  珊珊不知道,她离上学还远呢!

  而且,她要是不及格肯定是爸爸的锅!

  ——

  珊珊长得快,每天吃许多,长肉肉长高高,等到了秋天又换上爸爸拿来的新衣服,穿在身上漂漂亮亮的。

  才两岁多的珊珊已经知道爱美了。

  她最爱拿着妈妈的小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可漂亮,是一个肉嘟嘟的小团子,可肉嘟嘟也掩不住她精致的五官。

  许盛杰回家就看到闺女拿着镜子臭美,冲着里面的自己笑,笑得可甜。

  “又照镜子呢?”

  梁宝珍看看闺女,点点头,“可臭美,你知道她今天照着镜子说什么不?”

  许盛杰把皮夹克脱下,坐在媳妇儿和闺女身边,有些好奇,“说什么了?”

  “她啊。”梁宝珍模仿起闺女的语气,有点奶的发音,“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好漂亮啊,世界上怎么有你这么漂亮的小娃娃呀。”

  “哈哈哈哈哈哈。”许盛杰一把把正在照镜子的闺女搂过来,放到腿上,亲亲闺女的脸蛋,“我们珊珊就是最漂亮的小娃娃。”

  珊珊被爸爸的短胡茬扎着脸,有些不舒服,跟妈妈告状,“爸爸又长刺啦~”

  许盛杰这两天有些忙,服装店又换季上秋装,他没来得及刮胡子,只哈哈大笑两声,“爸爸赶明儿就去刮了啊。”

  “好吧。”珊珊决定暂时不嫌弃爸爸了。

  今天家里晚饭吃的是许盛杰回来路上在国营饭店买的菜,吃过饭菜,一家人在院子里歇着,和邻居们一起说话。

  周云又开始织毛线,这回她在给家里女同志们织围巾,包括珊珊这个小女同志,过几个月入冬了,围在脖子上可暖和。

  许盛杰看一眼奶奶,倒也没阻止。

  其实现在什么都能在百货大楼买,可奶奶在家里没事儿就会闲得慌,她就织毛线这一个爱好,许盛杰自然不会拦着她,只让她一天别织太久,得注意眼睛。

  周云笑道,“我心里有数。”

  扭头又对珊珊道,“珊珊,祖奶奶给你织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好?”

  珊珊点点头,“好,我喜欢红红的。”

  梁宝珍此时正和程彩丽在刘念华家,吃过饭做了作业,她过来和两人说说话。

  刘念华最近正发愁呢,她大儿子周龙今年十一岁,小学五年级毕业,可小升初考试没过,他原本也不太读得了书,虽说现在小学毕业也比父母辈的许多人好,可孩子这么小怎么办呢?

  “我琢磨着,让他去学门手艺。”这么半大个人也不能就在家里待着,总得谋个营生。

  程彩丽点点头,“不读书了是可以去学门手艺,将来也能有口饭吃。不过现在读书出来的也难分配工作,以前还好,街道办要管的,现在那么多知青返城回来,更管不过来了。”

  梁宝珍疑惑,“华姐,不然让小龙干你爸的老本行?学开车?”

  刘念华摇摇头,“小龙不想学,兴许是被他爸那事儿影响,我问了他,他说对开车没兴趣。”

  当年周国平的事儿闹大的时候,周龙已经是懂事儿年纪,看来对孩子还是有不小影响,倒是可以理解。

  “我现在是这么想的,就是进厂也得要初中文凭才能考招工考试,我是看了,小龙能把小学念完已经费劲儿。”

  梁宝珍脑子里也琢磨琢磨,要不是小龙年纪确实太小,还能带着他做做生意,可这人还是个半大孩子呢。

  “华姐,你准备让他学什么啊?”

  “看看是剃头匠还是木匠或者修鞋匠?”刘念华考虑过了,月牙胡同大杂院里正好有三个师傅,一个开了个剃头铺,能挣点儿钱,一个挺会打家具,经常帮附近邻居打嫁妆也能收点儿钱,最后是个修鞋匠,在街口摆了个修鞋摊儿,看着生意也挺好。

  “我觉得剃头匠挺好。”程彩丽家陆元就爱找那个师傅,剃头刮胡子一并解决了,人是老手艺人。

  刘念华也纠结,“我觉得修鞋的也不错,就以前不准做生意的时候,修鞋匠也能摆摊儿呢,再说了,这个营生不管男女老少都能顾到,谁家都得补补鞋嘛。”

  只有梁宝珍觉得木匠好,毕竟她想了想,木匠以后能发展的方向多些,“华姐,去学木匠吧,这个手艺挺好,以后帮着家里打打家具不错,等再后来兴许还能发展成别的门道。”

  她记得书里写过,等经济发展起来,房地产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相应的装修业也起来了,不少以前的木工就转型干装修去,由此发了家。

  “你觉得跟着木匠学好啊?”刘念华还没琢磨明白。

  “嗯。”梁宝珍点点头,“你信我,这行有发展前途。”

  刘念华不太懂什么发展前途,她只想着让儿子学门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不过宝珍是大学生,眼光肯定更好。

  “好,那就学木匠吧。”

  几天后,她带着大儿子周龙,拎着两斤五花肉一斤鸡蛋糕上胡同尾巴的大杂院拜师去了。

  作者有话说:

  ①②③过去的宣传口号

  晚上见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可爱:宅啊宅1瓶;19887255 5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