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1 / 1)

人皇纪 皇甫奇 6829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听到这句话,宋王抬头看了王冲一眼,眼中终于微微波动一下:

“你的感觉不错,我们派人去江南查过,贺清荣的母亲根本没有得什么重病,只是感染了风寒,又有乡里人蛊惑,加上思子心切,才有了重病一说。”

王冲听到这里,终于皱起了眉头,这件事情比他想像的还要复杂。贺清荣的母亲思子,贺清荣完全可以请假省亲,不管是两个月,还是多久,都可以。很明显,这件事情被有心人利用了。

“咕噜!”

正在说话的时候,马车一顿,终于抵达了太和门,再往前,就是太和殿了。王冲和宋王双双回过来,神色一整,一起从马车上走下来。

“先进去吧!到时候,见机行事。无论如何,一定要促成其他的官吏去主持水利的事情,同时让贺亲荣回去省亲一趟!”

宋王开口道。

王冲嗯了一声,点了点头。宋王说的,也恰恰是他所想的,两人不谋而合。

太和殿高耸入云,沿着长长的,玉带般的白玉丹墀,两人一路进入了太和殿中。

太和殿中,群臣毕集。

“嗡!”

当王冲和宋王联袂走入大殿的时候,整个大殿中一片嗡然,无数目光纷纷集中到了一身大红衣袍的异域王王冲身上。

“是他!”

“今天恐怕有事了!”

……

一双双目光看着神色凛冽的王冲,目中满是忌惮。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厢军裁撤”和“张朝书”两件事情,已经让所有人都领教了王冲的厉害。虽然已经很久不上朝了,但是王冲在朝堂上还有拥有巨大影响。

“异域王!”

看到王冲,烽烟将军蒋元让和其他的武将都是满脸喜色,纷纷看了过来。

“嗯。”

王冲点了点头,和众人打了个招呼,目光很快移开,望向了其他方向。

第一眼,王冲很快注意到了蟠龙柱旁的齐王,他抱着双臂,王冲看过来的时候,齐王也同样看了过去。那一刹那,只见齐王嘴角勾起,一声冷笑,眼中隐隐透出一股得意之色。

那一刹那,王冲眉宇间隐隐掠过一丝阴霾。然而没等王冲发难,齐王已经转过头去,面向大殿上方,微微闭上眼睛,一副不闻不问,懒得理会的样子。

“哼!”

王冲也没去理会,目光很快望向了其他地方。大殿里,文武百官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宋王拥有辅政大权之后,已经否决掉了许多针对武将还有许多他手下文臣的决议。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当目光掠过那些被儒门安插进朝廷的陌生官吏时,虽然这些官吏的脸上依然是面无表情,但王冲却感觉他们和往日有些不太一样。

目光继续往其它地方望去,在大殿的右上方,那张宽大的檀木椅中,王冲再次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自从上一次廷争被王冲当面呵斥,差点气晕过去,老太师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在朝堂上过,但是这一次,老太师再次出现在了朝堂。他坐在宽大的太师椅里,背对着王冲,一动不动,似乎在闭目小睡一般,摆明了不想理会王冲。

“嗡!”

看到老太师的背影,王冲的眉头陡的跳动了一下,老太师极好面子,上次被王冲当廷呵斥,老太师面子上哪里挂得住,所以才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朝堂,这样的人物,没有特殊的事情,是决不可能出面,和王冲再次同殿为臣的。

“是为了贺清荣吗?”

王冲心中暗暗道。但内心深处,王冲又有一种感觉,这件事情似乎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王冲压制住心中的不安,目光又掠过前方不远处的光禄大夫贺清荣和左侧百官之首的宰相李林甫,耳中立即听到一阵尖利的嗓音:

“大皇子到!”

啪,静鞭一响,文武百官立即一片肃静,就在众人的目光中,大皇子李瑛龙虎行步,在几名锦衣太监和金吾卫的拥簇下,从大殿的斜侧方走了出来。

“参见大皇子!”

看到大皇子,所有人纷纷躬身行礼,而大皇子则是衣袍一撩,在大殿上方代表着圣皇的宝座中坐了下来。

他的目光睥睨,气势雄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坐上龙椅代替圣皇处理朝政的缘故,大皇子身上渐渐现出一丝九五之尊才有的皇者之气!他的目光如电,迅速从满朝文武身上扫过,最后在掠过王冲时,额外停留了一下,但很快就收了回去。

“众卿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一个尖利的嗓音在大殿中响起,大皇子身旁,代替高力士高公公位置的,是一个从没见过的白发白须老太监。他的身形消瘦,五指如勾,虽然身上没有显露出半点气息,但是目光开阖间,精芒四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显然是皇宫大内的顶级高手。

“殿下,臣有本奏!”

大殿中,很快就有一名朝臣出列,开始了每日的议程。

圣皇退隐深宫,大皇子代理国政,除换了人,其他的一切和往常并没有太大区别。朝政繁琐,涉及到各州各郡,这些方面并非王冲的长项,王冲听了片刻后,很快闭上眼来,默默等待。

今日朝会,老太师、齐王、李林甫统统都在,王冲清楚,其他的朝议都只是开胃菜,关键就在光禄大夫贺清荣身上。

这一次朝会直接就决定他的去留和归属。

朝议一件又一件的解决,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一个声音在大殿上响起:

“殿下,臣有本奏!江南水涝,屡治不绝,前不久已经通过决议,投入三百万两黄金开挖新的江海河渠,兴修水利。微臣提议,希望朝廷考虑民间请愿,派出光禄大夫前往江南,主持大局!”

随着这个声音,一道身影从朝班中出列,面朝着大殿上的大皇子,洪声说到。

“嗡!”

王冲原本闭目不动,作壁上观,但听到这个声音,陡的睁开眼来。

周太钦!

王冲眼中闪过一道寒芒,一眼就认了出来,正是上次怛罗斯之战全力劝谏,阻止朝廷出兵的太常卿周太钦。

“来了!”

王冲心中微怔,等了这么久,这场大朝会终于要进入*。

“殿下,臣附议!贺大人本身就是江南人士,对那里的地理地形非常熟悉,派贺大人过去,势必能够因地制宜,事半而功倍,这样也能大大的减短工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紧随周太钦之后,又是一名老臣出列道。

“不错!贺大人母亲重病,所谓百善孝为先,派贺大人主持水利工程,一来可以以尽孝道,二来可以利国利民,真正是一举两得,相信贺大人也绝不会反对。”

又是一名大臣开口道。三人成虎,有了三人开口,其他众臣纷纷附议,

“殿下,臣反对!贺大人是光禄大夫,从二品大员,而且他在朝堂上多年,对于朝廷的各项事务以及帝国的运转非常熟悉。开凿河渠,兴修水利,固然利国利民,这件事情只有工部的官吏去处理,根本用不着贺大人亲往。事有大有小,材有小有大,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更何况贺大人还并非工部官员。”

等到众人声音一落,宋王身旁相距不远的地方,兵部侍郎曹乾宗突然出列道。

“殿下,臣和曹大人一样,同样反对此事!文武百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这是朝廷能够正常处理各项事务的基础。如果兴修水利就需要用到从二品的官员,如果接下来其他地方还要兴修水利,或者防洪防旱,是不是就要用到正二品、从一品,甚至一品大员了?如果事事如此处理,那岂不是朝廷空虚,万事不决,那样还成何体统,此事微臣坚决反对。”

有曹乾宗开头,宋王一系又是一名大臣站出来道。

“贺清荣本来就是工部出身,对于水利方面知根知底,其他人能和他一样吗?而且百善孝为先,如果母亲重病都不去探望一下,简直枉为人子,还有什么资格伫立朝堂之上,为天下官吏表率。”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传来,一身大红衣袍的礼部尚书裴存义突然出列道。

王冲冷眼旁观,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光芒。裴存义是礼部尚书,同时也是齐王的人。齐王在这个时候让他出面,显然对于此事是志在必得。齐王、老太师、李林甫,再加上大皇子,如果连一个光禄大夫的位置都被人顶替掉,那么宋王一脉就真正的是势单力薄,再难以和齐王他们抗衡。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贺清荣这个从二品的助力,齐王一脉的人在朝堂的话语权就会大幅增加,很多事情就能够轻易的通过。而且——

王冲想起了不久之前宋王派出的间谍,从齐王那里得到的消息。很显然,贺清荣的事情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旦贺清荣的位置落入到齐王和儒门的手中,接下来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被替代掉。儒门的手段绝对不止这些,这也是王冲今日亲自上朝的原因。

“殿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洪亮的声音中气十足,在大殿中响起。班列末尾,王冲衣袍一撩,突然走了出来:

“微臣提议,江南水利宜由齐王亲自前往。”

王冲说罢,躬身一礼。

最快更新

第一千两百七十五章 措手不及!

第一千两百七十五章

轰隆!

刹那间,四座皆惊,整个大殿一片嗡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王冲会突然出马,而且会把齐王拉下水。

“王冲!”

大殿上,宋王和兵部尚书章仇兼琼也怔住了,很显然,王冲这番举动事先并没有跟他们商量。

“混蛋!”

齐王先是一怔,满脸的错愕,很快反应过来,整个人咬牙切齿,神色变得狰狞无比。

这一次廷议,事先就以奏折的方式送到了朝廷,宋王有辅政大权,显然也早已看过。不过尽管贺清荣的事情泄露,但是齐王却并不担心。所有的一切他都已经安排妥当,礼部尚书裴存义就是他安排的重要棋子,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王冲居然不按照常理出牌,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就把他拉下水。

“王冲你是昏了头吗?本王身为天皇贵胄,身份尊贵,你居然让我去兴修水利!”

齐王整个人气急败坏,愤恨不已,上次刑狱寺两人大打出手,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满朝文武皆知,如今王冲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攻击他,甚至提出让他堂堂一个亲王去兴修水利,这简直是*裸的羞辱,这让齐王对王冲简直恨之入骨。

“呵呵,听说齐王广纳天下贤士,而且虚心好学,甚至连水利都有所涉猎,当初还亲自把工部尚书张连忠请入府中,难道齐王请张大人要商讨的不是水利吗?”

王冲瞥了一眼张连忠,淡淡道。

“你!”

听到这句话,齐王神色一窒,顿时说不出话来,而不远处的工部尚书张连忠也是神色一颤,脸上露出忌惮的神色。

今天的朝议,按照之前的安排,礼部尚书裴存义之后,就轮到他出马,两人联手一起施压,让贺清荣离开朝堂。但是王冲这么一说,张连忠原本踏出去的脚步,不由得收了回来,而且连一句话都不能说。否则就应了王冲的话,不免有和齐王勾结的嫌疑。

有那么一刹,整个大殿里一片安静,看着齐王的反应,再看看工部尚书张连忠的反应,就算反应再慢的人也明白过来。

——很显然,两人之间早有勾结!

王冲说齐王和张连中在府中一起商讨水利,齐王现在只怕想不承认都不行了!

“混帐!总有一天,本王要将你碎尸万段!”

齐王目光恨恨,阴狠无比。

“哈哈哈,好!王冲,本王就知道,你这么做一定有原因,绝不会无的放矢!”

另一侧,蟠龙柱旁,宋王第一个反应过来,终于明白王冲为什么打断礼部尚书裴存义。齐王最近和工部尚书张连忠勾结,将他拉拢过去,准备一起排挤,对付贺清荣的事情,就连宋王事先都不知情。

很显然,这应该是他手下探查到的。

“殿下,微臣以为,江南水利的事情宜另请高明。至于贺清荣,孝义不可废,但国事亦不可废。臣提议,准许两月假期,返回江南老家,探望母亲刘氏。待母亲病好再返回京师。”

王冲开口道。

贺清荣的母亲只是偶感风感,根本不严重,让贺清荣返回故乡,先探望母亲,然后再返回朝堂。这也是目前最好的折中方案。风感并不是什么大病,等到贺清荣返回家乡,自然也就解决了。

“贺清荣,你的意见呢?”

突然之间,一个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太师椅上,一直安坐不动,闭目不言,之前连半句话都没有说过的老太师站起来,突然开口道。

这番举动突如其来,令所有人都错愕不及。之前王冲和齐王的冲突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谁也没有想到老太师会在这个时候开口。而且和以往不同,今天的老太师显得非常平静,远没有之前那么激烈,甚至说的第一句话,也并没有提到让贺清荣去江南主持水利,而是询问他自己的意见。

贺清荣本来就是宋王一系的人马,老太师问他的意见,正常情况,贺清荣又怎么可能会答应,但不知为什么,王冲心中却有种不妙的感觉。

几乎是下意识的,王冲扭头望了过去,只见贺清荣低着头,并没有第一时间否决,而是看起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微臣,微臣……”

贺清荣欲言又止,半晌都说不出话来,一刹那,王冲心中那种不妙的感觉越发的强烈了。

“不好!”

王冲一颗心顿时沉了下去。如果贺清荣真的不想去,直接拒绝就是了,根本用不着迟疑,但是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是出问题了。

“殿下!”

王冲心中一沉,下意识望向了宋王的方向。几乎是同时,宋王也朝着王冲的方向看了过来,眼中透露着强烈的震惊。贺清荣是宋王的人马,对于宋王那边的人马,王冲一向都避免过多的深入,但是很明显事情出了偏差,眼前的情况和宋王事先告诉自己的完全不同。

而宋王眼中的震惊也清楚说明了这点,很显然,他也意识到了贺清荣身上的变化。

“殿下,微臣愿意前往江南,代替朝廷兴修水利!”

终于,贺清荣开口了,说出来的话,令所有人都为之震动。蒋元让等人直接张大了嘴巴,满脸错愕,而其他的武将也身躯剧震,瞬间石化了一般。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帮助贺清荣对付齐王等人,但哪里想到贺清荣自己身上却出问题了。

事实上,何止是武将,就连周太钦等文臣都被贺清荣的回答惊住了,这真的是始料不及,但所有人都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贺清荣给了所有人一个意外。

“众位大臣都听到了,贺大人,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本宫就准奏了!五日之内,你准备妥当,立即动身前往江南。防涝事宜,事关社稷生民,涉及到数百万的百姓,工程庞大,耗时良久,你一定要用心将此事处理妥当!”

还不等王冲、宋王以及章仇兼琼等人开口,大殿上方,大皇子高坐在龙椅之中,立即不失时机,一锤定音。

“多谢殿下!贺清荣一定不负使命,全力完成此事!”

大殿中一片死寂,就在众臣的目光中,贺清荣弯下腰,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那一刹那,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王冲感觉贺清荣吐了一口气,似乎如释重负。然而下一刻,贺清荣抬起头,王冲分明看到他直起身子,看了一眼宋王的方向,眼中似乎满是歉意。

刹那间,王冲仿佛意识到了什么,顿时沉默了。

虽然贺清荣的“背叛”让人史料不及,但是毫无疑问,他应该有着自己的苦衷。

“失算了!”

下一刻,王冲扭头望向了老太师的方向。他绝不相信老太师只是随口一问。很显然,早在开口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了贺清荣的答案。

——如果说老太师和齐王等人之前什么都没干,王冲绝不相信。

“重头戏来了!”

王冲扫了老太师和齐王一眼。大皇子的开口太及时了,几个人一环扣一环,只不过一刹那,贺清荣出京的事情就已经板上钉钉,谁也改变不了。但王冲清楚,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贺清荣的“出局”,还仅仅只是正式拉开了今天这场庭争的序幕。

一切才刚刚开始。

果然,下一刻,王冲耳中就听到了一个声音:

“殿下,臣有本奏。光禄大夫贺清荣本来在中书省供职,负责每日奏折的筛选和处理,贺清荣一走,职位立即空缺下来。朝廷的事情一日不可荒废,微臣提议,重新推举人选,取代贺大人的位置,处理朝中事务。”

工部尚书张连忠突然出列,开口道。

嗡!

简简单单一番话,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了。

贺清荣的事情之所以争执的这么激烈,除了贺清荣离京这个位置会空缺出来,最重要的是双方都在争夺这个位子,谁能够代替这个位置,谁在朝堂中的话语权就会大幅增加。

“殿下,臣有本奏!彰州太守葛桓能力出众,在地方上治理多年,功绩显著,臣举荐葛桓代替贺清荣的位置!”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平静,齐王之前还怒气冲冲,但这个时候微吸了一口气,立即冷静下来,恭恭敬敬朝着殿上的大皇子行了一礼。涉及到贺清荣的位置,齐王甚至连遮掩一下都没有,立即急不可耐的亲自出马。

而听到齐王的话,朝堂上,老太师、李林甫,包括大殿上方的大皇子都微不可察的皱了下眉头。

这可不是他们之前商议的结果!

漳州太守葛桓和齐王一向过往甚密,之前的几次廷议,齐王就曾经几次出面,想要把葛桓弄进朝堂,没想到这一次齐王再一次见缝插针,想把自己人弄进朝堂。

——一旦涉及到利益,齐王那种自私自利,不管全大局的毛病再次爆发了。

“殿下,臣反对!贺清荣只是离京兴修水利,并非解职,用不着找人替代他的位置,而且葛桓只有州郡治理的经验,并无朝堂上处理整个帝国事务的能力,微臣以为此事不可,请殿下明察”

几乎是同时,另一个声音在大殿中响起,紧随齐王之后,宋王衣袍一震,同样从班列中走了出来,一脸正色道。

最快更新

第一千两百七十六章 图穷匕现,李君羡

第一千二到最后,神色郑重,对着朝堂上深深一礼。

这已经是今日朝堂上,他第三次出手了。一句“老臣的关门弟子”,听得王冲心中阵阵冰凉,一颗心顿时沉到了水底。

鸿胪寺举荐,老太师作保,还有老太师弟子这重身份……

今日朝会,为了举荐李君羡,老太师甚至说出以一生清誉作保这种事情来。王冲不知道李君羡是不是真的学到了老太师的全部本事,已经拥有了处理国事的能力,但是如果老太师说的属实,那儒门、老太师和齐王的谋划之深,筹划之远,足以让任何人为之心惊!

但越是如此,王冲就越不能让他们得逞。

“朝廷有朝廷的规矩,任何事情都得按照规矩来。没有立下功劳,即便是老太师的学生,也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进入中书省。我还是那句话,不可!”

王冲沉声道。

“异域王说的好,正好老夫有一件事情要宣布。不久之前,李君羡李少卿以大唐使者的身份出使四方,已经和各国正式达成协议,让乌斯藏、西突厥、高句丽等各国同意裁军。其中,乌斯藏因为之前的战争损失惨重,所以裁军十五万,西突厥裁军二十万,厥裁军二十三万,高句丽帝国裁军二十八万,蒙舍诏帝国裁军三十万!各国几日前已经正式通知朝廷,所有裁军将会在十日之内正式完成!”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就在老太师之后,另一个方向,大唐宰相李林甫突然出列道。

这一下令人措不及防,整个朝会,李林甫一直不言不语,连半句话都没有说过,谁也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插嘴。而更令人震动的,还是他话里透出来的信息。

“轰隆!”

原本寂静的太和殿,在李林甫说完之后,顿时一片轰然。就连那些似乎知道一些李君羡底细的人,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第一千两百七十七章 棋差一招!

第一千二到此处,目光如电,不着痕迹的扫了王冲一眼,目中若有深意。

王冲心中微沉,大皇子这番话分明是针对自己,整个朝堂,反对李君羡最激烈的恐怕也就是自己了,不过王冲还是忍住了。一步输,步步输,各方裁军的消息,已经让王冲所有的语言变得苍白无力。而大殿上,大皇子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李君羡,老太师对你赞赏有加,千万不要让本王失望!”

“多谢殿下!李君羡必倾尽全力,为帝国出力!”

李君羡上前,衣袖一拂,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礼道。

“老太师,李君羡是你的关门弟子,这一次他为国立功,让诸国裁军,你也功劳不小,不过老太师已经官封一品,封无可封,故本王决定赐老太师御带一条,黄金万两,另赐皇室御牌一副,以表其功。“

“多谢殿下!”

老太师转过身来,对着大殿上方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片刻之后,朝会结束,所有人如潮水般从大殿中涌出。

“殿下!这件事情是清荣对不起殿下!”

当王冲和宋王并肩走出太和殿的时候,后方光禄大夫贺清荣连忙急急走了上来,满面羞愧。有那么一刹那,气氛一片死寂。

“贺兄,其实不管是去是留,本王都没有怪罪你的意思,只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记得数天之前,我和贺兄见面的时候,我记得贺兄说过要向朝廷调请两个月的假期,回乡探母,两个月后就回来,绝对不让齐王有机可乘,但是……”

宋王说到后来,停下脚步,忍不住深深一叹。

胜负乃兵家常事,战场上如此,朝堂上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一局输给齐王一脉,宋王并不在意,真正让他无法释怀的,是贺清荣的态度。当老太师问起贺清荣,贺清荣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如果知道贺清荣早已做出选择,众人就不会显得那么慌乱,并且也可以采取其他措施。

四周围静悄悄的。王冲没有说话,同样望着身旁的贺清荣。贺清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背叛”了,相比起敌方的攻击,己方的“背叛”才是让人耿耿于怀的。

“贺大人,说吧,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冲直接道。一个人的态度不可能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如果说老太师等人在这件事情中没有动手脚,王冲绝不相信。

“唉!”

贺清荣仰起头,终于忍不住长长叹息一声,眼中露出回忆的神色:

“实不相瞒,就在这次早朝之前,我突然收到了一封信。”

听到这番话,王冲和宋王都是心中一震,齐齐扭头看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