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0 章(1 / 1)

穿成炮灰后和反派he了 北风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如果要开的话,需有个万全之策,想必诸位大人此时也头痛得很。”

  宋泽也差点乐出声。

  杨卫展坐得离他们有些远,见众人捧着顾昭宋泽,他心里很不舒服,然而因为皇嗣一事,杨家已惹得陛下不高兴,太女也不怎么待见他们,他们当初可反对过太女的,所以杨家此刻也只能蛰伏,等待时机再崛起。

  平时虽然变得低调多了,但自听到朝廷讨论开海禁一事,杨家人私下里也在讨论此事,杨家到底要不要参与,杨家又要站什么立场,如果杨家的作用能突显出来,杨家便能重新起来,也许又能得到陛下重用。

  杨家人其实同过去一样,依旧偏向保守,并不赞同开海禁一事,但这回他们知道,此事明显是由陛下先提出来的,这显然就是告诉众臣,陛下是同意开海禁的,那杨家这次要怎么站队?

  如果赞同的话,到时需要杨家出人出力又该怎么办?难道要与众臣联手劝阻陛下?这样的事情朝臣们又不是没干过,尽管会不得皇帝高兴,但只要杨家隐在身后的话也不会被皇帝发现杨家在其中的作用。

  只是到现在杨家也没拿出主意来,因而杨卫展这会儿听着别人的讨论,并未发表看法。

  当日回去后,杨卫展就去找了他祖父,说了文会上的事。

  “你说他们二人说了模棱两口的话?并没表明自己的态度?”

  杨卫展表示不屑道:“他们话虽如此,但孙儿猜测,他们肯定是站在陛下一边的,否则他们这样没有背景的人如何在朝堂上立足?”

  当然只能是紧抱皇帝大腿了,而不是左右皇帝的决定。

  杨祖父沉吟了半晌,杨家这回赌不起,怕再赌输就没有起来的机会了,因而说:“祖父再与其他大人商量一下。”

  “是,祖父,孙儿知道了,不过依孙儿之见,依旧太过冒险了,将人力财力投入到这看不出前景的事情上,最后失败了由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杨祖父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但显然皇帝并不属于保守一派的,皇帝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却比以前更有干劲了,这对他们这样的臣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外面正在讨论此事时,会试放榜了,瞬间便将这话题给压了下去,顾昭也围观了一把会试的放榜,看今年的会元会是谁。

  顾昭让人将榜单抄录了过来,尤其是排在前面的,其中会元顾昭那日文会上见过的,一位三十岁模样的挺有才气的人,当然在顾昭看来比起宋泽还差了些,排在前十的其他九人顾昭也有印象,去参加文会并不是纯为凑热闹而去的,顾昭也在观察那些人,让他负责海运一事,肯定要用不少新人,老人不见得愿意跟他冒这个险,因而当时有人抛出海运这一话题,顾昭还挺高兴的,借那机会正好听听这些人的看法。

  今年的文思书院表现依旧出众,前十当中就有两人出自文思书院,有这两届的榜样,想进文思书院的人怕是更多了。

  放榜之后便是殿试,顾昭没料到,皇帝还点了他们这一届的一甲三人跟着去巡考,当殿试题目公布出来时,顾昭暗道难怪陛下将他叫来了,将他一人拎过来不太合适,因而索性将一甲三人都叫上了。

  因为殿试题目正与开海运有关,殿中其他大臣见是这题目时,脸上也露出各种神色,暗道这回陛下可能很难动摇了,陛下当真要做的事,凭他们朝臣轻易能阻止得了?刚掌权的时候或许还能左右一下,如今陛下威势日盛,民间唿声也越高,他们越难动摇陛下决意要做的事。

  顾昭看这些人大多并没有多想就开始动笔,暗道这回的殿试对他们来说难度不会太大,毕竟这些日子他们参加文会时很难不会涉足这样的话题,有心的人肯定会深想一下,现在不就派上用场了。

  不过居高临下看着这些人构思文章,顾昭表示有些感慨,当初他可也是这样的一员,如今却看别人坐在位置上考试了,时间可过得真快啊。

  当皇帝和太女下场围观这些人的文章后,顾昭也跟着其他大臣过去看了一圈,一圈下来后心中对这些人的想法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天的殿试很快结束,很快就到了公布日期,京城再度迎来热闹时刻,这时顾旸也赶回来了,与家人准备成亲之事,是的,彭家那边同意了,并已商量好一个吉日,所以顾旸回来为成亲作准备,婚礼是放在京城的,免得顾家二老这么大年纪还要为他奔波。

  这样的热闹时刻,顾家人也去围观的,新科进士打马游街的盛景怎能错过。

  “快看,这是今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郎。”

  “呀,状元郎和探花郎没上一届的好看。”

  “哈哈,因为上一届是宋六元和咱们家顾昭啊。”

  “虽然差了点,但也很不错了,探花郎相貌挺出众的,听说今年的探花郎也没成亲呢,京里好多人家都盯上了。”

  非常巧的是,今年的探花郎也出自文思书院,他本身在会试中并非排列第三,而是在第六位的,或许殿试中所作的文章更合皇帝心意,因而将他提为探花郎。

  本人也是江南人氏,说来顾昭在江南当差时还和这人有过接触,顾昭对他印象不坏。

  就算这一年殿试时有关于海运一事的话题干扰,但百姓对新一届新科进士的八卦比以往更甚,因为如今风气更加开放,还有报纸争相报道相关话题与人物,甚至有的还将状元榜眼探花郎的生平都给扒出来了,因而让人颇为津津乐道,这些人收获的人气也非常旺。

  当然要跟宋六元以及顾昭这探花郎相比,那肯定也逊色一些,老百姓在八卦时,难免会将他二人带出来。

  这是外面,朝堂上依旧在争论开海运一事,而顾昭也从皇帝这里得到更多新科进士殿试时所作的文章,显然皇帝也想让他从中挑选合心意的人选。

  顾昭也将他围绕海运所官的章程送了上去,皇帝看了后赞道:“没看你写的这些时,朕觉得有几个的殿试文章做得颇为不错,很有些想法,但在看了你的之后,还是觉得差了许多。”

  “陛下,臣早在当初去江南之时就想过此事,过了三年想法肯定更加成熟,而且进入官场后这眼界也打开了,如果写得还不及他们,那臣岂不要羞煞。”

  皇帝哈哈笑起来,不过也知道顾昭这样的才属于非正常的,百年难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