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条路,由黎大舅出面事情也许会更加简单。
顾昭当时都不知道京城有这么大的动静,而他一封信后,皇帝便依照他的提议迅速将新任知府敲定下来,结果传出来,许多人大失所望,并且后悔不迭。因为当初顾昭向皇帝和朝廷要人时,不少人嫌弃那里条件太差不愿意过去,最后派遣过去的,以没什么背景的新人为主,而如今就是这些人顺利地接手了顾昭留下的一切,等于躺在现成的功劳簿上。
他们那时又哪里会知道,顾昭能将尧昌府发展得这样好。
“也有可能是工部吧,毕竟他之前就在工部干过,而且长项在工部,为工部弄出了水泥和玻璃,指不定还能弄出其他东西呢。”
“反正就这六部,指不定都要轮上一圈。”轮上一圈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就是进内阁了,有人自以为已经看穿皇帝的目的和顾昭未来的路了。
“这顾家和黎氏也真是,难道就真任由他们不娶妻生子?”如今说顾昭和燕沐断袖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两人谁也不成亲,家人也不催促,因而也越发让人当真。
“谁知道呢,黎氏是半路认回来的,不太敢管吧,对顾家来说,顾昭不娶亲对顾家只有更好吧,这样顾昭得到的一切不都属于顾家的了。”
顾昭回来了,镇南公燕重山自然也得到了消息,在西南一役上,他比别人了解的情况更加具体,他那孽子燕沐之所以能做到那般地步,背后顾昭的功劳可不小,因而此刻他心情十分复杂。
时常听人提起顾昭和燕沐,对两人搅在一起燕重山是十分恼怒的,然而燕沐就从来没服过他管教,他说出来的话那孽子会听?而且恍然回首,他才发现,当初顾昭救下燕沐的一条小命,他这当亲爹的竟然什么表示都没有过。
如今燕沐在西南当差,其实对如今不得不缩在京城的燕重山来说,还算是件好事,如果燕沐也在这儿,他更不知该以何种面目来对待这孽子。
从执堂一地军政大权的王爷,到如今只领着虚衔没有实差的镇南王,燕重山对这样大的落差接受不良,日子过得混混沌沌,而且他的镇南公府也不得安宁,他那些妾室和庶出女子都挤在一个府里,整日为着鸡毛蒜皮的事情争个不休,他一个头两个大。
第390章 新一届会试
两日过后,顾昭算好了时间,提前进了宫等着皇帝退朝。
皇帝下朝后看到顾昭已经等他,非常高兴,顾昭也恭敬地见了圣驾。
顾昭暗暗打量皇帝的气色,虽说三年没见,皇帝看上去老了不少,但就他有限的医学知识来判断,皇帝不像身体要垮的模样,应当还能再坚持个几年,会比书中世界活得长些,如果真是这般,那对大周对太女而言,都是大好事。
也许是因为要将皇位交给他最疼爱的女儿,也许因为抱上了亲孙子,使得皇帝的心情比书中世界好得多,哪里像书中世界,皇帝不仅要将皇位传给并非他直系血脉的宗室子侄,还要被他们的争斗闹得一个头两个大,这心情哪里好得起来,心情越发糟糕,这身体也越发差劲。
皇帝活得长些,能使得朝局更加稳定,将来太女继位也能更少些震荡,太女同样也能多得到些指导与锻炼。
皇帝很是亲切地问了顾昭一些尧昌府的事情,虽然很多事他都知道了,但远不如亲耳听顾昭说来得更详细贴切,除了尧昌府地方经济民生的发展外,皇帝对顾昭的办学同样很有兴趣,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一模式能够推广,在他和太女手上实现的话,将来史册上定会留下他们父女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谁不想在后世留下一个明君的好名声,想不开了才想成为被后人骂的昏君。
如今的大周已有中兴之相,皇帝想将大周推向更高峰,顾昭的出现和不断展露出来的才华,让他看到了这一点。
也许老天注定大周要走向更强盛,所以才会送来顾昭这样的能臣,又有宋泽这样的六元状元,这一届的考生也比往年要活跃得多,因而皇帝也越发心情好,这一点顾昭没有判断错,皇帝的心情对他的身体的确有不小的影响,加之他对太女毫无猜忌之心,分了太女不少政务,有太女帮忙,他政务也清松了不少,这身体也就越发的好了,并没有显露出要驾崩的迹象。
皇帝还从旁边翻出一叠纸,正是顾昭在尧昌府时送来的,出自学堂学生和夫子的手,自制的纸张,比起最初的那一批,质量有所提升,不敢跟外面出售的纸张相比,但皇帝挺重视。
“看看这纸,将来那些学生即使其他本事没学到什么,凭这一手制纸本事,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了。”
顾昭谦虚道:“哪里,当初也是因为银钱紧张,也不想让这些学生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幸好这些学生都是懂事的,很珍惜如今的学习机会。”
皇帝点头说:“如果不是朕的年纪大了,朕都想亲自去尧昌府实地看一看,不过照尧昌府如今情况,只要以后不变,将来定会有尧昌府的学子来到京城赶考的。”他看不到,他女儿也会看到的,这就足够了。
“如果朕想在整个大周推广此种模式,顾爱卿看是否可行?”
顾昭心说陛下果然有这样的野心,太女跟他聊天时也提起过此事,顾昭便知这对天家父女是要竭尽所能促成此事了:“这需要大笔投入,光靠地方上的财政恐怕难以支撑,还需要朝廷拨款。”
“可朝廷也支撑不起这笔投入,如今进账多了,可花钱的地方同样在增多。”皇帝摇头,国库能有现在这般收入,也多亏了顾昭,现在这事还是得交给顾昭来办,交给其他人,其他人没他这能力不说,也不如顾昭来得纯粹。
是的,皇帝知道顾昭的私心很少,并不喜好享乐,否则凭他如今的身家完全可以过上奢靡的生活,然而看他穿着,看他府里的情况,与刚来京城时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所以他真的觉得顾昭是难得的纯粹的人,心里有百姓,有这个朝廷,想让大周朝变得更好,否则他何必要去撬动盐商的根基,当其他大臣不知道江南官场的那些事吗?他们当然知道,但也清楚办成这件事吃力不讨好,所以又何必去得罪一大串的人。
皇帝说:“朕也在考虑这件事,朕以前听爱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