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1 章(1 / 1)

穿成炮灰后和反派he了 北风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回本,可卖得再贵,估计这报纸销路会跌落下来,可如果有另外的财路的话,那他们不仅能够回本,还可以降低京报的售价,那就能让京报被更多人接受。

  想通这环节后,一个个顿时精神振奋起来,他们还特地去关注了下如意作坊的事,发现自从有了京报上的短篇后,如今如意作坊里织出来的布都供应不上需求了,因为有不少布行老板因为京报的文章找到如意作坊,发现作坊里织出来的布质量果然好,价格还是同行低上一些,因而当场就订了批货,现在还有不少商人在排队等待新一批的布料下来。

  听说因为满足不了这些商人的需求,订单完不成,所以如意作坊在商量是不是要向工部增订一批机器,再度扩大作坊的规模,不出意料的话,这一提议会得到通过,扩大规模是迟早的事。

  这一切也是因为京报上的文章才产生的效果,超乎他们的意料。

  宋泽虽有意料,但这结果依旧让他很吃惊,没看他母亲都忙得有两日不着家了,只让人送了个口信回来,让他在家一人吃晚饭,她就不回家了,宋泽为此哭笑不得。

  宋泽预见到了广告这一手段的前景,拍板道:“下一期我们来做个试验,联系一户商家作个推广,如果能有进账的话,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京报售价降下来,最好能一两文钱就能买到我们的报纸,相信那时会有更多人愿意购买。”

  “真能这么低?不过值得一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对,可以一试,不过选择的商家需要慎重,我们京报刚在京城立足,可不能自毁城墙。”

  “不错,”宋泽点头,“我们先分头寻找一下,然后再来汇总。”

  宋泽这点回家的时候特意先去了顾府找顾昭,顾昭正好也回来了,带他去书房说话。

  宋泽开门见山地问他:“你是不是一早就料到如今的局面了?就是想将机器卖到更多人手里?不怕我娘她们的作坊有太多竞争者吗?”

  顾昭摸下巴说:“竞争者多,最后会导致什么结果?那就是布料价格下跌,最终也是百姓受益。放心吧,如果织布作坊挣不到足够的利润的话,那些商人也不是傻的,还会将银子投进去,他们会寻找其他能挣钱的门路。但织布作坊多了,那就会有更多女人走进作坊里做工,女工挣了钱,有一部分人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

  宋泽这才明白,这才是顾昭真正想要达成的目的,一如如意作坊所为,他是知道包括之前庆凌府的刺绣班在内,改变了不少女人的命运,比如如今作坊里的那位领班林秋凤,因为无子被休弃的女人,最后会落得什么命运?可现在不仅哥嫂哄着她,就连媒婆也上门要替她说亲事,也就林秋凤暂时没有再嫁人的想法,否则二嫁不见得会比一嫁来得差。

  林秋凤只是个例,相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发,如果这样的作坊遍地开花,那会有多少女人走出家庭,命运从此而改变?

  宋泽欣喜笑道:“是我格局太小了,我今天来是想问你,我们在京报上为其他商家做广告如何?广告二字可是从你们工部传出来的,与顾昭你有关的吧。”

第249章 救活一个饭馆

  顾昭笑道:“我不说,你们不也走到这一步了。”

  不然宋泽不会特地过来问他,他就是抢占了个先机,替工部还有如意作坊做了回免费的广告,以后商家再想在京报上打广告就得付银子了。

  宋泽失笑,还不是因为顾昭那篇文章产生的影响力,才让他们发现所谓“广告”的效果,顾昭这家伙总能先人一步,因而宋泽过来是特地找顾昭询问有关广告事宜,两人在书房里商量了许久,连晚膳都是顾老太太送去书房给他们用的。

  虽然接商家广告能给京报带来营收,可京报也不能明目张胆地打广告,毕竟这是由翰林院一帮读书人办的报纸,还由宋泽这个六元牵头,倘若被铜臭气沾染,那显然会在读书人中间掉身价,所以这一步还是要很慎重的。

  其实顾昭觉得,用不着翰林院的人自己去跑,也许有些商人已发觉到其中的商机,正要想方设法搭上翰林院京报的门路。

  如顾昭所想,京城里的商人也不都是眼瞎的,工部卖机器卖得挺红火,还有原先极不起眼的如意作坊,因为京报登的文章,如今也扬名全京城,听说作坊里接到的订单太多,作坊里都来不及织布,这不又在忙着扩张事宜了,这可是第二次扩张了,这次扩张,两种机器加起来的数量可能都要超过百台了,由此带来的利润多么可观?这仅仅是由探花郎的一篇文章带来的。

  这让不少商家看得眼红又心痒,私下里商量,是否能效仿一下如意作坊,当然探花郎他们是请不动的,如意作坊的背景随着这一次曝光早被人扒了个底朝天,探花郎的生母养母都在里面呢,所以他们是甭想了。

  探花郎请不动,但京报那里试试指不定能走通门路,花银子请哪位读书人替他们写篇文章也宣传一下,肯定也能吸引来不少关注,让自家的生意跟如意作坊一样蒸蒸日上。

  因而这些商人纷纷走通门路,拐着弯的找人在那些办京报的新科进士或是他们的家人面前说话,因而宋泽的任务布置下去没多久,大家还没落实好,就有商人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了,大家恍然,原来谁也不是笨的,聪明人多得很。

  还有不少商人直接捧了银子过来,名为笔墨费,这些情况都汇总到宋泽这里,大家谁也没私下收银子,刚进官场,都是想要踏实干番事业的人,还没有成为官场的老油子。

  宋泽和大家商量了制定出几条规则来,顾昭的文章其实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模版,文章里尽是些说明性文字,并没有夸大的成分,那些想要将自己商品吹得天花乱坠的绝不能接受,暂定每期接一户商家的广告,而且要经过实地的考察。

  宋泽还提醒众人:“我们首要的目的是将京报办好,让京报被京城更多人接受,将来走出京城,有这样的基础,广告才能产生一定的效应。”

  “不错,我们京报刚起步,可不能给人留下把柄,用来抨击我们京报。”大家专注办报的同时,也留意周围的声音,翰林院里可就出现了些不好听的话,尽管是某些人别有用心,但他们也要摆正位置,不能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