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9 章(1 / 1)

穿成炮灰后和反派he了 北风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当说书人一报出宋六元的名号时,喝茶听说书的人都大声叫起好来,六元的名头在周朝百姓和文官读书人中的影响力同样高。

  宋泽考虑到他的一部分读者会是不识字的人,因而尽量将内容写得简洁易懂,茶馆和外面街头报点处,听了宋泽的言论,大家都觉得宋六元说得太有道理了。

  “难怪人家宋六元能考中六元状元呢,瞧瞧这写得多好,不愧是文曲星降世。”

  “这可是宋六元说出来的道理,宋六元说出来的话能不正确吗?那肯定是对的,我就知道女人跟男人都一样重要,缺了谁都不行,你家里能缺了婆娘?哈哈!”

  “有宋六元写的文章,还有没有其他人写的了?榜眼呢?还有探花郎呢?探花郎可是发现牛痘预防天花的人啊。”

  “对,对,我们还想听探花郎的文章,快看看有没有。”

  “有的,有的,大家尽可以放心,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读一读探花郎写的文章。”

  相比榜眼,大家对探花郎的关注度更高,对六元状元老百姓是带了一种崇敬的心理的,可对于探花郎,那更多的还是一种喜爱与感激,因为聚拢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不时还发出叫好声,因而将路过的大户人家也吸引住驻足观看,那茶馆中座位都坐不下了,有的人直接就站着听,连门口都站上了人。

  读报人将顾昭写的小短篇读了出来,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复杂晦涩的词语,就是一些介绍性的内容,可读出来后却引起阵阵惊唿,不时有人发声问,“这是真的吗”,“真的能挣这么多”,随之而起的是热烈的讨论。

  报点处恰好有人认识一位进了这叫如意作坊的姑娘,出声证实:“这是真的,我知道那家如意作坊,我们村里一个小媳妇就进了那家作坊做事,一个月挣了老不少银钱呢,这才进去了多长时间,那户人家就穿上了新衣裳,还吃了好几回肉了。进了那里面不仅工钱多,听说还可以用低价买作坊里织出来的布,这等于又省出好些钱了。”

  “如今我们村子里的姑娘都想进那家作坊做事,前面又招了批新人,我们村子又被挑了两个姑娘进去,刚挑进去就有媒婆上门说亲了,这要嫁到夫家去,能添多少进项啊。可惜那家作坊就收女人不招男人,否则门框都要被挤破了。”

  有位姓金的商人因为生意不顺,只能在街上转圈打发时间,无意发现报点处的热闹就停下来听一听,权当听一个乐子,起初听说有六元状元还有探花郎写的文章,这位金老爷出于对读书人的敬畏,很认真地去听了,谁不知道这六元状元有多不容易,探花郎更是早早就出了大名的。

  可等听了探花郎的文章后,金老爷有瞬间的怔愣,这怎么可能?他又不是没有接触过织布这个行业,一个织娘一台机器,一天不吃不喝也织不出这么多布啊,难道是因为探花郎不知内情胡乱编出来的?

  可再听有人曝料说有同村的小媳妇在这叫如意的作坊里做事,金老爷连忙大声问:“这如意作坊跟探花郎有什么关系吗?探花郎为什么会写如意作坊的事?”

  读报的人倒是被告知过的,如果有人问起的话那就如实回答,因而听了这位的问话便笑着回答:“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如意作坊就是咱们这位探花郎的生母养母还有几位同好夫人一起办的,而且如意作坊里的那些纺车织布机,是由探花郎亲自督促工部里的工匠师傅们做出来,算是支持他母亲的做法。”

  “探花郎让工部弄出来的机器?难道是新机器?”

  “这我就不甚清楚了,这位老爷可以去工部询问一下,或者去那如意作坊看一看。”

  “多谢多谢,我能不能买份这个叫什么的?”

  “报纸,我们这是《京报》,可以买,十个铜板一份。”

  “给我来十份!”金老爷豪气地叫道,当然就算买下十份,也不过一百个铜板,算是他买的物品里最便宜的了。

  拿到京报后,金老爷就找到顾昭写的那篇文章,仔细看了好几遍写出来的数据,确认无误,心中大喜,如果真如这文章里所写,京城的这生意门路他不要了,他回去开织布作坊去,而且得要趁早才行。

  “走,我们找人打听下如意作坊的位置,赶过去看一看,如果行的话我们赶紧去工部看看能不能买到机器。”

  茶馆里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甚至茶馆里的生意人比起路边的报点还多,这生意人里总有那么几个接触过织布这个行业,慧眼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买上几份报纸后便出了茶馆,不是往工部就是往如意作坊跑。

  翰林院里参与京报的人这一天都忐忑不安,有的人还直接上了茶馆旁观众人的反应,等各个报点情况汇总到宋泽他们手中时,包括宋泽在内也松了口气,然后抬头露出笑容:“情况不错,不说听京报的人有多少,光是各个点今天售卖出去的京报,就超过了五百份。各位,我们需要再接再励。”

  “竟售出去这么多份?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哈哈,这里面有我家人贡献出去的几份。”

  “也有我,也有我。”

  宋泽没说,他也担心京报会卖不动,所以也让身边的书童悄悄去买了几份,虽然数量算不得太多,连本钱都没能收回来,但这至少是个好开端,宋泽已敏锐察觉到这样一份报纸推广开来后,将产生不小的影响力。

  “宋六元可知道这些文章中,在市井街头哪一篇最受欢迎?”

  “那肯定是宋六元的吧,冲着这名头也要停下来听一听。”倒没人酸,毕竟搬出宋六元的名头吸引听众,也是他们想出来的法子,如此才能留住人,也吸引住路人的注意力。

  “宋六元的文章自然是受到追捧的,不过还有一人出乎我们的意料,那就是顾探花的。”

  “他的?那篇介绍如意作坊的?”要不是因为顾昭探花郎的名头,大家很想将他写的小短篇给撤下来,要不就换一篇,结果顾昭偏不换,后来因为他只需要一个角落便可以,大家才放过他一回,只此一回。

  如今一听他的文章大受欢迎,大家很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哈哈,我听了一会儿,我发现不少百姓都关注这如意作坊里女工的收入,还有不少人羡慕女工能拿这么多工钱,比起成年男丁都不差。”

  “我留意到有商人听了这些内容后大感兴趣,当场买下不少份京报,好像还要专门去如意作坊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