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做的贡献分不开。
学校实行全面军事化管理,绝对是一个教育人的好地方。所以石磊直接将那三百丐帮兄弟扔进去,相信等到他们出来之后,将会脱胎换骨。
所有文武大将全部到齐。石磊笑着问道:“怎么样?南宋方面怎么说?”
杨铁心抱拳道:“少主,在少主离开半月后,因为泸州城主顽固,不得已只得进行强行攻城,扬州派出三万人协助。在我军的大炮之下,城门被轰塌了。仅仅半个时辰的时间,我军便攻入了泸州城。
泸州官兵全部投降。我军按少主之命令,安抚百姓,没有造成百姓恐慌。泸州城主已经被我们关押,但是他早早就向南宋朝廷送出了求援信。
一个月后,我军得到南宋大军来袭的消息。领军之人为史弥远。大军人数多达二十万之众。与我军在泸州城对峙,怒斥我军不忠不义。但是被我军说的哑口无言,怒而攻城,十天不得法,反而损兵折将。
而且那日与我军互相斥责。我军的理论对南宋军队影响颇大,本就军心不稳,还被严令攻城十日。南宋朝廷的军心涣散。甚至出现了大量逃兵的现状,史弥远不得不下令后撤,与我军形成对峙之势。
我们因为是直接对上南宋朝廷。这一举动必须要得到少主的首肯。我们不敢僭越。所以一直没有主动出击。但是那史弥远无能,即便后退了,在泸州城三十里外的地方扎营。但南宋朝廷的军队依然在减员,有逃兵出现。史弥远没有安抚之策,只会一味的重罚,出现逃兵就砍头。而且在斩杀了几百人之后,这个局势才被勉强稳定下来。
少主若是同意,我们只需要随便一次袭击,他们军队便会立刻崩溃。”
石磊无奈的笑了笑。的确,现在的南宋军队已经军心涣散,还无再战之心。只是被史弥远的高压政策压住了而已。如杨铁心所言,只需要一点火星,便会直接点燃他们。
石磊既然要攻打南宋,对于南宋也是有着一定了解的。这个史弥远现在的位置可是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有哪一点和军队扯得上边了?
(注:射雕世界的历史与真正历史不一样。所以各位就不要斤斤计较了。)
不过宋朝廷从来都喜欢这一套,外行指挥内行。重文轻武到了一定境界了。因为不放心武将,所以一般都是文人领兵。即便是武将领兵也会受到朝廷派来的人的牵制。完全就无法好好打仗了。
所以史弥远带领军队,石磊也只是稍稍有些错愕,随即只有苦笑。
“由扬州,泸州和襄阳,三个地方出兵,将南宋的军队全部进行包围。尽可能的收编这一支军队。若是不愿意加入我们,那我们也不必面前,发钱,让他们回家!”
“”这是什么意思?打败了他们,然后还给他们发钱,让他们回家?这是什么炒作。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后立刻连忙反对。
“什么?少主,这不可啊!”
“是啊少主,我们不杀他们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怎么可能还发钱让他们回去?”
“少主,若是不投降的,我建议直接斩杀。不然后患无穷啊!”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听见石磊的话,都惊呆了。无论是杨铁心,吕大人,还有扬州的李大人和其他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简直就是闻所未闻的处理方法!古今未有啊。
113章:舆论
石磊笑着摇摇头:“我们将他们全部斩杀了,那么只会给别人留下弑杀的念头。特别是南宋那边虽然军事实力不行,但嘴皮子功夫倒是有两下子。若是我们这里将他们斩杀了,那边我们就可能成为一个恶魔的代表。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是不利的。
其二,他们败给我们了,我们还发钱让他们回家。你认为他们会对我们和南宋两者之间怎么看?谁值得效忠?
而且我们发钱让他们回家了。这对南宋的那些军人是一种怎样的体念?我马上甚至还可以打一打舆论战。未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即便这次做了无用功,即便他们回去之后继续效力南宋朝廷,即便他们便厉害了。我们难道就怕了吗?
这样做,利大于弊。现在我们来商量一下关于如何出兵的事情了。”
三个方面出兵,分别在何时出兵,出兵多少,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商量的。
军事方面的事情说完后。石磊又闻了一下民生方面的事情。石磊当政以来,坚持以民为主,反贪污的举动从未停止。不少官员相继落马,而且更多的还有乡绅恶霸也被严办了,该砍头的砍头,该充军的充军,该隔职的隔职,该教育的教育。
然后再次减轻了农民的赋税问题。大大的鼓励百姓种粮。这些一切的方面,都在让襄阳一带的民生向好的方向在发展。襄阳军队虽然已经造反了,但却完全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吕叔,你找一些读书人,成立一个新闻出版署。对了,记得还要一些能够长期奔波的武人加入。”
会议解散,所有的人各自都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石磊则再次来到了兵工厂的研究署。邓老笑呵呵的出来迎接,并且报告了关于钢制炮管已经到了试验阶段了。然后还拿出了一支火铳,告知石磊火铳已经研究成功,完全可以投入生产了。
石磊拿着火铳,适用了一下。这个要他一个玩惯了自动火器的来评价火铳。这个怎么评价呢?虽然对这样的武器并不满意。但是研究署的积极性不能受打击吧。所以石磊果断的大肆夸奖研究署众人。
又问了一下关于膛线,步枪子弹方面的研究进度,在得知他们遇到的问题后,石磊也为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
然后命令兵工厂对火铳进行生产,要求是一千把火铳。钢制炮试验成功,也立刻投入生产,至少一百门钢制炮需要生产出来。
巡视完毕后,石磊就带着一些一些木匠和铁匠还有烧窑的匠人离开。
带着他们。石磊将活字印刷术讲述了出来。然后随便交给他们一片几百字的文章。要他们以各自的技术制造一个模具出来。木匠,铁匠和烧窑的技术人员。
经过三个方法做比较,最终石磊还是选择了用木质的模具。有了模具,新闻署正式成立。
第一篇新闻,论天下局势,论选举制度的优劣,说一说襄阳等前线抗金的功劳,再论一论南宋朝廷的安逸生活。
看着新鲜出炉的报纸。石磊满意的笑着点头。立刻加印上万张报纸,运至全国各地。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