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玩具了,只是进行了升级。
最新的玩具是光子鱼雷,这是反物质武器,还有特殊的电磁脉弹,能够专门破坏战场通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不会去选择侵犯别人,但应该有守卫自己的能力希望这一些武器,能够让我们在未来的危机当中,保护自己!谢谢大家!”
军方代表发言完毕后,台下响起了一片鼓掌声。
再接下来,双方明开始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应该走出去,去和其他对明交流。
继续待在这里慢慢的研究,可能还会获取一些进展,但肯定不会像一开始那样突飞猛进了。能够挖掘的技术几乎挖掘完毕。
再加上那六艘大型母舰也即将竣工,开始安装最新型的曲率引擎,再过一段时间就能够始试飞。
所以,经过一番探讨后,人们的讨论出了自己的目标塔比星!
也即那一颗戴森球!
这是经过长期探讨后,得出的目标。
塔比星,代号为kibsp;8462852,人类观察到这一颗星球,已经很久很久了。
在21世纪,人类就已经发现了这一颗发光强度会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星球。当时的科学家们很疑惑,还以为有什么天体,周期性地遮挡住这颗恒星。
但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终于认定其为一颗戴森球,然后认定宇宙中有着更加强大的外星明存在,在那个时候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说起来,这一颗戴森球与“地球时代号”计划有着一定的渊源。
如果没有观察到这一颗戴森球,人们可能还沉迷在“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的想法中不可自拔,就像一个孤岛中的部落酋长一样,因为自己统治了整个小岛而洋洋得意
戴森球的发现,对当时人类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证明了外星生命的存在。其次这简直就是开天辟地般的强大,天空与蝼蚁般的差别!
无论是恐慌也好,激动也罢,这一刻戴森球的发现,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了,发展到现在,人们对外星明已经不再陌生了,可是在银河系中发现的戴森球,依旧只有这一个。
这一点非常神秘以及古怪
就人类目前的认知,戴森球的确没什么大用,它就是一个大号的太阳能板而已,能够收集一颗恒星的所有能源,的确非常非常厉害,但四级明又不会缺能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算真的缺乏能源,也可以去搞成千上万的夸克能能源室,而不是去建设难度巨大的戴森球。
这一点很奇怪啊。
一直到后来,人们心中才隐隐有所猜测。
按照从四级明手中兑换来的星路图,那是一个大量星际明的聚集地,距离目前的位置,大约400光年,并且有阿米巴派系的成员在那里组建交易市场。
也就是说,一颗周期性发生亮度变化的星球,能够天然吸引星际明的注意力。它成为了户悬臂最重要的标志,绝大多数的星际明,都会对其产生兴趣。
结合这种种,人类还是非常愿意去那个地方探查一个究竟的,顺便还想邀请托斯明这个盟友一同前往,多一个盟友总归多一份力量。
不过,思索了半天之后,托斯人居然拒绝了这个方案:“很遗憾,新人类明的朋友们,我们的确对那一颗戴森球非常感兴趣。但我们刚刚获得了视觉感知,想要将这一门技术,普及到整个明,需要很长的时间。”
“拥有了光学感知后,我们集体认为,我明的科技树实在是太残缺了。我们需要适应这种新的感知能力,也要研发光学感知的相应科技,以适应新的时代。所以,我们还打算在这里继续发展数百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之后,我们才会选择前往那里。”
托斯明的选择也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因为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人们明显发现了这种缺陷。对方这样选择也是相当有道理的。
拥有了一种新的感知,首先得研究其安全性,然后再慢慢普及、适应,研发新的适应科技。说不定所有已有的机械装备全都得修改,这个工程量很大。
而人类也没有必要特意等待个三五百年,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绝大多数的时间,人们还是得依靠自己。
就这样,会议结束后,所有的托斯人都登上了自己的飞船,准备离开了。临别前,人们还赠送了一些廉价的科技,譬如说液晶屏幕,可折叠个人手机、钟表、电脑、vr眼镜之类的东西,这些科技很廉价,但是很好用。
对方如果真的采用了这些东西,在未来相遇的时候,说不定会多一些共同话题。
最后,双方相互告别。
“愿您的明永远进步”
一个标准的星际礼仪。
真正知道这一套礼仪中内涵的生命,绝对不会对其有任何的轻视,都知道它的厚重。
张远作为明代表,微微弯了弯腰:“也希望您的明,能够一直进步。”
“朋友们,再见。”
托斯明启动自己的飞船离开了,而新人类明也将展开新的旅途
目标,塔比星!
本卷完!
本卷感言
新的一卷又结束了,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呀!
这一卷的故事情节不算太复杂,也就是人类引发中子星对撞时,产生的一系列故事,最后结交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朋友,终于成功地迈向了四级文明……
成为四级文明可真的不容易啊!
整个过程我本人还算满意,能够打90分吧,没什么太大的遗憾,既定的目标基本上完成!
突然间发现,其他的也没什么好感慨的……本卷感言似乎太简短了,看官们会不太满意,于是再随便说说新人类文明一直实行的“动态计划经济”制度吧。
当初作者在设定计划经济的时候,借鉴的是苏联的那一套。
苏联虽然最终解体了,原因有很多,但计划经济是不应该背太大的锅的。
苏联的计划经济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也非常厉害,从来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只不过实际操作极其困难。新中国学了十多年,苏联专家手把手的交了五年,中国连门槛都没有迈进去,只是在门口看了看,然后直接就模仿失败了。
为什么呢?首先第一点,因为计划经济需要非常厉害的基层人员,特别是统计人员,去统计整个国家需求的物资,中国那时候的人口素质完全不行,就连苏联也就马马虎虎,刚刚够到及格线。
所以在看苏联计划经济的时候,不能把中国计划经济混为一谈。
要谈苏联的计划经济,绕不开的人是列奥尼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