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唐晚吟家风水好(1 / 1)

七零后妈养崽手册 王不悔 186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313章 唐晚吟家风水好

  还整天拿小本本做研究。

  今天跟他们说什么猪最好喝烧开过的凉白开,比喝井水少生病。

  明天说家里的孩子没事儿就去抓那些什么知了蝈蝈蚂蚱,甚至蝗虫,都烧了混进猪食里,猪能长得好。

  你还别说,按着这么做了,猪是真的生病少了。

  而且比以往的本地猪长得快多了。

  所以大家现在都知道了,这读书就有文化,有文化可不光是清高。

  那是实实在在的猪肉啊!

  李芳就在这样的过程里,逐渐找到了自信。

  她发现比起坐在那里当半个被人指指点点的空壳子会计,现在当小学老师更让她开心,有自豪感。

  而慈祥的吴老师知道李芳本质不坏之后,也很乐意教她一些教学方法。

  教学是要因材施教,张弛有度的。

  不能一味靠吼骂来增加威严感。

  也不能太放任学生散漫了。

  学生就好像是一抔土,要温柔加水捏合成泥,也要狠心揉搓摔打,最后才能成为瓷器陶器这些有用的器材。

  这天中午放学,李芳留下了三个孩子,教训他们不做作业的事儿。

  三个孩子耷拉着脑袋,看样子还是听进去了的。

  李芳说得口干舌燥,最后才一摆手:“好了好了,今天回去把作业都补起来,明天拿给我看!要是再不补的话,明天少一页打十下!”

  那手指粗的教鞭就在李芳办公桌上呢。

  孩子们连忙点头:“我们补!”

  李芳这才锁上门回家。

  刚回到家,就听到自己的亲哥李建民在阴阳怪气了。

  李建民就是以前跟她一起搭伙,负责点数的。

  一家人已经在吃饭了,李建民看到李芳,就冷笑。

  “芳子现在是出息了,成天跟唐晚吟那些人混在一起,连家都不回了。”

  李芳怼回去:“我怎么了?上课上得晚一点,有什么问题吗?”

  “你就是盼着我不回家吧?不回家了这屋子就是你的了呗!”

  李建民结婚了,老婆怀上了。

  两口子以前还想着借李山的光,弄点儿钱。

  结果现在李山倒了,他们啥也没有。

  就把主意打到李芳头上。

  李芳也二十出头了,单独住一间屋子。

  现在还不说啥,李建民两口子就想着借生孩子的理由,把李芳这屋子也霸占过来。

  好过将来跟其他几个兄弟争。

  李芳把这心眼看得透透的。

  “我就不搬!我就住家里,咋了?”

  “我现在有工作,有工分有工资,我能给家里交伙食费,我就有资格住在这里!”

  李建民的老婆直接站起来收碗:“你伙食费又没交给我,我没做你的饭。”

  李芳爸妈一个下地,一个去猪圈,还真就不在家。

  嫂子把碗一收,李芳没饭吃了。

  李芳气得眼泪都来了。

  跟嫂子吵了一通,到底没吃上饭,跑出来了。

  她不是不知道。

  她每个月给爹妈的钱,爹妈转头又给了哥哥嫂子。

  她真的逐渐成为这个家里的外人了。

  她不想结婚,因为还没有看得中的人。

  但家里这情况,还没等她结婚,就已经没有了她的位置。

  李芳平时就有点儿小傲气。

  但又不够让人服气的,所以在村里也没什么朋友。

  尤其这会儿也不想去熟人那里。

  就这么漫无目的地在村里转悠。

  也不知怎么的,转着转着,就转到了唐晚吟这里。

  唐晚吟家里总是特别热闹。

  大人小孩一堆不说,村里人还总喜欢到他们家去玩儿。

  从来都没有什么吵闹声。

  走过路过听见的,总是欢笑声。

  李芳有些艳羡地看着唐晚吟家的小院子。

  真不是她觉得唐晚吟家好。

  别的不说,连唐晚吟家的果树都长得特别好。

  听说是去年才移栽的果树。

  人家都说果树移栽的头一年不好挂果,挂果也要给摘了,让果树好好长长。

  可唐晚吟家的果树呢,不光挂果了,还挂了特别多。

  比村里任何一家的都多。

  而且挂了果子,也没耽误树的生长。

  去年才胳膊粗细的树苗,今年就长到了碗口粗。

  村里的老人都说老孟家上辈子积了德,所以老宅风水好。

  不过李芳现在也算是半个老师了,肯定不能信这些迷信说法。

  她知道孟子敏。

  这个学生虽然现在才读基础班,但是常常去高级班旁听。

  很聪明。

  还喜欢淘换东西。

  村里最早开始卖猪粪的不是别人,就是孟子敏。

  李芳心想,唐晚吟家的果树长得好,应该是孟子敏肥水不流外人田,早早的就把猪粪下下去了吧。

  反正就是唐晚吟家过的好,还都是有门有道的。

  别人想叽歪也没处可叽歪的那种。

  人家家里的男人,是铁路局的。

  待遇好不说,还能经常买到外省的东西。

  别说去镇上了,那去市里都是跟吃饭一样容易。

  买回来的东西,都是十里八乡的头一份!

  人家家的孩子,大的干活利索,自己认养了一头猪。

  听别人说,唐晚吟把这头猪交给孟子清了。

  说回头等猪出了栏,换回来多少肉票多少钱,都给孟子清自己拿着。

  所以孟子清特别勤快能干。

  每天割猪草熬猪食,放了学还带着猪出去遛弯。

  老二就是孟子敏。

  不说了。

  那丫头太狠了,赶集买铅笔,一买就是五百支。

  硬生生把人家三分钱的价格压了三分之一下去。

  两分钱买了。

  人家还满脸笑容,送了她几个本子,几块橡皮。

  五百支铅笔啊,换谁家不说这孩子大手大脚脑子有病啊?

  可人家就是厉害。

  村小两个班现在加起来六十多个学生。

  一个学生最起码要一支笔。

  要是写的快的,总得要个两三支。

  用不了一两个星期就要再买新的。

  还有家里有大人的,为了记个账什么的,也都愿意买。

  以前不想买是因为要去镇上太费劲。

  来村里的淘货郎又要加价,三分五厘一支,大家都嫌贵。

  但孟子敏就不一样了。

  孟子敏卖笔,单卖就跟镇上一样的价格,三分钱一支。

  要是买的多,八分钱三支。

  一毛五六支。

  人家一算,买一支不如买三支划算,买三支又不如买六支划算。

  反正铅笔这个也用得快。

  于是都三支六支这么从孟子敏手里买。

  孟子敏这五百支铅笔,不到一个月,卖光了。

  十块钱的成本,最后净赚三块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