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7 章(1 / 1)

相公大人等等我 小风上山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典、打情骂俏是他人生最大乐趣之一,何况覃小贝这样的极品尤物。原要还有些担心覃小贝会打马逃奔,现看到她从马上下来更是完全放心。

花千里转过来,和气地对孙梅说:“孙姑娘家在何处,还要花某亲自送到府上吗?”

听到花千里问得三心二意,而且也隐隐感觉到此人也非善类,不过孙梅还是对这位救命恩人施礼答谢,并谢绝相送。

覃小贝十分同情孙梅处境,问她到哪里去,下一步怎么办?

孙梅咬牙说道:“回家去,告状去!”

覃小贝不觉为她担心,从包里取出一块二十两的银锭,让果果送到孙梅手上,让她拿回去为爹爹看病。

孙梅推辞不掉,收下银两,问询覃小贝名字,覃小贝只道一声:“叫我贝公子好了。”孙梅深施一躬,再无多语,转身从小路回家去了。

花千里一边抚掌喝彩,大赞覃小贝有情有义,只是不知下一步贝小姐做何打算,将欲何往?

覃小贝冲她嫣然一笑,柔声和气地说:“欲与花叔漫步纤陌,赏花观景,一路前往淮阴城中,再把酒阔谈。”

身后牵着两匹大马的果果一边走一边低声嘟囔:“这是谁呀,都快四十岁还油头粉面,亏公子喊叔喊得还那么亲热。”

花千里闻言欢喜,兴情高致,乡间小路曲折向北,稻香牧笛,倒也一派甜美乡野景象。另外他也想暂且避开大道,避避周家可能的追捕,和美人白马,并肩于纤陌小路行走上一程也是风雅美事。

覃小贝歪着脑袋,满脸钦佩地对花千里说:“花叔才情盖世,风雅过人,上次领教未足,今日幸得再续。只好有两个一直憋在心里久不得解的典故,想要请教花叔一下?”

对覃小贝的突然变乖,花千里是有几分警惕的,不过想想他们两匹白马,两个小女子,又有何怕哉,而覃小贝的马屁又正拍到他最为自得的点子上,听到还有问题请教,更是兴奋点集中,说过不敢不敢,接着忙着有何不解难题。

覃小贝认真地说:“说人受惊发愣,常用‘呆若木鸡’一语,不知出于何典?”

花千里捋下胡须,兴然答道:“此典出此庄子。说周宣王喜爱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自报奋勇前来为他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说没有,说现在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没有什么底气。之后几十天里周宣王几次问起,纪渻子都说还不行,直到有一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斗鸡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精神上已完全准备好了。周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吓得掉头就逃。庄子原意,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但却被后世人们拿‘呆若木鸡’形容因害怕而发愣了。哈哈~”

“哈哈~”覃小贝跟着笑道。

后面跟着果果却插嘴道:“哪里有这样的事,我在村里看过斗鸡不下百场,却一次也没有看见过‘呆若木鸡’的。”

覃小贝不理会果果,继续谦虚地问花千里:“那么‘千变万化’,又有什么故事吗?”

花千里道:“这里的确也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比周宣王还要早的周穆王时代的事。”

“呆若木鸡”的典故覃小贝知道,“千变万化”她是随口问起,没想也真的有故事,花千里真的能讲得出来,的确真有两把刷子。她不知道花千里的师傅妙空真人,聪明绝顶,年轻时文修武进,大道小技无不迷恋,年长后归隐收徒,对弟子也要求天分极高,不但要炼精一门所传绝技,而且还要精通一门文化绝学,门下“江南三大盗”中,食百家熟经,孔半文善画,花千里通典,今日覃小贝问起文史典故,正落入花千里的耕耘多年自留地里。

“周穆王此人喜爱旅游,曾驾八骏西行三万五千里,到达昆仑山受到西王母的接见。”花千里挑起话头,滔滔不绝往下讲道:“话说在西巡途中,周穆王遇到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名叫偃师,偃师向展示了一件他制造出来的奇妙物件——一个会动的木偶。偃师按了一下它的下巴,木偶便会唱歌,按了一下它的手臂,木偶就会随着歌声跳舞,表演的动作和姿态是千变万化绝无复杂。周穆王看得有趣,叫来宠姬一起出来观赏。那偶人见了,却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一个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认定木偶根本就是一个活人,要将偃师处决治罪。”

“后来呢?”果果在后面听得入迷,真若有这样的木偶,那真的好玩的要死。

“巧匠偃师赶紧把偶人卸八块拆开,让周穆王看到木偶人肚里的肝、胆、心、 肺、肾、胃、肠全部是用皮、木、胶、漆、颜料制成,木偶的筋络、骨头、皮肤、牙齿、头发等全部都是假的。拆完之后重新拼装上去,偶人眨了眨眼睛,重新变成了“活人”,只是取出心脏便不能说话了;取出肝脏就看不见东西了;把肾拿走,它就不能走路。穆王看了赞叹大喜,给了偃师重金奖赏。千变万化,即由歌舞木偶的动作表演而来。”

花千里一口气说完,意犹未尽,仿佛仍沉浸在穆王西游的旅途中。

覃小贝口中赞叹,心下感慨,花千里的杂学,做了书院先生完全称职,而他的口才,若做一个说书也,也应是满城耸动。只可惜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一时间对人复杂性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感悟。

“贝姑娘还有什么疑问难点,一并说来,让老夫一并给你解惑去除。”受到两个女孩子真心赞叹的鼓舞,花千里兴头高涨,主动问起覃小贝来。

覃小贝哦了一声,拍拍脑袋,问出最后一个问题:“‘闻者足戒’又是出此哪里?”

花千里笑道:“贝姑娘熟背《诗经》,此语出处你应该知道啊。”

覃小贝真的不知道,疑惑地说:“诗三百,哪一首里有‘闻者足戒’一词呢?”

花千里笑着详解:“诗三百里固然没有,但是《诗经.周南.关雎.序》里,有一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闻者足戒即出于此。”

古人读《诗》诗序注解齐读,而覃小贝看的《诗经》即是现代汉语版的,所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覃小贝拱手道谢,大呼受益非浅。

花千里颇为自得,一路行来到一个岔口,一边小路拐向村庄,一边小路通向大道。花千里建议大家上大道,三人骑二马,不须一个时辰便能赶到淮阴城。

覃小贝却站住,对花千里说:“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晚辈也有一席相赠,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