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祖母(1 / 1)

迎朝阙 熊猫小小 1770 汉字|0 英文 字 4个月前

第34章 祖母

  【一】

  “二叔,二婶走好。”

  “不用送了,快回去吧。”二老爷连拉硬拽同二太太一起出了院子。

  “是!”

  待他们走后,宛蓉端了杯茶水,侍奉祖母喝下。刚才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话,这会看上去精神更不好了。

  “去取纸砚过来,我说你写。”陈老太太忍不住又低咳了几声。

  “祖母还是先休息,明日再写也不迟。”宛蓉有些不忍,就是天大的事情也没有祖母的身子重要。

  “先写好,这样我也可以放心些。”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虽然孙女瞒着她不说,但是陈老太太心里明镜似的。说不好哪天就这样睡过去,再也醒不过来了。

  二房既然开口,况且关乎范珍的婚事,府里刚刚没了范雪,范家不能再出事了。就是哥哥泉下有知,想必也是着急的。趁着她现在还有口气,头脑也还清楚,能办得就早些办了。

  见祖母执意要写,宛蓉只得去准备纸砚。老太太每说一句,她便认认真真记下来。

  书写完毕后,陈老太太也没有了力气,开始剧嗽不止。燕绡赶紧端了药碗进来,服侍老太太喝下。

  “去将粱先生请来!”宛蓉有些不放心,祖母这两天明显咳得更厉害了些,情况不对。

  “不用麻烦粱先生了,祖母的身体自己知道,休息一下就好了,没有大碍,不要担心。”陈老太太道。

  “一定要粱先生看过以后我才会放心。”

  粱先生是庐阳城有名的大夫,也是粱氏医管的老板,医术高超,只是随着年纪增长,也不缺钱,便不怎么问诊了。因与祖母是旧相识,得知祖母生病,又开了例,每隔十天半个月,便会主动来为祖母把脉。

  “没什么大碍?就是不能再费心了,好好静养才是。”看到范家有人来请,梁先生急忙放下手里的事情,便跟着过来了。

  “还要麻烦你跑一趟。”

  “怎么会麻烦,就是不着人来请,我也是要过来的。你好好休息,什么也不要想。”

  出了烟雨阁,宛蓉也跟了出去。只见粱先生面露凝色,宛蓉心底紧了紧,知道粱先生刚才只是为了让祖母心安而已。

  “粱先生有话请说,我经受得起。”

  粱先生点头,这个女娃,是他见过少有的聪明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皆在她的注视之下,什么也瞒不过她。

  “老太太情况越来越不好了。”

  宛蓉心底一沉, “到什么程度?”虽然早已猜到祖母的情况不容乐观,却没想到才短短几日,又加重了许多。

  “老太太心绪不宁,虽然表面看过去还好,但是内里的亏虚却是一天天在加重,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这样下去撑不了多久的。”

  “还有什么办法吗?粱先生不用担心钱,我有。。”她有些慌乱道。

  话刚出口,就意识到说错了话,粱先生又岂是这种人?垂眸道:“对不起,梁先生,我知道粱先生不是为了钱,是我着急了。”如今她身边就只有祖母了,父亲母亲远在江州,山高水远,要是祖母再有点意外,她可怎么办。

  粱先生和陈老太太是旧相识,关系不错,一直以来给老太太看病用得都是名贵药材,却从来没有提过钱的事。

  但是宛蓉知道,交情归交情,钱财归钱财。况且那些名贵药材也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都是需要花成本的,便每三个月就会根据市价,到粱氏医馆结一次钱,只多不少。

  时间久了,粱先生也知道宛蓉的性子,从不欠别人什么,这是她的处事原则。再后来每次过去结账,该是多少就收多少,也就不说什么了。

  “自然不是钱的问题,我回去再开张药方,先吃吃看,多劝导老太太放宽心,不要再劳心劳力,少操些心。”他很欣赏婉蓉的性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看事通透,有韧性也有耐力。虽说寄人篱下,却不妄自菲薄,这样的人很难得。

  “粱先生辛苦了,余嬷嬷送粱先生回去。” 这几年里,祖母承受了太多,虽然从不说于外人听,每每夜深人静时,祖母总是一个人唉声叹气。把所有的事情藏在心里,独自吞下。父亲的事,范家的事,哪一件对老太太来说都是打击。

  梁先生走了几步回头,“别让老太太留下什么遗憾才是!”

  待梁先生走后,宛蓉坐在祖母的床边,握着她老人家的手。

  “他说什么了?”

  “说祖母没什么问题,就是少操心些才是。”

  “不管他跟你说了些什么,你都不要信。祖母好好的,身子还硬朗,我的蓉儿还没有长大,祖母一定会看着蓉儿长大的。”

  宛蓉眼角微润,祖母满腔的心事,从来没有人可以说,都是自己硬挺过来的。她心里的苦,只怕无人能体会。

  “粱先生真的没说什么,只说祖母一定会长命百岁。”

  “那个老滑头。”

  “祖母好好休息。”

  安顿完了祖母,宛蓉坐在伏案前,沉思良久,朝燕绡道:“叫晋武去趟江州。”

  “是!”

  襄阳,孙家老太太看完书信后,久久不能平静,气得手抖。“将太太给我叫来!”

  如今年纪大了,孙子都要娶亲了。所以内宅的事,都交给了儿媳妇樊氏打理,怎么也没想到樊氏竟然直接越过她同范家退亲。

  她同陈老太太是闺中密友,年轻的时候娘家挨得近。常常往来,两个人好得跟一个人也差不多。

  只不过后来都各自成亲,她来了襄阳,陈老太太去了江南。虽然平日里不大联系,但是往日里的情分一直都在。

  也许是年纪越大就越念旧,从前那些青葱岁月,就显得格外珍贵,她们的闺中之情是可以延续到地下的。

  一旁的丫鬟,见素日和蔼地老太太突然发了脾气,也知道大事不妙,听了吩咐匆匆忙忙去请太太。

  等樊氏过来的时候,孙老太太将信封拍在桌子上,“看你做的好事!”

  樊氏吓了一跳,怎么母亲发了这么大的脾气,一头雾水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是...是什么事惹得母亲生气?”

  “你还好意思问,同范家退亲,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