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火烧云(1 / 1)

温柔抚痕 夕张蜜瓜 3957 汉字|3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141章 火烧云

  凌晨三点多, 金银潭医院北三楼的病区内灯火通明。

  这个注定不太平的夜晚,仍然没有结束。

  “值班医生来一下!35床血氧饱和度不对劲。”

  坐下不到两分钟,对讲机里突然又传来另一位护士的呼叫声。

  “收到,马上。”

  宋延迅速回复着, 同时立刻站起身, 向35床跑去。

  长长的灯管晃着刺眼的白光,病床边监测仪器的屏幕上显示着, 陶奶奶的血氧饱和度已经降到了57%。

  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往往都在95%以上, 90%以下就已经属于呼吸衰竭的状态。

  而吸着氧的陶奶奶血氧饱和度甚至还不到60%, 情况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不想办法及时抢救的话,她根本坚持不了几个小时……

  宋延不禁心中一凛。

  出于首先检查设备的条件反射, 他抬起陶奶奶的右手, 查看她指尖的红外线指脉。

  夹子没有脱落、呼吸机工作正常,不是设备的问题。

  他正要进行下一步检查, 病床上的陶奶奶却忽然挣扎起来。

  “疼!好疼啊!胸口好疼……”

  她的手从宋延手中抽出, 在空中胡乱挥舞,接着又锤向了自己的胸口。

  “……太疼了!我太疼了!”

  她虚弱地呼喊着, 呻.吟着。

  宋延立刻按住她要再次锤向胸口的手, 仔细检查她的心胸部。

  血氧饱和度下降、胸口绞痛、胸腔非正常隆起……

  结合目前的症状,他初步判断是气胸。

  新冠肺炎本身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炎症,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很容易呼吸困难,并因此竭尽全力呼吸。但有时由于呼吸用力过于刚猛,胸腔内负压剧增, 肺泡会瞬间被撑破。肺泡内的气体顺着裂纹流溢, 滞留在胸腔内两层薄膜间, 就会造成气胸。

  而气胸会导致胸口疼痛, 进一步加剧呼吸困难,造成身体缺氧。

  宋延得出了结论,但稳妥起见,他决定请一同值班的呼吸科医生进行确认。

  术业有专攻,他的主要领域是心内科,其他方面必须保持谨慎和谦卑。

  “秦医生在吗?我是宋延。35床疑似气胸,能速来看一下吗?”

  在对讲机里呼叫后不久,秦医生就赶了过来。

  “确实是气胸,”检查过后,他朝宋延点了点头。

  “病人情况比较严重了,现在需要立刻做穿刺。”

  用超声仪探明肺点,准备好消毒用品、麻药、针管、注射器等医用物品之后,秦医生准备对陶奶奶进行穿刺,将她胸腔内的气体排出。

  插管、穿刺、吸痰、雾化治疗……这类操作会导致大量气溶胶和飞沫喷溅,大大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因此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出于防控考量,除了直接操作者外,其他医护要尽量退后至安全空间,避免被分泌物喷溅。

  可就在秦医生整理针管的时候,已经逐渐平静下来的陶奶奶突然再次挣扎起来。

  也许是太过强烈的痛感让她一度丧失了求生的欲望,这一次,她竟然直接伸手,扯向身前与呼吸机相连的氧气管。

  “您这是干什么?不能扯这个!”

  宋延眼疾手快,立刻拉住了她的双手。

  “陶奶奶,氧气管不能动的,把它扯掉就没有呼吸了。”

  他牢牢地握住她的手,绝不让她再去扯氧气管。

  但是,饱受煎熬的陶奶奶一心想要解脱,不断尝试着将双手从宋延的紧握中抽走。

  感受到她的挣扎,宋延连忙柔声安抚道,“我知道您特别难受,但再稍忍一下好不好?秦医生马上就要给您做穿刺了,一会儿就不疼了。相信我们,好吗?”

  在他的反复安慰下,陶奶奶终于逐渐停下了挣扎的动作。

  但为了防止她再次扯氧气管,也为了防止她不配合秦医生的操作,宋延这个时候也顾不上避免喷溅的安全距离了。

  他就站在病床边,继续握着陶奶奶的双手,向秦医生点了点头。

  “那我开始了。”

  秦医生立刻会意,拿起针管,开始进行穿刺。

  针眼瞄准腋中线的某个点,缓缓刺下,刺入老人的皮肤。

  “——啊!”尽管已经做了局部麻醉,陶奶奶还是疼得喊了出来。

  宋延怕她挣扎乱动,立刻开口问道。

  “您之前说W市的过早特别好吃,有一家热干面您吃了五六十年,那家店叫什么名字来着?我把名字给忘了,您再想一想告诉我好不好?等有机会我也去尝尝。”

  其实陶奶奶的意识现在并不是很清醒了,宋延也不是真的要她回想。

  他要的是努力分散她的注意力,让她的身体放松、配合刺穿。

  而幸好,陶奶奶残存的意识果然被他的声音吸引,老人没有再挣扎乱动。

  长针穿入胸腔膜,装引导线,胸腔内部的积气终于可以向外流了。

  但是,还不够。

  由于陶奶奶的情况严重,胸腔内积气很多,气体自动外流太慢了,还需要人工引气。

  于是,秦医生拿起注射器,将其插.入引流管的中空切口,手动向外抽气。

  一管、两管、三管。

  病床上的老人又开始□□。

  宋延弯腰伏在她耳畔,继续说道,“对了,陶奶奶,您的孙女是不是四月份过生日啊?一年一度的生日多难得,您得好好治病,回去和家人们团聚,陪小孙女过生日、给她做烧麦、看着她慢慢长大,对不对?”

  六管、七管、八管。

  “您的老伴已经治好病出院了,等解除隔离观察,他就可以回家了。陶奶奶,爷爷马上就能在家等着您了,女儿女婿和小孙女也都在等着您呢,我们更不会放弃您,所以您自己也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好吗……”

  伴随着宋延温柔的嗓音、秦医生不断用注射器抽取积气的动作,监测仪器上的血氧饱和度一点一点地攀升着。

  当抽到第十管的时候,血氧饱和度最终稳定在了86%。

  虽然没能上到90%,但至少,人已经从鬼门关边拉回来了。

  目光离开监测仪器的屏幕时,宋延和秦医生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

  隔着一个病床的宽度,隔着两个护目镜的遮挡,

  他们却都在对方眼睛里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四个字。

  ——如释重负。

  ……

  夜幕褪去、初阳升起,天光逐渐大亮。

  这个忙乱的、不太平的夜班,终于还是结束了。

  交班讨论之后,宋延乘着班车回到了住宿的宾馆。

  刚刚过去的一夜里,他处理了不知多少件突发情况,经历了抢救失败的无奈与悲痛,也感受到了抢救成功的希望与喜悦……

  整整一个晚上,他的精神时刻紧绷着,情绪如过山车般高低起伏。

  实在是精疲力竭。

  明明连续高强度工作了十几个小时,胃里早就空空如也,但身体却像感受不到饿似的,什么东西也不想吃。

  宋延难得地纵容自己,没有吃饭,直接回了房间。

  淋浴洗漱后,他看了眼手机。

  顾凝与他的聊天界面还停留在上一条他刚从病区出来时发的消息。

  她估计是还没有睡醒。

  于是宋延又发了一条微信,【我先补个觉,下午聊。】

  然后才放下手机。

  躺在床上,房间里一片寂静。

  太多太多复杂的情绪在心头不断翻涌、沸腾,

  可他现在累极了,什么都不想去想了。

  数不清的疲惫和困乏席卷而来。

  他闭上眼,很快就睡着了。

  ***

  顾凝醒来的时候,发觉枕头上有一片温热的潮湿。

  侧睡压到的半张脸潮乎乎的。

  睡梦中痛哭过的眼睛已经肿了起来,感觉有些睁不开。

  发呆了几秒钟,头脑逐渐清醒。

  她支起身,摸到柜子上的体温计,开始测量体温。

  顾凝知道自己昨晚做梦了。

  似乎是许多很痛苦、很折磨的梦。

  可一觉醒来,具体的内容却想不起来了。

  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是她的心情已经降到极低,开始变得麻木,也许是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终于在梦魇里被迫得到了宣泄……醒来后的顾凝重新恢复了冷静。

  夹着体温计,她平静地等待着生活的宣判。

  而幸运的是,生活这次眷顾了她。

  ——36.6℃。

  她不发烧了。

  大脑间的昏沉迷糊、手臂上的酸痛感,都已经消失了。

  除了眼睛感觉有点肿以外,顾凝没有再感受到任何的不适。

  也许,没事了……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但仍不能掉以轻心,顾凝最终打算继续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与防疫人员沟通。

  拿起手机回复完宋延的消息,准备下床洗漱。

  但在掀开被子的下一秒,她微微一怔。

  羽绒被覆盖下的浅灰色床单上,一抹血红色的印迹分外明显。

  顾凝又愣了几秒。

  那是……她来例假了。

  电光火石间,她恍然想通了一切。

  原来如此!

  怪不得她昨天发烧了,怪不得她昨晚身体不舒服。

  顾凝的例假一直都不是很准,前几年来月经前偶尔还会发热、拉肚子。不过这几年基本上很少再这样了,她便逐渐忘记,昨晚第一时间也没有往这方面联想。

  原来,昨天她不是因为感染了新冠而发烧,她是要来月经了。

  看着眼前的一小抹血迹,即使需要换洗床单,顾凝的心情仍然止不住地放松下来。

  她第一次因为弄脏了床单而高兴。

  甚至,也许是因为情绪触底反弹,她的心中蓦地升出了一种莫名的笃定:

  自己没有感染新冠,可以顺利解除隔离。

  宋延也肯定会完成在W市的抗疫任务,健康、平安地回来。

  而笼罩在他们心上、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之上的迷雾,终有一天会彻底散去……

  一切,都会变好的。

  起身拉开窗帘,窗外的日光瞬间倾泻而入。

  顾凝沐浴在晴日灿烂的阳光里,

  坚定与希望充盈在她的眼中。

  ***

  几百公里外,几个小时后。

  微风吹起房间的窗帘,宋延从昏沉睡梦中逐渐转醒。

  他昨晚是真的身心俱疲。

  一觉醒来,竟有些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

  看着陌生又熟悉的天花板,缓了好几秒,他的意识和记忆才渐渐回笼。

  拿起枕边的手机,第一件事是给顾凝发消息。

  而微信提示显示,两个小时前,S市医疗队的群里发出了一条新的消息。

  他立刻点了进去。

  并不是预想中的工作要求或指令,只是很短的一句话,

  【17床家属同意解剖,已签字。】

  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很久,宋延放下手机,走到了窗前。

  他睡了相当长的一觉,现在已经是傍晚了。

  太阳将落,天边的一大片云朵被落日余晖染得通红,像极了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是火烧云。

  看着遥远的赤色云霞,宋延一时竟无法准确描述出自己的心情。

  作为一种突发的新型病毒,人类对新冠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尤其是病毒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改变,医护人员们现在主要是根据患者们的临床症状去推断,但却缺乏病理学方面的依据。

  因此,如果可以对患者遗体进行解剖,病理学专家就能收集到完整的、系统的信息,对病毒的病因学和病理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医护人员们对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认知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还可能有助于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和致死性,探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挽救更多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毫无疑问,遗体解剖是一件非常重要、意义深远的事情。

  但由于入土为安、保留全尸的传统观念,很少有亲属同意对逝世患者进行解剖。

  即使作为医护人员,他们也非常理解患者亲属们的心情和选择。

  宋延回想着自己之前见过的17床病人家属。

  是老先生的儿子,一位话同样不多的中年人,接触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为了医学的研究,为了国家的抗疫,为了挽救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生命,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对抗着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同意了遗体解剖……

  对于17床病人的家属,宋延不仅仅是肃然起敬,还有无比强烈的震撼、钦佩和感激。

  甚至像被余晖点燃的火烧云,他的心中也被点燃了一团希望的火焰。

  纵使疫情依旧严重、纵使形势仍然严峻,

  但在这个国家里,有愿意举全国之力对抗疫情的政府和人民,有来自各省各地、逆行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们,有努力配合治疗、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病人们,还有这样深明大义、无私奉献的患者家属们……

  那这个国家,又有什么无法战胜呢?

  站在窗边,望着天边肆意燃烧着的赤色云霞,宋延忽然想起了一个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火烧云的傍晚,明天,会是一个好天。

  而在这一刻,他非常确定,自己找到了曾经那个问题的答案:

  一切都有尽头,迷雾终将散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有话说:

  关于气胸的介绍参考自一篇名为《抢救重症新冠病人》的采访报道,穿刺的操作也参考了这篇文章,患者拔氧气管的举动来源于纪录片《生死金银潭》,患者家属同意遗体解剖的部分参考自《查医生援鄂日记》系列选摘,在此标注出来哈

  另外,宝子们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基调比较压抑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大概还有不到十章正文就会完结,接下来的章节都是欢快的和甜甜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