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6 章(1 / 1)

空明传烽录 公子易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陶替他扫洒一番,你若有心,何不与我同去?”孟豹瞪大了眼瞧着他,目光由愤恨而至疑惑,由疑惑而至感激,终于抽泣道:“耿大人当年待我等不薄,孟豹今日落草为寇,实在没脸去见他!”

桓震暗道果然如此,当下好言安慰一番,问他前因后果。孟豹道:“去年满鞑子入寇,咱们巡抚王大人战死,满鞑子入城大加搜括,不少官儿便投了降。徐大人领咱们西走蓟州,一路上缺粮少饷,徐大人军纪又严,咱们不敢,更不忍心剽掠百姓,便只好当逃兵啦。”向西一指,道:“在外浪荡许久,好容易等得鞑子兵退,可是却也不敢再回戍伍,只有四处漂泊。小人这等当了半世兵的人,一旦丢下刀来便甚么也不会做,何况是这等灾年,看看走投无路,幸好虎尾山有一位豪杰聚众称霸,小人便去投奔,蒙他赏识,收留在寨子里,总算不至于饿死。”

桓震点了点头,问他那寨主姓甚名谁,哪里人氏,甚么出身。孟豹想了一想,道:“彭大哥名字叫做彭羽,一口关东口音,讲起话来总是文绉绉的,甚么出身……大哥从来不对咱们提起,咱们一问,他便发恼,因此没人知道。”桓震又问他可知道徐从治与彭羽有无过从,孟豹抓抓头皮,道:“徐大人么?从没见过他的人上山来,只是每个月大哥总叫人给他送去一份厚礼。”桓震笑道:“甚好。今晚可是你们的人约了徐从治在北风楼么?”

孟豹忽然扭怩起来,吞吞吐吐的道:“这个……实不相瞒,小人此次下山来,便是跟从二当家的来给徐大人送礼,原本以往都是我们约他的,今日他却不等我们去约,自己跑到山寨开设的缎庄来,二当家那时恰好出门,回来之后以为事不寻常,便决定赴约。小人之所以知道大人驾到,也是徐大人给二当家留下的口信。”

------------

第十一回 因朝鲜东虏谋和 吓使臣小邦畏服

朴兰英自然知道这话里的厉害,后金与朝鲜仅一江之隔,明金对峙之中,朝鲜的态度举足轻重。皇太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不惜一再侵略朝鲜,终于以凶巧之力强迫朝王李琮订下平壤盟誓,誓约之中说道,与其和远方的明往来,不如和近处的金国往来。若与金国计仇,存一毫不善之心,如此血出骨暴。除此而外,朝鲜每年尚要进贡岁币无数,连王子也给送到了沈阳去做人质。这些全是朝鲜君臣引为耻辱之事,可是国力衰败,打不过人家,只有乖乖俯首听从而已。近来皇太极连吃了几个败仗,明军非但一举恢复了广宁、义州全境,更将入侵的后金大军打得灰溜溜地逃回辽阳去。原本朝鲜应承与明断交,便非心甘情愿,当此良机,国中君臣怎能不萌与明重修旧好之心?恰好皇太极要朝鲜使者代为致书,一来是后金境内虽有银山可采,却不能市买大明货物,年来国内天灾连连,斗米甚至卖到八两银子,皇太极希望两国通市,借以缓解国用之艰;二来十年之盟虽然签订,明金双方却都知道只是个骗人的东西,就皇太极这一面讲,无非是缓兵之计,他要朝鲜居中斡旋,只是为了争取明朝暂不用兵,与一直以来讲和自固、以待国富兵强的方针一以贯之。

朝鲜自从被后金胁和以来,已经有数年不曾遣使通明,国王李琮听说,自然乐从,当即派了使者,经由沈阳、辽阳前来宁远。朴兰英除携来后金的国书之外,还代朝王李琮致上一封密信,信中备言畏惧后金屠掠,不得不通好丑虏,“皇朝之于小邦,覆帱之恩,视同服内。顷遭昏乱,潜通敌国,皇天震怒,降黜厥命。上有宗社,下有生灵,不得不尔。”书信末尾,更署以崇祯年号,以表向明之心。

桓震也明白朝鲜屈服后金之不得已,本没打算过多苛责,只不过倘若一味与之笑脸,只怕小国首鼠两端,今日归顺,明日又要帮着皇太极来打明国;但若威吓过甚,将他吓怕了,索性倒向后金那边去,可就得不偿失。手中捏着朝王上疏沉吟片刻,当下有了主意,笑道:“使者远来辛苦,且歇息一晚,明日让本抚尽一尽地主之谊,引使者观瞻一下我天朝的雄兵武士。”

韩瑗一句句的译了,朴兰英顿首叩谢,当即有人引他去馆驿住宿用膳。桓震拉了韩瑗,道:“韩兄不忙走,闻得韩兄原是明人后裔,万里归乡,安得不饮?我军中豪饮之人尽多,且来把酒畅谈如何。”韩瑗不敢违拗,当下拜领了。

当晚宴上,酒不过三巡,桓震便声称不胜酒力,要醉倒了,可是但有人劝,他还是照饮不误,不一会便喝得面孔赤红,舌头也大了起来。拍着韩瑗肩膀,醉眼朦胧的道:“本抚此次出……出京,首辅大人千叮万嘱,说朝鲜乃……乃我天朝友……好之邦,二百年来……”何可纲在旁一扯他手肘,低声叫道:“大人!”桓震将他推开,瞪眼道:“二位使者携书款好而来,何……何必诸多戒心?”瞧着韩瑗笑道:“本抚说……说到哪里了?”韩瑗小心翼翼地答道:“二百年来。”桓震一拍脑门,道:“正……正是,首辅大人言道,朝鲜二百年来臣事天朝,丁卯之变,出于猝迫,阳为和顺者,只为……保全一国生灵之故也。然明朝之间,万古君臣之义……君臣之义不泯,此次出任辽东,朝王但有悔意,天朝必不计较往昔,则两国重……重为君臣,兵……戈”一句话未说完,已经靠在椅背上睡着了,口中喃喃道:“兵戈之祸可免。否则……”

宴席散去,何可纲亲自代桓震送韩瑗回馆驿去。走到半路无人之处,前后左右四名明军士兵忽然停住步子,将他夹在了中间。韩瑗吓得一颗心几乎跳将出来,但见何可纲上前一步,豁地抽出腰间佩剑,指着自己喝道:“桓大人为酒所误,泄露了军机大事,请恕在下无礼,要以贵使的性命弥补了!”

韩瑗唬得两股战战,不期然两膝一软,噗通跪了下来,哀求饶命。何可纲冷笑道:“若饶了你性命,难保不会回去乱说一气,咱们多时准备可就功亏一篑啦。”说着仍是提剑要砍。韩瑗叩头道:“小国对天朝忠心不贰,丁卯国变,不得已而屈服虏邦,其实始终心向上国。韩瑗之命弃不足惜,但若因此坏了两国情分,想大人亦不愿见。”何可纲哈哈一笑,道:“朝鲜使者病酒猝疾,不幸身故,我天朝赠官荫爵,送椁归里,可谓仁至义尽。”韩瑗眼看剑锋自自己头顶高高落下,心中自知不能幸免,瞑目待死。蓦听一人大喝道:“剑下留人!”何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