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章(1 / 1)

空明传烽录 公子易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震暗暗着急,袁崇焕说这话,不过是针对一种潜在危险,而他桓震却是清楚知道崇祯将要做甚么的。

袁崇焕见他不说话,以为他仍有成见,叹道:“百里,你我也算出生入死过来的,究竟有甚么话,不妨直说了罢。”桓震混混沌沌地应了一声,心中翻来覆去,想的只是一件事情:怎么能让袁崇焕相信皇帝要杀他?

想来想去,除却告诉他自己的真实来历之外,再无别法。可是这种离奇事情,比“皇帝要杀他”还要来得匪夷所思,又凭什么叫他相信?想想自己一年多来,明明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却全然不知从何下手加以扭转,难道老天将他抛到这个时代,就是来见证一遍那些过去?在外人看来,他桓震既得天子信任,仕途又是一帆风顺,接连立下大功,官职品级也是接二连三地长,确是十分风光。可是谁又能知道他在暗地里是碰了多少壁?

就拿陕西的事情来说,倘若崇祯肯听他的办法,一面大搞以工代赈、以兵代赈,一面从海上寻找财源,借以带动国内手工业市场,就算不能一举解决天灾饥荒,少说也不会引发这么激烈的叛乱。可是崇祯这个固执而小气的皇帝,接连数次都将他的奏折驳回,对于那些瞒灾瞒匪的巡抚倒是不闻不问,搞得陕西乱事愈来愈大。

有了这前车之鉴,桓震对于崇祯能否听他的话识破皇太极的反间计,也是十分没有信心。况且崇祯要杀袁崇焕,积恨已久,所谓反间,也不过只是导火线而已。可是要他坐视袁崇焕给碎剐在北京街头,那比一刀杀了他还要难受。

两人谁也不言不语,在黑暗之中策马急行。一时间只听得九千骑兵的三万六千只马蹄,一起扣击地面,声音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如同擂鼓一般打在桓震心头。

------------

九十一回

桓震在自己营中,一面等待袁崇焕的将令,一面坐立不安,满腹心事。按理说照他的品级,崇祯不召见他是正常的,他也不能擅自离开防地,跑进城去求见皇帝。万一出点甚么事情,那可吃不了兜着走。数日前袁崇焕与满桂蒙旨召对,虽然没同他们几个总兵细述一切情形,可是从他阴郁的脸色上,一眼便能看出,历史并没发生变化。崇祯仍是对他起了疑心,仍是不准关宁援军入城。或者以后也还是要将他下狱,要将他剐死在街头。

自从两年半之前,他跟随满桂出关救援宁远,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心中就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旧事重演。可是两年半过去了,自己参与进去的历史似乎并没发生甚么大变化,崇祯与袁崇焕之间的裂隙仍是日复一日地扩大。有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就是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原因,可是身处其境,却又非做不可,今时今日的桓震,终于明白袁崇焕那句话“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究竟是甚么意思。明知将来难免要受到皇帝猜疑,要中敌人的离间之计,却还是要去担任艰危,在旁人看来固是愚蠢不置,可是若不如此,他也就不配称袁崇焕了。

然而他却不能这么眼看着袁崇焕死后留名。数天来一直苦苦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保住他的性命功名,想来想去,只觉若有崇祯在,即便袁崇焕逃过了这一次大劫,以后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终究没个了局。这一次自己预知历史,或者有希望挽回,可是以后呢?

因为他的参与,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南海子给他提前撤空,那么皇太极便没有可能捉到那养马的两个太监了。虽然如此,他若想使反间计,仍会寻旁的法子。这一来就须得时时小心提防,自己一番好心,居然将事情弄得更加复杂,真是始料未及。

一时之间,忽然不知如何是好起来。难道就这么坐视事态一步步恶化么?独个儿在帐中转来转去,只觉得自己一人之力,实在没法子与整个朝廷、整个北京抗衡,全京师的人都要杀袁崇焕,他拿什么挽回?

一个亲兵掀开帐子进来,躬身道:“桓大人,督帅有请。”桓震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道:“我就去。”他走到袁崇焕帐外,刚要进去,就听里面祖大弼大声咆哮道:“这算甚么?咱们千里迢迢的赶来,浴血奋战许多日,怎地连城也入不得了么?”

桓震疾步进去,冲着袁崇焕行了个礼。袁崇焕见他来到,微微点了点头以示招呼,仍是瞧着祖大弼道:“大弼,陛下不许咱们入城,自然有他的道理。”祖大弼怒道:“甚么鸟道理!还不是听了几个小人的谗言,说督帅如何将在外不受君命了,普天之下像督帅这般赤心为国的,哪里寻第二个去!”袁崇焕脸色铁青,喝道:“不可口出这等不敬之言!”桓震却知道,尽管他口上如此说,心中却未始不是一般的想法。

袁崇焕扫视众将一眼,见赵率教、祖大寿大弼兄弟、何可纲、桓震、程本直等主要的武将谋士都已经聚齐,道:“好,都来齐了。”未曾开口,先轻叹一声,桓震心里一沉,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浮上心头。只见他神色凝重,慢慢说道:“今日本部院叫各位来,却是有一桩事情,要各位协力去办。”

众将连称不敢,赵率教躬身道:“军门将令,属下等自当一体遵奉。”袁崇焕道:“陛下不许大军进城驻扎,想必都知道了。”众人有的点了点头,有的默不做声,都是面露愤懑之色。袁崇焕叹道:“我知此事大家心中都是不平。然而咱们既然吃这一碗饭,便当为国出力,死而后已。陛下如何对待,咱们固然没话可说,下面的士兵还须得好生安抚,当此紧要关头,决不能出甚么乱子。”

祖大弼怒目圆睁,正要再辩,却给哥哥大寿一把拉住。赵率教是四总兵之中资历品级最高的一个,在关宁一系部队中,可说是地位仅次于袁崇焕的大将。这种时候,还是要等他先表态。他自然是唯袁崇焕马首是瞻,不加思索的道:“理当如此。”桓震却道:“论理确当如此。”两个人说的两句话,听起来十分相似,可是立场却全然不同。赵率教说的是,不论皇帝如何对待自己,给天子卖命那是理所当然之事;桓震的意思却是,道理上这是应该的,可是皇帝既然不照道理办事,自己也就无须遵奉甚么道理。

袁崇焕自然听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瞧他一眼,并不说破,仍是照旧分派各人驻防任务,一一安排已毕,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