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满清弃卒、火枪兵对决(1 / 1)

明末之帝国时代 小熊拍拍 973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十五章 满清弃卒、火枪兵对决

第一十五章满清弃卒、火枪兵对决

弃卒,他彻底的认清现实之前,是不会相信自己已经成为弃卒的。郑柞站高平外的小山坡上,朝着北方翘首以望,期待着为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哪怕他曾经觉得那些辫子是多么的丑陋,如今他也渴望着看见他们的出现。

南北夹击广西李定国部的计划,已经成为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高平城中,莫氏一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韧,荷兰、满清、郑王三部联军围城攻打,安南士兵铺满了城墙上下,荷兰人的火炮是几乎没有休息过,但是他们这座单薄的城池上,依然看不到丝毫陷落的迹象。

可是,时间并不站郑柞这一边,他非常的清楚,凭着真腊和占城的那些军队,根本不可能挡得住阮福濒的兵锋,管阮福濒只是安南的一个势力,而占城和真腊却是两个国家。

正如中南半岛是满清和大明角力的场所,真腊这等弱国也向来是安南和暹罗角斗的地方,阮福濒的强悍兵势面前,战事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果然,正他围城的时刻,南方噩耗传来,真腊、占城联军直逼阮氏势力的富春城,然后被阮福濒统帅的主力一举击败,十几万大军如鸟兽散,南线的战事上,书写了大大的一个字,“完败”!

紧接着,阮福濒毫不犹豫的再度北上,朝着升龙城杀奔而去。

至于西线上,白文选纠集的四国联军,已经缓缓的朝着安南杀了过来,纵然丛林再是难行,他们迟早也有到达的一天。

面对这支庞大的兵力,郑柞没有信心能够抵挡得住,特别是阮福濒攻势正猛的时候。此刻,他唯一的指望便是北线的满清,只要他们能够顺利的突破李定国的***,则安南还有一线生机。

正此时,一名哨探气喘吁吁的狂奔而来,只见他快马飞驰,几乎是朝着郑柞所的地方硬撞进去,如果不是他及时跳下马,滚郑柞的面前,大喊到,“急报!”说不得郑柞周围的侍卫当场就要把他当作刺客斩杀。

郑柞此时也是焦急,一边制止着侍卫们的动作,一边急促的问道,“什么消息,是不是北方来人了?”

那名哨探上气不接下气的,听到郑王问话,顾不得气息未顺,忙不迭的答道,“是,是来人了。”

听到那名哨探的话,郑柞拍额大喜,“天助我也,从此再不忧白文选小儿之害也。”

这一番半文半白的话吐出来,连站他身边的周昌也是逗笑了起来,哪里应和着说道,“大清精锐一到,所谓的四国联军,不过如土鸡瓦狗一般,只要击垮了白文选所率明军,则缅甸、暹罗、澜沧等***队,自然退去。”

郑柞此刻心情大好,就连一向视之为奸邪之徒的周昌,如今看眼里,也觉得不那么讨厌了。于是,笑着说道,“若是有朝一日,我郑柞得以一统安南,定然不忘先生今日之恩。”

周昌也是面露得色,安南一活,则整个南洋全盘皆活,明军再要想吞并整个南洋,已经是不可能了。再说了,请神容易送神难,清兵一旦进入安南,再想这么轻易的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顿时,心中飘然,打开折扇,微微的扇了两扇,仿佛他真是张仪世,苏秦重生一般。

正此时,那名哨探总算是缓过神来,看着郑王和清使相互祝贺,颇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于是心中忐忑,小心翼翼的说道,“启禀郑王,北边人是来了,不过不是清兵,是明军。”

郑柞没有说话,只是手中的千里镜“哐”的一声落地上。

周昌也是冷汗涔涔而下,朝着四周瞧了一瞧,特别是看向跟自己一起来到安南的绿营兵,然后对着那名哨探说道,“你看到的明军有多少,是不是只有少量兵马,或者根本就是明军哨探。你贪生怕死,没敢探清楚便跑了回来。”

那名哨探听了,急忙大声申诉着说道,“郑王,我冤枉啊,你休要听这鞑子胡说。咱们一队兵马十几个人,若不是为了探清敌军状况,怎么可能只有我一个跑回来,这支军队足有万人之众,而且他们还有莫氏军队带路,已经朝着我们这边杀了过来,顶多还有一日的路程。”

周昌的冷汗流得多了,倏然间便汗流浃背,手脚有一点哆嗦。不过,他能出使安南,毕竟还是极为机灵的人儿,急忙又是说道,“这万余明军定然是被咱大清兵马打败的溃兵,走投无路,从莫氏控制的边关,一头扎进安南。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一举灭了这支溃兵。”

郑柞脸色阴晴不定,也不知想些什么。

这时,那名哨探听到周昌的话,却是不依,一口咬定的说道,“启禀郑王,这支明军兵马严整,那里有半点溃兵的样子。郑王休要听这鞑子胡说,这可是咱们弟兄用性命换回来的消息,还请郑王早作准备,免得遭受明军突袭,依小的看,这支明军恐怕只是先锋,后方不知有多少大队兵马呢。”

郑柞倒还没有说什么,周昌则一边贼溜溜的四处打量,一边厉声呵斥到,“你一个小小的哨探,懂得什么,国家大事,自有上位者谋划,什么时候轮到你们指手画脚了。”

话音刚落,那名哨探不仅没有被吓退,反而说道,“启禀郑王,有一件事小的不知该说不该说。”

听到他的语气,周昌便知不妙,再度厉声呵斥到,“小小的一名哨探,汇报完了便该退下,剩下的事,郑王自会处理。”

话还没有说完,郑柞将手微微一抬,冷声说道,“清使大人,我很想知道,这里什么时候成了满清的地方了?”

周昌闻言,打了一个寒颤,再看周围侍卫的目光,那里还敢多嘴,忙稍稍的朝身边的绿营兵示意。

此处异样,那些绿营兵皆是看眼里,虽然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还是察觉到了一丝寒意,再加上时不时扫视过来的敌视目光,一种不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郑柞身边的侍卫,是把一切都看眼里,以众人难以察觉的脚步,悄悄的围了过来,若是有警,这些人便会毫不犹豫的挡郑王身边,或是直接把周昌拿下。

那名哨探倒也机灵,等到侍卫们都围了过来,方才开口,只听得他说道,“我边关之上,曾听人言,鞑子军队根本没打算跟咱们南北夹击,而是集兵于贵州,打算等到明军精锐入安南,乘虚而入,一举端了大明的昆明老巢。”

郑柞脸庞微微抽搐,周昌是急着解释到,“只是一个谣言而已,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话音未落,郑柞已怒声喝道,“来人啊,把这个骗子给我拿下。”

侍卫们听令,当即就要冲将上去,谁知周昌早有准备,一个跟斗滚落绿营兵的身边,然后慌忙站起来,也不顾一身狼狈的模样,一边仓惶而逃,一边大声命令到,“挡住他们!”

周昌作为满清使团的正使,自然有着独一无二的威权,何况他还见过皇上,入了旗籍,已经算得上是八旗的自己人了,这些地位低下的绿营兵下意思的要服从命令。

可是,周昌的形象实过于狼狈,再加上能够绿营这种炮灰营中混上如此之久,大多还是精明非常,眼见周昌慌不择路的逃跑,当即也是毫不犹豫的跟上,只有十几个傻呼呼的绿营兵冲了上去。

等到那群笨蛋发现不对的时候,郑柞的侍卫已经冲了上来,三五个欺负一个,转眼的功夫,便将他们全部撂倒。

不过,这群绿营兵逃命的时候,也有够亡命的,后队的安南士兵完全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不知道上国士兵怎么突然朝着他们冲杀起来,心中恐慌,顿时再站不稳阵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群绿营兵乘机逃跑,窜入丛林之中。

站不远处指挥火炮的荷兰使者也发现了那处的异动,风急火燎的跑了过来,急促着问道,“尊贵的郑王殿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鞑靼人突然溃逃。”

郑柞努力的平复着情绪,对于这场战争,荷兰人还是力了,不仅派了两千名士兵,还带来如此众多的大炮。可以说,如果不是他们,郑柞绝对没法如此轻易的兵临高平城下,于是量使用平和的语气说道,“议员大人,我们都被鞑子给耍了,他们根本没有派遣军队南下作战,而是直接朝着昆明城扑过去了,现明军已经杀过来了。”

荷兰人一阵结巴,仿佛是没有听清楚一般,说道,“郑王殿下,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郑柞给荷兰人重复了一遍,语气是如此的肯定,以至于荷兰使者当下暴跳如雷,怒骂到“该死的鞑靼人,我要宰了他们。”

这时,倒是郑柞身边的大臣稍微清醒一点,其中一人急忙说道,“郑王殿下,现不是追究鞑子罪责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堵住明军。”

郑柞和荷兰使者立马醒悟,正要布置开来。

这时,那名大臣又用极其细微的声音说道,“其实,我们现还没有跟明军交战,若是投降恐怕还来得及。”

他说话的声音虽然极低,但荷兰使者身边的通译还是听了个分明,急忙翻译一遍,顿时吓得荷兰使者脸色大变。他来到这里的目的正是为了阻止明军继续向南进军,若是安南再降,则中南半岛无人能挫其锋,到时候,香料群岛危矣,东印度公司危矣,荷兰的东方贸易危矣。

于是,他定了定心神,问道,“明军究竟来了多少人。”

郑柞叹了口气,说道,“前锋万余人,后队不知有多少。”

听到明军前锋只有万余人,荷兰使者立马松了一口气,那里说道,“郑王殿下请放心,明军前锋不过万余多人,而我军拥兵十几万,完全不用畏惧。”

郑柞苦笑了一声,有句话他没有说出来,明军前锋虽然数量不多,但后队不知有多少,何况双方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这群家伙可是一举干掉吴三桂关宁铁骑的凶悍人物,既是他们可以轻挫其锋的。

不过,也许这些荷兰人倒是可以试试。

正此时,那名荷兰使者仿佛是看穿了他的心思一般,立刻说道,“郑王殿下请放心,区区万余前锋,凭着我的两千火枪兵定能将他挡住,完全不用担忧。”

郑柞大喜,满怀感激的看着这位长相怪异的西洋人,心中喃喃的说道,“还是这位哥们够义气。既然如此,他也不能小气。”

于是,他对着部下说道,“郑宝、郑兰何?”

“末将此!”两名长着满脸横肉的将领出列,然后听见郑柞说道,“郑宝率精兵八千前,郑兰率精兵一万后,协助荷兰议员大人挡住明军。”

两名将领爆喝了一声,“末将得令!”

顿时,安南、荷兰两万大军横阵于明军的必经之路上,摆开架势,做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气慨。

不过,明军实来得太快,高平一带本就是莫氏一族的地盘,指引明军的莫氏军队自然是熟门熟路,几乎是安南、荷兰联军刚刚抵达,他们的后脚便踏了上来。

看着风姿招展的明军旗帜,郑宝、郑兰二人一阵哆嗦,刚才的决死气慨,刹那间消散不见。从古至今,安南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庸而存,甚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安南直接便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中原军队的威望是深深的扎根他们的心底,只要想一想,便觉得恐怖。面对这些明军,虽然他们占据着人数上的优势,但心中却是只打鼓。

倒是荷兰的军队毫无畏惧,西方自大航海以来,凭着他们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使得他们敢于做任何尝试,也无惧任何国家的军队,几乎是战争还没有开始,他们便拥有了强大的心理优势。

只听得荷兰使者对着他的两千军队,大声喊道,“雇佣兵们,不用担心,只要我们打上三轮排枪,那些野蛮人便会崩溃,不管他们来多少人,都只能是被宰杀的份。”

郑宝、郑兰身边皆有通译,听见荷兰人的话,一阵汗颜,向来只有中原王朝将别人视为野蛮人,什么时候他们成为野蛮人过。

不过,他们也悄悄的祈祷,渴望着战事真的如荷兰人所说的那样,只要三轮排枪,大明的军队便会崩溃。

思间,明军已经摆好阵势,杀了过来。

双方的大炮几乎是同一时间打响,不过凭着这个时代的火炮,要想瞬间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几乎是很难的,除非他们碰上的是一支从来见过大炮的土著。

可惜的是,这里不是大陆,明军不是印第安人,无论是大明、还是中南半岛上任何一个成体系的国家,不仅都见过火炮,而且本身也拥有着这种利器,只有经历康乾统治过的清朝人,才会大惊小怪的称呼洋人船坚炮利,乃是鬼子。

因此,双方的火炮虽然打得激烈,可是任何一方都没有动摇的迹象,倒是明军越逼越近,仿佛准备发动攻势。

郑宝拿起千里镜,朝着明军进攻的方向看了过去,只见明军同样成线性阵列踏步走来,这崎岖的路上,整齐程度于荷兰人一般无二,甚至还要稍微强上一点,而且他们同样是大队的火枪兵,密密麻麻的席卷过来。

看着这种庆幸,郑宝脸色微变,这时听见荷兰使者大声吼道,“雇佣兵们,不用害怕,那些野蛮人都是一些胆小鬼,他们绝对不敢跟我们对射,只要三轮排枪,那些蠢货一定会崩溃。”

喊声中,明军越走越近,双方几乎都能相互看鼻子看眼了,然后荷兰使者挥舞着佩剑,大声喊道,“开火!”

正是他喊出这句话的同时,对面的明军已经率先打了一排火枪过来,弹丸如同雨点一般的砸荷兰雇佣兵的身上,不少人还没有开枪,就已经倒了血泊里。

被对方先发致人的荷兰雇佣兵一阵惊慌,也打了一轮排枪过去,杀伤明军无数。可是明军丝毫不为所动,机械化的那里换阵,第二轮排枪又打了过来。

荷兰使者的心已经是滴血了,他没想到这支明军如此的凶悍,面对面的对射居然毫无畏惧。郑宝则是心惊胆跳,双方的士兵一排排的倒下,仅仅只是看着,他便已经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

至于一旁观战的安南士兵,不用说了,若不是,子弹还没有打到他们身上,否则只会跑得快。

这场对射,根本就是双方勇气的对拼。

郑宝祈祷着荷兰人能够坚持下去,因为这里除了荷兰人,他不知道还有谁能顶得住这种弹雨。

可是,三轮排枪过后,对面的明军没有崩溃,反而是荷兰人陷入崩溃之中,所有的雇佣兵再也不肯听从使者的命令,直接朝着后队的安南人冲了过去。

明军乘势掩杀,顿时,无论是安南士兵,还是荷兰人,都有如山呼一般的喊道,“败啦!”

郑宝刹那间了悟,原来火枪兵对射的战斗,就是如此的简单。

------------

尾声

尾声

面对汹涌而来败兵,郑柞无比深刻的知道,郑氏一族盘踞越北的美好时代已经结束,心中黯然神伤,带着大军撤去,因为他非常清楚的知道,随着明军的到来,围歼莫氏军队的谋划已成幻梦,如今重要的是保存自家的实力。╔ ╗╔ ╗

实际上,这个时候,他非常清楚的知道,面对明军编织起来的一张巨网,面对数国联军以及安南国内部的那些势力,他那点实力,根本折腾不了什么,不过,这些实力却是他将来谈判的基石。╔ ╗

明军肯定不愿意阮氏独占安南,他们需要郑氏来平衡双方的力量,以谋图自身利益的大化,这一切都是他的机会。╔ ╗

事实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明军并没有一棍子将他打死的计划,而经此一战,他元气大伤,为了对抗南方的阮氏集团,他不得不紧紧的抱着明军这条粗腿,至于占城等国,不用明军亲自动手,便已经败得一塌糊涂,让整个半岛纳入南约的势力范围之内。╔ ╗╔ ╗

对于这一切,北京城里的顺治皇帝都只是等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才弄了个分明,站城墙上遥望南方,但见秋风萧瑟,好不凄凉。

原以为他能够将明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南边去,让清兵主力乘虚而入,没想到鳌拜集结主力,贵州一带狂攻数月之久,毫无进展,反而随着南方战事的平定,明军再度集结主力,猛烈反攻,贵州土司是接连起义,前后夹击之下,鳌拜一战而败,大量的主力军队被分割包围,满清能战之士,丧失大半,再也没有了战略进攻的能力,转入全面防守之中。

思绪之中,他胸口觉得一阵气闷,吐出一口鲜血,跌倒地上。

不多日的功夫,北京城里传来消息,顺治身死,康熙即位。

不过,这一切都改变不了明清双方实力的变化,同时,此刻的大明已非原来的大明,特别是大明皇帝的权力已经消散殆,然后又孙永金有意推动之下,宪政逐渐确立。

同时,大明用南约这么一个框架,逐步的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天津)

------------

第一十三章 战鼓(一)

第一十三章战鼓(一)

升龙城的百姓相信,平静的日子正打破,暴风骤雨即将袭来,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场风暴会来得如此迅猛,没想到首先发难的会是来自南方的阮氏政权。╔ ╗

不过,正如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喝水都会塞牙缝,吃饭都会被噎死。龟缩高平,几乎已经被人遗忘掉的莫氏王朝居然不声不响的突然发难,完全没有半点预兆,然后与南方阮福濒率领的军队对升龙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此刻,升龙城中的百姓可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身处于风暴眼中的滋味,虽然战火还没有烧到城墙上,但是郑王所能控制的地盘已经是四境烽烟。

幸运的是,几乎是安南兵戈遍地的时候,南方的占城和真腊竟然奇迹般的站到了郑氏一族的阵营里,率兵向阮氏军队发起了攻击,迫使阮福濒不得不率师回援,打破了南洋条约组织南北夹击的优势。

正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兵登陆安南,跟随荷兰舰船而来的还有一小拨辫子军,他们准备于郑氏军队一起,首先打垮南洋条约组织之中弱的一方势力,高平莫氏。

同时,北京的满清『政府』是宣称,他们将广西、贵州一线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攻势来支援安南战场。一时之间,这块满布丛林的地方,战云密布,鼓声雷雷。

如果能够把地图放得大一点,人们还能发现点燃战火可不仅仅只是安南一处。几乎是中南半岛战成一团的同时,大明国姓爷郑成功发动了收复台湾岛的战役,顿时就把巴达维亚的视线很是牵扯了一部分过去。

若是再把视线朝北看一点,人们还能发现一支身穿朝鲜服饰的军队逶迤的行走中原大地上。╔ ╗原来顺治一再严令下,朝鲜作为满清『政府』的藩属,出兵两万,南下参战。

至此,整个东方都几乎陷入全面战火之中,中南半岛则彻底的沦为了大明、满清两方势力的角斗场,安南是这场角斗的主要战场之一。

郑柞,越北郑氏集团的当代郑王,也是这场角斗之中为倒霉的家伙,其实他从一开始就应该想到,为什么南洋条约组织中各国的使者会用那灼灼『逼』人的态度来同身为郑王的他对话,他们根本吃准了安南国南北对立,只要稍有机会,南面的阮氏政权就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高平的莫氏竟然会乘火打劫。

至于鞑子使者,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从驿馆着火的那一刻起,郑柞便将周昌彻底发划出入阴险、狡诈、不可信任的一类人之中,因为他用屁股都能想得出来,烧毁驿馆一事,绝对不会是安南人干的,就算是当代阮主阮福濒也想不出这样恶毒的点子。

可是,他纵然知道又能如何呢。

莫氏一族的军队荷兰人的排枪下一**的倒下,渐渐的演变成了溃败之势,他相信,只要再发动一场攻势,他就能够『逼』近高平城下,彻底的灭亡躲这里苟延残喘的莫敬宇。

看到如此顺畅的攻势,郑柞突然产生了一丝遐想,或许这一场危机,也是一场机遇。经此一战,他将彻底的统一整个安南,创建一个崭的王朝,或许正如那个邪恶的鞑子使者所许诺的那样,他将取代黎氏,成为安南名至实归的国王。

不过,随着莫氏军队的全面溃败,他思维迅速的从飘浮着的空中拉回了现实,其实终成败并不决定于他是否能够吞并莫氏,是否能够打败阮福濒,真正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北面的广西、贵州一线。╔ ╗

满清政权将大明呼之为贼,大明则将满清称之为叛军。当然,他知道大明非正式文书中,将满清一律称之为鞑虏,就连与满清协同作战的荷兰人,都时不时把满清称之为鞑靼『政府』。管身为清使的周昌数次向荷兰官兵进行解释,但是毫无作用,就连尊贵的评议会议员,私下里依然将满清『政府』称之为鞑靼『政府』。

看到他所谓的盟军是这种模样,他忍不住产生了一丝担忧。至于占城和真腊,他已经完全的把这两个盟友彻底的忽视了,他的印象里,这两个国家从古至今就是被暹罗和安南***的对象,他们能不能挡住阮福濒的军队都是一个问题,别提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的暹罗了。

此刻,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满清能够快的解决西南的明军,这才是这场战争中重要的一个砝码。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与满清合兵一处,应对白文选统帅的四国联军。

==================

线国安并不知道郑柞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广西战线的身上,他的目光甚至于都没有稍稍的向安南移上一移,对于那块烽烟四起的苦难之地,他的关注恐怕还比不上昆明、成都、大城、阿瓦等城市的普通百姓。

但见昆明城中,暹罗人、缅甸人,澜沧王国的人,穿梭不休,经历了如此惨烈的一场战争后,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居然渐渐的恢复了一点人气,而这座城市里,人们为热衷的事情便是听书了,以至于酒楼之中,总是要为说书人留下这么一个位子。╔ ╗

如今,四海楼中,早已宾客满座,而案桌之后,坐着一个年轻的书生,也不知他桌上摆了一份什么,只要朝着上面瞟上一瞟,立马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只听得他说道,“话说郑柞小儿,乃是天狗星下凡,诞生之时,便是为了吞天食月,只是可惜,降落安南越北之地,根本搅不起什么风浪。不过,世上之事,总是这般巧,郑柞出使北京之时,朝着金銮殿上的哪位一看,赫然发现,这顺治不正是天魔星下凡么,于是计上心头,想要讨好。这时,真可以说得上是无巧不成书,这天魔星下凡之后,『淫』秽不堪,不仅与大玉儿有染,还沾染上了龙阳之癖,这天狗、天魔二星,顿时勾搭成『奸』,想要颠覆日月。可是他也不想想,凭着他区区一个天狗星,能搅得起什么风浪。”

这一番唾沫横飞,听得酒楼中的客人是神采飞扬,酒楼老板是眉飞『色』舞,缅甸、暹罗、澜沧、安南,这一个个史书之中代表荒蛮的名字,逐渐成为昆明百姓耳熟能详的存。他们倏然间发现,大明的命运居然跟这些国家紧密的联系一起,共同进退。

对于安南,这样一个以前极少听见的名字,他们竟能知道那里存着郑氏势力、莫氏势力、阮氏势力,他们还知道郑氏一族架空安南国王,嚣张跋扈,堪称孙可望第二。

至于阮氏势力的阮福濒,说书之人倒是说得不多,只知道他们也是大明的盟军之一,同另外几个鞑子的敌人正交战。

如今他们真正关心的是高平一带的莫氏一族,因为一旦郑柞攻破高平,很有可能放开手来攻打广西、云南,与北方的鞑子成夹击之势,可惜路途遥远,他们要想如此清晰的掌握高平战事的动态,实太难。

再说了,这说书之人恐怕也没有胆量把真实的军事机密吐出去。╔ ╗

当说书人说完南洋的局势,酒楼之中的客人又嚷嚷着说道,“说书的,南洋那边的破事就先别念了,你看看有没有连载楚王殿下大破汉『奸』吴三桂的,咱就喜欢听那个,还是杀鞑子痛快。”

“对,对,对,要听杀鞑子的文章。”酒楼之中其他的客人也叫嚷着应和到。

众人的强烈要求下,说书人按了按手,笑着说道,“好、好、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翻动案桌上的那张纸,但见上面如同蚂蚁一般,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字。若是按照原来的历史进城,或许这里的人们要几百年后方能看见这样东西。如果有人穿越过来,是会脱口而出,“这是报纸,明末居然有报纸!”

没错,四海楼里,这说书先生拿的正是一份报纸,以孙永金作为主编,发布的《南约见闻》。

说起来,孙永金好歹也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身处于一个网络触手可及,穿越满街都是的时代,对于那些,他纵然是再怎么孤陋寡闻,也总算是看过几本。来到这个世界后,自然迫不及待的拿来实践,玻璃什么的,后脑袋“啪”的一拍,便出来了。

可是,他几乎要把后脑袋给拍坏了,也没拍出什么鲜玩意。

比如说燧发枪,未来的历史中,他将成为欧洲列强们的制式武器,然后大放异彩,书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是拿着它横扫了沿海的中***队。但实际上,燧发枪的原理早已成熟,此刻的东西方都会制造这么一个家伙,只是做工麻烦,还存诸多『毛』病。╔ ╗孙永金看见工匠们打造出一把自生火铳的时候,他绝了拍脑袋的念头,人家工匠懂得比他多呢。

不过,也正是这种燧发枪,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西方不断的将它加以完善和发展,终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而传说的“康乾盛世”则让它完全陷入停滞,当洋人的洋枪洋炮打过来,还以为是见了鬼呢。

此刻,唯有一样东西,他脑袋轻轻的一拍,便给拍了出来,那便是报纸。明朝的印刷术早已成熟,朝廷是常常给各级官员传送邸报,唯一阻碍报纸出现的,不过是『政府』的控制,而孙永金所做的,只是放开政策,让民间也有阅读报纸的自由。

于是,大明第一份报纸《南洋见闻》就此诞生,它不仅传扬于昆明城里,是大明所有军队,所有的官员的必读之物。

就连阿瓦、大城这些百姓也知道世上有着一个《南洋见闻》,知道北方出现了见人就屠的满清鞑子。他们相信,如果不是大明前方挡住了鞑子的屠刀,或许下一个挨刀的就该是他们这些小国了。

居住于阿瓦的永历是每期都不放过,正是这个满清鞑子将他赶得四处流窜,对于鞑子之恶,他是深有感触。当看到鞑子作恶的时候,咬牙切齿,看到恶人受到惩罚的时候,又仿佛放下一块大石子,狠狠的出了一口恶气,当兴致来了的时候,甚至还要撰文一二。

孙永金则给各县教谕下达了一项硬『性』命令,每个月他们都必须抽调学生前去各个村庄读报,其中满清鞑子各地的恶行是必读之文。

清兵杀进云南的记忆还深刻的印这些百姓的脑海里,仿佛永远也无法褪去的烙印,除非生命已逝,否则绝对不会遗忘。当报上那一个个真实的事迹,他们耳边响起的时候,那血迹斑斑的记忆立时涌上心头,或是泪如雨下,或是气愤填膺。

一时之间,西南上下,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只为杀鞑子。

这一阵阵的杀意渐渐飘散开来,只『逼』迫得与他们对阵的清兵连大气都喘不出来,其中又以线国安的广西绿营所承受的压力大。就算鳌拜南下广西,以满、蒙、汉八旗精锐参与到对晋王李定国的作战中来,众人的心神也没有感到稍稍的安稳一点,反而萌生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仿佛这广西一地,会发生一场史无前列的厮杀,后把好山好水全都染成一片血『色』,而他们则正好倒血泊之中,渐渐的流干后一丝鲜血。

如果郑柞知道他所依赖的清兵已经处于这样一种心境,不知是否还有兴趣将高平继续围困下去。如果郑柞知道自己都兵临高平城下,满清的主力部队还才仅仅南下,又不知会作何感想。

战场的相互配合上,满清军队明显慢了半拍,就像一个臃肿的巨人,明明已经把筷子伸到了嘴边,却还没有张开口来,模样儿极其迟钝,就像是痴呆儿一般。

此刻,如果满清的广西兵力能够稍稍的有所作为,对于围困高平的郑柞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支援,至少明军不会轻易的南下,甚至于对白文选的四国联军都会产生一丝震动。

当然,广西提督并不知道这一切,他目光完全被李定国吸引住了,就连眼前那份奇怪的邸报,也远远的比安南加吸引他的目光。

说起来,这份传到他手上的邸报还颇有名目呢,上面龙飞凤舞的印着几大字《南约见闻》,可若是众人细细看去,便会发现上面所说的可不仅仅是南约的见闻,第一版上,便赫然印着极其显眼的一个标题,《顺治与大玉儿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看到这样的标题,线国安吓得一阵哆嗦,差点没把邸报当场烧掉,先不论顺治和大玉儿是不是有这么二三事,就算是有,就算他亲眼撞见了,也应当扣下眼珠子,假装不知道才是。

不过,他终究还是忍住了,因为这份邸报是洪承畴发给他的,于是耐着『性』子细细看去。但见这份邸报中,所谓的满洲兵完全成了野兽的化身,字里行间是鞑子暴行,烧杀『淫』虏,无恶不作。当邸报中说道,鞑子侮辱了一名双八少女后,又将她活刮致死,他突然情不自禁的拍案大喝到,“该杀!”

拍完之后,他恍然大悟,鞑子该杀,他不是一样该杀,这样的事情,绿营也没少干。从头至尾,并不是因为他突然良心大发,纯粹是因为文中声『色』并茂,把鞑子的暴行刻画得入目三分,让人忍不住就想杀了那名鞑子。

想到这里,他一阵后怕。

可是,为了读懂洪承畴的意思,他不得不接着看下去。后,当他看到明军将那些鞑子斩首的时候,竟然没来由的觉得一阵舒畅,就像是走火入魔一般,连带着文中的正面主角孙永金,是莫名其妙的高大起来,明明他是清兵如今大的敌人之一,是顺治先铲除的对象。

后,他看完大堆辱骂满清的文字之后,方才看到一个加莫名其妙的消息。原来安南不知做了什么孽,降下一颗天狗星下来,名曰郑柞,此人欺君犯上,四处作『乱』,如今又跟鞑子勾结一起。

看到这里,他方才悄悄的一拍案桌,大声喝道,“原来如此,经略大人定是从中看见了什么有用的消息,要我以后对伪明的邸报多加留意。”

于是,心中振奋,可当他看到报纸的日期时,顿时“咯噔”了一下,这情报倒是情报,只不过是一份极度过期的情报。如果他派出探子,安南随便抓个有见识的人问上一问,恐怕比这邸报上说得加明白,来的快。只不过,李定国的威胁近眼前,他没有把视线集中到安南一带而已。

苦思许久,倏然间,一名护卫拿着另一份《南约见闻》闯了进来,然后线国安脑中灵光一闪,恍然大悟。连远湖南的洪承畴都能看到《南约见闻》,那么桂林城里,《南约见闻》只怕加泛滥成灾,想想刚才看见自己看到报纸之后,那种着魔的样子,若是让那些本来就对满清心怀不满的老书生看见了,还不知弄出什么事情来。

顿时,心中大恐。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天津)

------------

请假!!!!!!

------------

第一十五章 满清弃卒、火枪兵对决

与《明末之帝国时代》相关的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明末之帝国时代》(第二卷 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