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为了大多数(1 / 1)

铁血骠骑 三十三层 4119 汉字|22 英文 字 1个月前

第714章 为了大多数

第714章 为了大多数

------------

?

遮天蔽日的密林中,大队的劳工在铺满白霜的草丛中缓慢行进着,体力不支者随处可见,不时会见到一些奄奄一息的劳工躺在队伍两侧,绝望的望着身边经过的同伴艰难的求助。 w w w . q i s h u 9 9 . c o m。

倒在路边的人经过二百多公里的跋涉,原本就已经很虚弱的躯体更加虚弱,再也无力前行。

临时组成的救护队忙不过来,一些身体还算可以的劳工也曾自发组织起来帮助那些虚弱的难友,但随着路途的延伸,他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很多人帮人不成反被累垮了,成了新的需要救助的人。

现实残酷无情,迫使劳工们只能先求自保。

“求求你带上我,我不想死在这里……”,一个走不动而又不甘心被丢下的劳工轻声恳求。

队列中的大多数人沉默着,低着头走过哀求的同伴身边,只有一两个“好心的”劳工安慰他,“再等等,后边还有收容队。”

实际上收容队也早已不堪重负,根本无力收容这么多的掉队者,无奈之下只能安慰两句或者留下几块干粮随即匆匆离去。

队伍不准停也不能停,他们不是闲庭信步的野游,他们是在逃命。他们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

护送这支劳工队伍的抗联是张方荣带领的最后一批安滨纵队留守部队,马迁安率主力开拔到大兴安岭后,这支部队在小兴安岭中与敌周旋战斗已经超过半年,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自身损失也颇大,地盘不断收缩,危急关口接到抗联总部的命令,要他们放弃这块地域护送2万劳工北上,张方荣坚决的执行了命令。

张方荣原本担任安滨纵队参谋长一职,此次干部调整被任命为四路军副参谋长,升了半级。

已经前行了二百多公里,突破了几小股不明所以的敌军,绕开了几大股山中的鬼子,张方荣终于率队接近了哈黑铁路,按照计划马迁安将率领接应部队在此打破铁路封锁,等候劳工通过铁路线。

通过哈黑铁路后,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还要再前行一百公路突破齐嫩铁路,才可进入相对较安全的区域,从容北上。

“联系一下马司令,说我们再有两小时就能抵达铁路线,道路是否畅通?”张方荣蹲在地上,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从容的对着电讯兵下着命令。

回电很快到达,马迁安已率领十支队到达哈黑铁路北侧,秘密隐蔽在距离铁路线约一公里的地方,静待大队老公的到来。命令张方荣收拢队伍待晚5点30分从黑河开往哈尔滨的票车通过后,率队通过铁路。

张方荣没有多想,只要马司令吩咐这样做,那么通过铁路的问题就不大,至于鬼子沿铁路线设置的游动哨,不需要他来操心。他操心的应该是如何静悄悄的收拢这样大的一支劳工队伍,并使他们保持安静。

前锋虽已抵达距离铁路线不远的地方,可是后队还远在十几公里之外,要聚拢他们没有两三个小时想都不要想。

张方荣抬腕看了看手表,感觉时间有点紧,马上吩咐通信兵联络后队。

负责殿后的是五大队,大队长赵青山,这个半年前还是劳工,领导参加暴动的汉子对劳工很有感情,步话机接通后,立刻迫不及待请示张方荣。

“参谋长,我这里病号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走不动了,能不能再慢点?”

回答他的是张方荣的沉默。

“喂?参谋长你在听吗?”

“不准废话!三小时之内我要看到后队和收容队出现在我的面前。”

“可是……”

“没有可是,这是死命令!我们必须要为能活下来的人负责!”

赵青山争辩道:“可是如果让他们多休息一天,不少人就能恢复体力。”

“住口!立刻执行命令!”

回答赵青山的是一声不容争辩的怒吼。

怏怏的从便于通讯的山头上走下来,赵青山默默无言,眼睛中噙满了泪水。他知道情况紧迫,劳工队伍不能享有过多的休息时间,但眼睁睁看着不断掉队的劳工,看着他们凄凉的眼神,他还是忍不住哀求张方荣。

掉队最多的劳工都是最近才从鬼子手里抢出来的,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调养病体,但他们依然怀着巨大的期盼跟随队伍转移。

“走啊!走啊!再走几天就能到安全的地方了,到了地方我请大家睡热炕、白酒管够肉管饱啊!”

一些瘫坐在地上的病员眼神儿一亮,勉强挪动了一下身体,挣扎了一下重又瘫倒,眼神儿重新黯淡下去。

赵青山鼓劲的话语并没有起多大作用,他们的身体已经灯枯油尽,再也经不起长途行军了。

一个脸色蜡黄的中年人对赵青山伸出枯瘦的手臂,声音虚弱的请求道:“赵队长,留一颗手榴弹给我吧。”

赵青山终于忍不住了,俯身背起地上的中年人。中年人用尽最后的力气挣扎道:“我不行了……放下我,你救不完的,让我死吧,运气好的话还能等到小鬼子,咳……咳……我还能换他一条命。”

赵青山不理背上中年人的哀求,坚持着背着他向前走,不出几十步赵青山就感觉到背上一沉,他马上意识到中年人已经“走了”,这是死在他背上的第三个劳工。

赵青山顿时泪如倾盆。

这样的行军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可是不用这样的速度,他们这些人就会被鬼子追上杀掉,全都要死。天杀的曰本鬼子,我日你妈!

铁路沿线每隔一公里左右就有一座小型堡垒,每座堡垒里或三个或五个日军哨兵,每座堡垒里都有电话,从沿铁路线布置的电话线路中扯下的电话线飘荡在微风中。

十支队隐藏在附近已经数小时,担任尖兵负责解决铁路沿线鬼子哨兵的是特种大队的士兵。

特种中队经过扩编,升格为大队,张小花依然担任队长。

5点30分的火车准时轰隆隆驶过了这个地段。灯光过后,铁路上恢复了安静与黑暗,只有小堡垒中向外发出昏暗的灯光。

借助火车通过发出的噪音的掩护,五个小组潜伏到了五个堡垒不远处的暗夜里。

张小花的步话机里陆续传出暗哑的汇报声。

“甲组就位。”

“丙组就位。”

“丁组就位。”

…………

~

敌715章 暗桩的作用

敌715章 暗桩的作用

------------

?

特种大队一直战斗在最前沿,它无数次经历人马伤亡过半的损失,又无数次迅速恢复强横的战斗力。 w w w . q i s h u 9 9 . c o m、 原安滨纵队的战士们都知道,参加特种大队作战伤亡率极大,但他们又以能够加入特种大队为荣,以至于甚至出现一个名额数个人争的局面。

对于偷袭小股哨兵的战斗,战士们驾轻就熟,他们有很多套无声无息全歼敌军的方案,这次他们用了最擅长的远程狙击与近距离击杀相结合的战法。

全部就位!张小花低喝一声:“打!”

霎那间五个地方全部打响。带有消音器的莫辛纳甘狙击步发出了暗红的枪火,“噗噗”的声音响过之后,游动在堡垒附近站岗值哨的鬼子未发出声音就被击中,载身翻倒。

潜伏在小碉堡附近的战士兔起鹤落,干净利落疾风般的冲入碉堡门口,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无声手枪或匕首将毫无防备的鬼子消灭在当场。

“不要留后患,补枪!”甲组组长、一中队中队长曹亚杰冷酷的命令手下战士打扫战场。

他戴着一支眼罩,他的左眼已盲,这让他看起来显得有些凶恶。左眼睛瞎了源于一次战斗中一名负伤装死鬼子的偷袭,自此过后,曹亚杰在每次战斗后更加手辣,若有时间是一定要在鬼子身上补枪的。

五个碉堡之内的交战全部告捷,20名日军尸横当场。

解决完鬼子后,几个小组的战士并没有离开碉堡。为防止鬼子每小时一次的电话查岗,每个碉堡中都必须留下会日语的战士守候。

为确保这条铁路大动脉的畅通,曰本人着实下了不少力气,琢磨了许多实用有效的办法来确认铁路是否遭到袭击,每小时一次的通话即是其中一种方法。

但这根本难不住抗联战士们,他们早在一天前就已窃听了电话线路,知道了鬼子的通讯规律及通常对话内容。

一个五公里宽的缺口足以通过两万劳工了。劳工们在抗联组织下,一队接一队悄悄通过了铁路线。

马迁安站在一个山口旁,与张方荣带领的纵队留守指挥部的人员久别重逢。还未褪去重逢之后的喜悦,马迁安与张方荣马上就下一步行动和路线展开了讨论。

劳工们在小兴安岭集中后,经过数天跋涉到达这里时,已经有近两千人掉队。听过张方荣的汇报后,马迁安轻轻叹了口气。在这个莽莽群山中脱离了队伍,后果可想而知。

随队携带的粮食也不多了。今年小兴安岭的收成不好,战士们在林中种植的农作物又一再遭受日伪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荼毒,秋后并没有弄到足够的过冬粮食,这也是杨靖宇急于转移这批劳工的原因之一。

另外再加上辎重队在路途中与一股伪满军意外遭遇,丢失了大部分驮运粮食的骡马,致使原本可以支撑半月的粮食现在仅能支撑一天,如果马迁安不在此地接应,这支队伍就将饿死在山里。

天气已经开始转冷,劳工们身上还穿着抗联发下来的秋装,仅能抵御零下十余度的天气,可现在山里的晚上有的地方气温已低于零下十度了,越往北越冷,衣衫单薄的劳工们再没有充足的食品补充热量,必死无疑。

“我可全靠你了!”说完面临的困难,张方荣眼巴巴的望着马迁安道,充满着期冀。

这就靠上我了?唉!谁让我是头儿呢,想不让人家靠也难。马迁安怔了一会儿,随即释然。

马迁安带来的接应部队为第十支队,现有2千人左右,俱为骑兵。携有足够支持一月行动的粮食和精饲料,按理说给他们卸下3万斤炒面炒米到也可以,但这点粮分到2万劳工和张方荣部队上,依然杯水车薪,仅够他们两日之需,这还是半饱的情况下。

这支劳工队伍距离下一个储存粮食的密营还有二百余公里,即使路上不再遭遇敌情,异常顺利的话,以他们的速度也要走上6-7天,三天之后呢?岂不饿成人干冻成冰棍儿?

不行啊,这个问题比敌袭还要麻烦。敌人要在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密林中寻找这支劳工,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敌人可能还未发觉这次行动。但劳工们没饭吃那怎么行呢?不用敌人打,自己就完蛋了。

低声询问了一圈十支队的参谋们,问他们在附近还有没有小型的储备粮弹的密营。每个支队甚至每个大队都有几个自己的小粮库,储备少量的军需物资,因为量少而并不纳入纵队的供应系统中,算作他们自己的“小金库”。

问了一圈,参谋们都摇头,这里离他们原先的作战区域太远,又距敌人太近,没有人舍近求远将粮食运到这里来藏。

不过一个久未吱声的参谋猛想了一阵儿之后,带着不确定的语气提醒道:“马司令,我听说最近曰本人对嫩江地区进行了一次梳理,迁走了不少本地的老住户,也有一些受我们宣传鼓动的本地人逃入了附近的山上,组成了好几支山林游击队,不过最近战事太紧张,我还没听说有哪支游击队跟我们联系上,要是找到他们,也许能借一点粮食,或者把他们连人带粮一起收编。

本地曾经是马迁安西出嫩江原时最开始的落脚地,当初鬼子的统治较薄弱,群众工作也曾开展的不错,只是近一两个月来,鬼子加强了本地的控制,动用了大批军警将人口内迁,留在嫩江平原上的人口也全部集中到几个较大的乡镇里,断绝了他们与抗联的接触。数百里平原几乎变为无人区。

参谋的提醒使马迁安的眼神一亮,他倒不是想寻找那几支还未接上关系的游击队,他想到了当初安在平原上的那颗钉子,阎家林!该是你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阎家林掌握着阎家堡周边的大量土地,产出定然不会少了。当初马迁安收服阎家林后就将后继工作交给了李凤山再也没有管,不知这家伙的控制工作做得怎样了。

“马上把你们支队长叫过来。”马迁安吩咐。

劳工们陆续通过铁路线,夜幕下匆忙而有序,队伍如几条长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得到马迁安吩咐的后勤人员站在队伍的两侧,将一条条米粮袋子递往过路劳工的手中。一边分派一边唠唠叨叨嘱咐接住粮袋子的人。

“接着接着……这一袋是你们十个人两天的口粮,互相照应着点,分派的时候想着身边的兄弟们,不要偏心。”

李凤山接到通知,从一公里之外的警戒阵地飞马而来,跳下马看到众多熟悉的面孔,不禁左拥右抱,忙了好几分钟,末了才问马迁安。

“干啥呀,大老远的把我叫来?我正想再摸几个小鬼子的小炮楼呢,被你这么一叫,啥也没干成。”

照例“赏了”李凤山一个爆栗,马迁安才低声问道:“我说那个阎家林还在你的控制中吗?我想管他要点粮。”

“看你说的,你不说我还以为你把他忘了呢,放心吧,他身边的大排队和自卫团都是我的人,他还能翻上天去?说吧,要多少粮?我立刻命令他把粮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