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8 章(1 / 1)

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 陈施豪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七百五十元一平方。以这个为核心,你组织公司销售部准备宣传,我去找银行,设法贷款,解决开工的资金问题,要是能预售一部分,也可以提前收到一部分资金,工程的资金问题就解决了。”

郭峰分批建设和预售的思路,让朱超对资金的担心松了口气,说道:“要是这样,能够贷到二百万的资金,三栋楼差不多就可以起来了。”

郭峰找到林星汉,说道:“林行长,兄弟又求你来了。”

郭峰的两次贷款都及时地归还了,林星汉对他还是很信任的,问道:“你又要多少?”

郭峰说道:“你也知道,我的房地产公司拿到了沁园小区的开发权,资金上有些紧张,需要三百万周转一下,只好请你老兄帮忙。”

林星汉说道:“我说老弟,你怎么每回都是狮子大张口,三百万,我只是一个区行,这么大的资金,很困难的。”

郭峰说道:“要不是数字大,我怎么好意思向你张口,百十万的,我怎么都解决了,也不用请你帮忙。”

林星汉说道:“你少贷一些不行,建房子又不是别的事情,资金是一点点投入的,用不这一次带这么多。你看这样行不行,先贷给你一百五十万,等你投入的资金不够了,再贷一百五十万的短期贷款,不就可以解决了。”

郭峰一听,林星汉说的也对,就说道:“行,就贷一百五十万。”

让郭峰没有想到的是,三栋楼房完工半年前就销售一空,收回资金一千二百六十多万,不光这三栋楼的资金有了,朱超根据情况,和郭峰商量后,又开工了三栋楼。

这时候,长安区也准备开发一块楼盘,规划面积一百亩。

郭峰得到消息后,通过各方关系,又有邓建通的帮忙,和沁园小区成功的例子,毫无悬念的拿下了长安区樱花小区的项目。

在项目的设计上,郭锋建议,小区要考虑到配套设施,把这里建成一个典范,所以,七十亩建设小区住宅,划出三十亩,建一座综合性的商场,一共三层,每层五千平方,共一万五千平方。在商场的前面,建设一个占地二十亩的休闲广场。这个,由峰华鹏城房地产公司投资。

对于郭峰的建议,邓建通大为支持,修改了规划。

郭峰这个时候的资金很是充裕,沁园小区第二期的三栋楼销售了一半,收回资金六百多万,他指令朱超,用这六百万作为樱花小区的启动资金,樱花商城将在小区完工的时候开始建设。

短短三年时间,沁园小区和樱花小区直接和间接地为郭峰赚了二千三百多万,还拥有了一个一万五千平方的樱花商城。

港安服装厂在丁进、周俊峰的主持下,按照郭峰的思路,发展的也十分迅速,员工达到了两千人,年产五百多万件服装,产销值突破三个亿,成为鹏城首屈一指的服装企业,也是排在前位的大企业。

鹏城一个优雅的别墅里,遮阳伞下,坐着四个人。

郭峰给闫玉山、林清平、左安志每人斟了一杯咖啡,说道:“真快呀,一转眼三十多年了,我们一个个都老了,玉山都退居二线了。”

闫玉山喝了一口咖啡,说道:“是啊,时光蹉跎,一生就这么度过了。当年我们三个都考上了大学,你因为政审不过,没有上成大学,谁知道,你最后是我们几个里面成就最大的一个。”

林清平叹口气说道:“是啊。当年你走后,华阳酒厂再次陷入困顿,我不甘心坐办公室的工作,又没有魄力辞职下海,就申请去了华阳酒厂。对你当年的一些做法我很感兴趣,也是赞成的。所以,我一去就在省电视台投入三百万的广告费用,再次一举打开了全省的销路。生产供应不上,收购其他酒厂的酒,进行勾兑,灌装。第二年的销售就达到了八千万。第三年,华阳酒厂在央视投入五千万广告费,在黄金时段播放广告,华阳酒厂的灌装生产线达到45条。年销售达到三个亿。我当时的决心是要把华阳酒做成全国白酒的老大。第四年,华阳酒的销售达到了九个亿。因为供不应求,老厂长温元平将几池没有发酵好的酒灌装销售了出去。一时哗然,同时,有人爆出了华阳酒厂购进别家的酒,冒充华阳酒,欺骗消费者。舆论哗然,各地的华阳酒开始滞销。面对舆论,政府把责任归咎到我的身上,我被停职。”

郭峰说道:“不管怎么说,你也曾经辉煌过,那时,就连我也经常在电视上能够看到你。听他们说,你现在不是开着一个加盟店吗?日子也可以说过的悠哉悠哉,不是挺好的吗。”

林清平说道:“那不过是给自己找个事情,要不然,现在年纪又不算大,一天无所事事的,不是更无聊吗?哪像你和安志,现在的事业正在红火之时。”

左安志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分到了市财政局工作,五年后辞职,开了一家计算机公司。1987年5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左安志自己攒了两千元,跑到鹏城,向郭峰借了一万元,买了一万千元的深发展。郭峰利用自己的优势,力劝左安志,一直拿到1991年4月开盘价49元时,让他抛掉,售价490000元。

左安志归还了郭峰一万元,以此为资本,从几家国有企业购买了几台被淘汰下来的二手转炉和化铁炉,形成了简单的产业链,成立了鸿安铁厂。到2000年,鸿安铁厂的厂区面积扩大到了18公顷,拥有1000多名工人,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然而,工厂的规模还是偏小,技术水平很低,生产的都是轧辊、连铸坯等低档次产品。为了让鸿安跃上一个新台阶,左安志决定倾家荡产上高炉项目,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从成千上万家炼钢小工厂里跳脱出来。3年后,鸿安的高炉项目建成,左安志当着数千工人,面对高炉长跪不起,泪水与汗水交混而下。这一年是鸿安的腾飞之年,全年的钢产量猛增到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

左安志上过大学,知道规模化生产的优势,100万吨还是不够,他想再扩大规模。

在那几年的市政府报告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投入、上项目、增后劲,加快建设大企业、大项目,努力实现投入总量和项目规模的新突破”,是一个年年必提、十分迫切的发展战略。

此时的鸿安已经是南海市的一个大企业,上缴利税排名全市第一,左安志的设想一提出来,当即获得了市政府的响应。谁都知道,钢铁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鸿安的梦想一下子变成了南海市政府的梦想。

左安志提出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