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 / 1)

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 飞叠 5891 汉字|25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37章

  开学第二天, 广陵大学论坛里冒出来一个新帖《纳新啦!零重力座椅科研社团正式成立,诚邀大家入社!》

  虽然开学了,但各学院都还没正式开始上课, 这个帖子很快就被许多耍手机消磨时间的学生点开了。

  “零重力座椅?这不是季知行他们的竞赛项目吗?”

  “看落款,这个这社团就是他们成立的。”

  “他们不卖专利了吗?怎么拿这个项目来成立社团啊?”

  “上学期听说专利费已经有公司报价八千八百万了,怎么可能不卖啊。”

  “看主贴的意思就是说他们仨打算拿这个项目自己创业,所以招人一起研究。”

  “哦豁, 有胆!八千八百万说不要就不要。”

  “要是真的把项目搞出来了, 钱怎么分啊?”

  “主贴不都强调了嘛,入社纯粹就是“锻炼实践”。”

  “哇靠!比周扒皮还狠啊, 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也没人逼着你去啊, 觉得是白忙活就别去呗。”

  “创业竟然一分钱都不肯出,盯着学校找免费劳动力,他们仨可真行啊。”

  “也不能这么说吧, 这确实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看到有写着承诺以后成立公司就“优先聘用”社员。”

  “挂在骡子前面的胡萝卜罢了,三个大二生带着一群连本科文凭都还没拿到的学生,能搞出来什么东西?”

  “这个项目是季知行主导的吧?我看好他。”

  “考试和搞科研毕竟还是不一样,即使能成功研究出零重力座椅, 恐怕也得好几年, 谁等得起?”

  “大家还是都别去了, 不确定性太多, 可别又打白工又浪费了考公考研的时间,划不来。”

  ……

  林朗自发出帖子后就一直守着手机看帖, 见大家意见各异褒贬不一,心里五味杂陈, 好像不看好他们社团的占多数, 到时候要是真招不到人怎么办?

  一整个上午, 林朗几乎每分钟都要刷新一下贴吧,跟踪纳新贴里的舆论走向。

  中午,季知行从图书馆回到宿舍,看林朗和许东阳都情绪不高,大概猜到纳新贴的反馈恐怕不太理想。

  林朗把手机给季知行看,季知行翻了两页,有表示愿意入社锻炼的,更有表示不愿入社给他们打白工的。

  果然,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还是不一样的。季知行心想。

  研究生跟着导师搞项目,被戏称为科研民工,但因为能拿文凭能发论文,所以基本都觉得只拿那一点点补贴是正常的。

  可参加他们社团的恐怕连科研民工都称不上,毕竟他们的社团除了锻炼实践的机会以外,并不能给社员提供什么额外的价值。而且如今公司八字都还没一撇,“优先聘用”的承诺听起来也只是空头支票罢了。

  纳新情况不太乐观,310宿舍的气氛略有些低迷。

  到了下午,论坛里陆陆续续又冒出了各个社团的纳新贴。每学期一开学,都是各个社团积极纳新的时候,什么文学社、无人机社、机器人社、配音社、拉丁舞社,看得林朗眼花缭乱,好像每个社都比他们的有意思,零重力座椅科研社团的帖子很快就被压到下面去了。

  林朗赶紧切小号简单打了两个字“支持”,把帖子再顶上去,但帖子排名还是慢慢地不停往下掉。

  一直飘在最上面的是无人机社的纳新贴。

  无人机社一直是广陵大学最受欢迎的社团,已经成立好几年了。社内活动分了好几个难度等级,即使是对无人机一窍不通的新人,在经过一个月的社团培训后,也能在社内前辈的指导下独立组装出初级的无人机来,是运作很成熟的社团。

  无人机社每学期纳新都限定10个名额,可每回都至少有两三百个人报名,这种盛况一直被其他社团羡慕嫉妒着。

  林朗也加入了羡慕嫉妒的大军:“完了!你们看无人机社的纳新贴好热闹啊。”

  季知行正忙着用电脑再分段验证一下他们之前设计的模型,听到林朗的话凑过去一看,确实热闹。

  帖子里一直有人跟帖询问纳新面试会问什么问题、今年能不能扩招、有无人机经验的能不能特招,一看就都是大号。不像他们的帖子,林朗时不时得用小号暗戳戳地留个言才能把他们的帖子从第二页顶上来。

  他们还是赶在第一个发纳新贴才能有上午那番热闹,如今论坛里各种社团的纳新贴百花齐放,他们的帖子就冷清了。

  许东阳还注意到了日期:“糟糕,我们跟他们同一天纳新!”肯定会有影响的!

  季知行虽然没有社团经验,但也听说过无人机社有多受欢迎,很多学生都是因为进无人机社无望才会考虑别的社团。也正是因此,很多社团都会将纳新面试时间跟无人机社的错开,免得招不到新人。

  可是他们仨哪有这个经验啊,季知行、许东阳是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的,林朗入的是篮球队,也并不公开纳新。三人都没亲身经历过社团纳新的过程,所以都没考虑到这个细节。

  许东阳后悔得不得了:“早知道就换个日子了。”

  林朗也很懊恼:“不过公告都发了,临时再改就显得太怂了。”

  季知行宽慰他俩:“多想无益,时间不能倒流,咱们也不能改变大家的想法。倒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面试的问题。”

  他们都没有纳新经验,设置面试题无非就是根据他们项目的需要,就物理、化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电子自动化等方向各准备一些问题。说实话,题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到时候他们社团如果真的少人问津的话,恐怕还是得适当降低面试题的难度。

  三人都不由得为两天后的纳新面试发愁,到时候会有人来吗?要是只有两三个凑热闹的怎么办?

  到了纳新的这一天,林朗早早地就起了,又把期末考前那套抱佛脚的流程来了一遍。然后三人抱着纳新要用到的纸笔之类的材料出门,怀着不安的心情朝和声楼走去。

  学校安排给他们的活动室在教学区西边的和声楼106,具体位置在一楼转角,差不多是普通活动室的两倍大。季知行知道这是主任对他的关照,还特地谢过了主任。

  快到和声楼时,三人远远就看到无人机社的105活动室前排了长长的队伍,而他们的106前一个人都没有……

  饶是他们对今天纳新活动的寥落有心理准备,但也没想到会冷清到这个地步,居然一个人也没有!

  许东阳喃喃:“怎么会这样……”明明帖子里也有表示感兴趣的。

  季知行安慰他也安慰自己:“我们不是定在九点整嘛,现在才八点四十几,可能大家都还在路上呢。”

  “可是……无人机社可真受欢迎啊!”林朗说道,他昨天在无人机的社纳新帖里流连了好久,几乎九成九的留言都是表示感兴趣的,都在询问入社细节,很多人根本不care高达千元的入社费。

  “要不然……我们还是降低面试标准吧?”许东阳越想越不安。

  “随机应变吧。”季知行说道,拉着停下脚步的两个小伙伴继续往前走,心里却也踌躇,到时候是宁缺毋滥还是没鱼虾也好?

  三人沿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队伍从105门口开始延伸出来,在无人机社社员的组织下已经排成五六条队列了,粗略估计也有两百多人。见有人经过,队伍里的学生都把头转过来看他们。

  三人硬着头皮往前走,这简直就是公开处刑啊!同一天纳新,一边门庭若市,一边门庭冷落……

  队伍里时不时有林朗的朋友呼唤他,林朗全当没听到,头都不敢转一下,就怕看到大家奚笑的眼神。

  第一天就这样出师不利,饶是林朗一向开朗,也忍不住有些沮丧。不过想想也是,无人机多好玩啊,他大一时也想入社来着,但是太晚报名了,没被选上。

  季知行也叹气,在无人机社通过短期培训就能组装出独属于自己的无人机,操控它在空中翱翔,这种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正向反馈的活动肯定很受年轻人喜欢。而他们的项目,就连他自己也不能肯定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出成果。

  走到106门口,林朗掏出钥匙开门。旁边组织次序的无人机社的一位学姐认出了季知行,走过来说道:“你们社怎么没有提前派个人来维持排队次序啊?刚才都跟我们社混在一起了,乱七八糟的。”

  啊?混在一起了?季知行、林朗、许东阳齐齐回头看,哪有人啊?

  学姐看他们仨一脸懵,解释道:“刚才人太多了,这边都挤不下,我就把他们都带到106另一个门那边去排队了。”

  106活动室位处转角,占了和声楼北边和东边的两面墙,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门。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与期待。他们齐齐走进活动室,加快脚步走到另一个门前,一拧把手,豁开门。

  哇!好多人啊!一眼看过去甚至比无人机社那边的还多!

  见到106活动室的门终于开了,等待已久的学生们开始骚动起来。

  站在队伍旁边的一位学姐高声喊道:“排好队!排好队!别往前挤!越挤越慢!”

  看队伍略略平静之后,学姐走过来对季知行说道:“既然你们来了,我就回105了,下回有活动记得提前派个人来维持次序。”

  “好的!谢谢学姐!”他们实在是太没经验了。

  目送学姐离开后,林朗转头看向眼前长长的队伍,这得有四五百号人吧?

  巨大的心里落差让他都有点不自信了:“你们是来报名零重力座椅科研社团的吗?”

  “是啊!”

  “赶紧的,快开始吧!等一个小时了!”站在前排的学生喊道。

  季知行看了看时间,8:50,他们明明写着9点整开始啊。所以,大家这是提前很久就来排队了?他们的社团那么受欢迎啊!

  大喜过望的三人回过神来后,赶紧开始按定好的流程收报名表并挨个面试。

  面试主要由季知行负责,许东阳负责登记,林朗就在门口收报名表并维持次序。

  面试开始了,排队的学生们又开始三三俩俩地聊起来。

  “不知道面试会问什么问题,我昨天只来得及把他们的论文看一遍,150多页看得我头晕脑胀。”

  “他们怎么不放假前就通知呢,这样寒假还能多做点准备。”

  “可能就是要打个措手不及,才能试出真实水平来。”

  “才招10个啊,那么多人报名,我可能没机会了。”

  “我昨天看帖子里的走向还以为真的都不看好他们社团呢,还想说怎么大家都这么鼠目寸光。”

  “看来都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故意这么说的,狡猾啊!”

  “靠,我看到我同学了,昨天还说打白工不值得,结果今天偷偷来了。”

  “口嫌体直嘛,我舍友也这么说,结果昨天一整天都待在图书馆,我看他带回来的书都是材料学的。”

  “我昨天也去图书馆了,物化方向的书架空了好多,估计都在临时抱佛脚。”

  要赶上一个风口不是件容易的事,零重力座椅这个项目傻子都能看出前景来,不然当初那些大公司小公司何必那么急着捧钱来竞购专利权?

  一旦研发成功,公司必然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到那时候,拿着硕博的文凭去应聘恐怕也有好一番竞争。如今趁着这个项目还在起步阶段,他们还能称季知行一声“同学”,不赶紧上车还等什么呢?

  张标也是来报名的其中一个,虽然他和310宿舍都挺熟,但并不打算走后门,还是按照规则来排队报名了。本来觉得自己是物院的,在知识储备方面应该会比其他学院的更有优势,没想到刚才竟然还看到了物院大三大四拿奖学金的几个学霸,看来他是没希望了。

  队伍缓慢地往前挪,张标看到个熟人走到身边,伸手捅他:“你不是说不来吗?”

  齐嵪捅回去:“你也没说要来啊。”他其实犹豫了很久,以他的水平按规矩来肯定是报不上的,但后来还是想着季知行未必不会看在同班同学的情分上通融通融。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一旦能上车,肯定能被带飞!

  106活动室内,季知行正在挨个面试。

  此时坐在季知行对面的是一个工程学院的学生。

  季知行针对他的专业问道:“你对滑模观测器了解多少?”

  “滑模观测器能够对悬架系统不确定性的未知扰动作出精确估计,通过增广系统设计滑模观测器,可以对振动输入引起的干扰进行抑制……”

  季知行暗暗点头,他本来还担心那么多人,会不会有大部分都是来凑热闹的,结果面试了二三十个,都有一定的水平。有的能看出本来底子就好,有的就是临时补充的知识了,但也能看出诚意来。

  因为报名的人实在太多,季知行还临时调整了问题的难度。

  下一个坐到季知行对面的是物院大三的易戥。

  季知行看到他就有点惊讶,易戥拿了五个学期的一等奖学金,他以为像这样的学霸会目指考研呢。

  “你不打算考研吗?我们的项目研究可能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季知行提醒道。

  “我看好你们的项目,与其给导师打三年工,不如跟你们混。”易戥说得很坦白,考上研究生也是给导师打白工,三年后拿个硕士文凭不还得到处找工作嘛。眼前就有个预就业的实习机会,他觉得有季知行这样的神人引导项目,未必需要很多年才能出成果。到时候他就是公司元老,哪怕没有股份,可待遇也绝对不会薄。

  易戥强调道:“我都考虑清楚了,绝不会半途而废的!”

  考虑清楚就行,季知行想了想,问了个物理方向的题:“在乘子空间中怎么利用三维NS方程与MHD方程?”

  易戥不假思索地回答:“利用正则性准则分解与能量不等式的方法可以获得结果。关于NS方程,如果水平速度场的水平梯度……”

  季知行又问了几个问题,易戥都回答得游刃有余,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季知行觉得这是目前为止最让他满意的报名者了。

  来报名的人实在太多了,哪怕后来季知行已经加快速度,以3分钟一个人的速度面试,可临近午饭时间,外面还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总不能叫大家都饿着肚子排队吧,林朗提议大家先回去下午再来,可是几乎没有人肯离开。

  最后季知行提出按排队顺序发个号码牌,大家下午就按号码牌的顺序再来,这回大家就同意了。于是季知行、林朗、许东阳赶紧撕了好些小纸条,写上数字,按顺序发了下去。

  下午从两点开始又面试了四五个小时,一直到太阳西沉,才算完成了所有的面试工作。

  三人又疲惫又兴奋地回到宿舍,又商量了很久。

  季知行说道:“你们觉得多招两三个怎么样?”今天大家的平均水平超出他的估计,尤其是物院大三的易戥、化院大四的薛桦、计院大一的纪素安,都让他觉得十分惊喜。

  “而且,我估计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临时退出。”

  他在很多报名者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这个项目的热情,但是热情是一种很容易消逝的情绪,他不知道大家在实际参与这个项目后能将这份略显冲动的热情维持多久。

  所以,适当扩招几个,才不至于在有人退社时手忙脚乱。

  林朗和许东阳都表示同意,三人花了一个小时,才决定好打算招纳的12个同学。物院的4个,化院的4个,计算机学院2个,工程学院的2个。

  林朗打开论坛纳新贴,把名单编辑进去。

  一直关注帖子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主贴被重新编辑了。

  “唉,落选……”

  “完球,不得不去考公了。”

  “呜呜呜,马上就要去找实习了,校内的面试都过不了,校外的面试怎么办?救命!”

  “我真的看好这个项目啊,居然没选上,完了,以后没机会啃这块馅饼了。”

  “我中啦啦啦!简直不敢相信,太幸运了!”

  “至于吗?不就是个社团嘛,搞得跟中彩票似的。”

  “不至于你倒是别去报名啊,大家都节约点时间多好。”

  “我觉得跟着季知行他们的项目,发财的几率还是比中彩票高的。”

  周四晚上,零重力座椅科研社的第一次活动开始了,12位新社员早早地就到了和声楼106。

  见到季知行,急性子的纪素安就问道:“我们做实验在哪里做呢?”活动室就两张长桌几把椅子,什么仪器都没有,也没看见材料的影子,实在不像做实验搞科研的地方。

  季知行请大家围着桌子坐好,解释道:“现在还不到做实验的时候,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需要大家通读我们项目的论文,了解零重力座椅的基本原理,以便整体把握科研走向。”

  季知行也是第一次领导科研活动,一点经验也没有。不过他幸运地在寒假加入了阎教授的实验室,如今自然是依样画葫芦,照着阎教授当初的做法给12位社员一人发了一份论文。

  “这周的任务就是读论文。”季知行说道。

  “那什么时候开始做实验呢?”纪素安追问道。

  季知行放眼观察社员的神色,说道:“那要看大家多久能掌握项目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了。”

  果然,有些社员就肉眼可见地有些失望。

  季知行见状不仅不画饼,甚至还要再加一把火:“即使是第一阶段的实验,因为资金有限,我们还不能大范围地去试材料。只能通过E-exper虚拟实验软件和Compound合成软件先试出粗略的方向,然后才有可能按照这些方向购置仪器和材料,正式开始做实验。”

  这话确实是事实,但季知行在第一次活动就开诚布公地提到这个,就是为了尽早淘汰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社员,免得浪费双方的时间。

  果然,有几个人听到这话脸上就现出犹豫的神色了,这跟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不过,没人主动提出退社,季知行自然也不会也开口赶人。没有谁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科研人才,即使一开始有些动摇,但是如果能一步步坚持走下去,那就是他们的伙伴。

  发完论文,交代好阅读任务后,第一次活动就结束了。

  在第二次活动中,入社的12位社员仍是连实验的边都没摸着,光顾着听季知行解析论文了。

  因为零重力座椅项目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电子自动化等多个领域,而12个社员来自各个学院,“偏科”问题难以避免,所以季知行花了很多时间以尽量浅显易懂的方式解析论文里的知识点。

  把物理方向的知识点讲完后,季知行留了20分钟时间让大家思考与提问。

  “我有一个问题。”纪素安举手示意,“我想社团吸纳了那么多个学院的人,应该是要让我们各展所长吧?那比如我是学计算机的,为什么还要去搞懂物理知识呢?”

  “因为团队之间需要配合。”季知行回答道,“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化院的去搞电子自动化,物院的去搞人体工程,只是如果不能对涉及到的几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的话,日后做实验搞研究如何理解队友的需求从而作出确切的配合呢?

  纪素安就没再说什么,可心里却开始打退堂鼓了。在大学,学生们加入各种社团多少带点娱乐的目的,消减课业压力,丰富课外生活。可没想到如今挤进了这个社团竟然还要上课,而且这理论课恐怕还得上好几次。

  于是纪素安开口了,说出了一句让他后悔终生的话:“学长,我想退社。”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