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简直让人心生绝望。
可目前的我又能做什么?
我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青山镇好好养伤,尽快的恢复修为,然后像玄清一样为自己寻找一处神秘的地点,方便自己元神轮回转世,以此逃脱白虚的追捕。
除此之外,崇生将大鹏羽归还给了我,之前在涂山氏情况紧急,他还来不及将大鹏羽送给顾幽篁就带着我残破的元神和身躯逃到了青山镇,这样一来,大鹏的人情反而成了我最大的依仗。
我现在的修为大概不到两万年,气息被我刻意收敛,白虚何时能找到这我不清楚,但这几年应该还是可以隐藏过去的。
真要提前被白虚感应到,我也只能借助大鹏羽的人情稍作抵抗,为自己元神轮回争取时间。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无路可走的前提下,奶奶和我妈还等着我结婚生子,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走上绝路。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真的打算轮回转世,我也得为奶奶和我妈养老送终,直到她们离开人世,否则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心安。
随后的日子我和崇生就像普通凡人一样在青山镇生活着,为了不引起旁人怀疑,我提议将前面的店铺开启,做点小生意什么的,一来掩人耳目,二来也可以活的充实点。
崇生对此表示赞同,也顺便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因为不想去县里进货,又不想天天被客人烦,两人一合计,开家古董店。
古董这一行有句俗语,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以青山镇的落后状况我在镇上还真没看到有收购古董的店铺。
这玩意不需要天天和人打交道,更不需要进货,有的收就收,没的收就守。
我和崇生本就不是为了赚钱,只是租了房子一点动静都没,镇上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在打听,这委实有点太过招摇。
和崇生商议好后,两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打扫卫生,购买货架柜台等物品,一人去镇上联系工人制作门头,店名就叫:古轩堂。
花费了五天时间,破旧脏乱的店铺被我和崇生收拾的焕然一新,开业那天我像模像样的点了串一千响的鞭炮,挂了两盏大红灯笼,喜气洋洋。
左邻右舍前来客套询问,我都一一解答,发糖递烟,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
当然,对我们收购古董的行为大多人表示不理解,说青山镇太穷,真有古董早些年也拿去县里卖了,哪会留到今天。
还有人说十几年前就有古董贩子来青山镇溜达了一阵,那些好玩意都被古董贩子收走了。
甚至有人当面嘲讽,说这店半年不到准得关门。
我笑而不语,也不作争辩,古董店只是幌子,隐藏身份才是我的真实目的。
我拥有的资金连我自己都不敢想象,顾家的钱都在我这,商云晞和叶撷之那边还会给我分红,用白泽的话说,我是京都第一有钱人。
新店开业在小小的青山镇引起一片议论,看热闹的人不少,听到风声想要浑水摸鱼的人也不少。
这不,上午开业,到了中午就有生意生门了,只是这生意真叫我哭笑不得。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拎着个黑袋子神秘兮兮的走进我店里,操着一口当地口音含糊不清的问道:“听说你们这收古董?”
我和崇生相视一望,后者脸上堆满笑容热情的迎了上去:“对对对,我们这收古董,今天刚开业,大妈您是有什么东西要卖吗?”
老太婆抖了抖袋子:“我这有个好东西,祖上传下来的,我儿子一直不让卖,这不,老头子生病去了县里医院,家里没钱了啊,拿它换命呐。”
“行啊大妈,只要东西真,价格上绝对公道。”崇生走到柜台后,装模作样的戴上白手套:“来,摆上来我看看。”
老太婆费力的将黑袋子放到柜台上,不忘叮嘱道:“可小心点,听我儿子说,这宝贝是什么宋代的,几年前来青山镇收购古董的贩子出的价格太低,不然早就卖了。”
第三百六十八章 百鸟朝凤图
老太婆一脸认真的样子让我和崇生都对这第一份生意充满好奇,当然了,我和崇生并没有学过鉴别古董这一行,但以我们的修为是真是假一眼就能看透。
古董之所以能被称为古董,要的就是年代感,表面上的真假或许难以辨别,可其内的古老气息做不得假,利用这一点,哪怕是现代专业造假大师做出的东西也瞒不过我们的感知。
崇生小心翼翼的将黑色袋子打开,先是迫不及待的朝内看了几眼,有点懵逼,又似乎有些不确定,抬头看了眼老太婆,继而直接将东西拿了出来,满脸质疑道:“就这玩意?”
我顺着崇生的目光看去,只见一只女人用的“痰盂”摆放在柜台上,说新不新,说旧不旧,搪瓷的,印着古代仕女图,底端布满了锈迹。
痰盂这东西在古代的作用很多,相当于现代的垃圾桶,尿桶。最早出现是在明代,也被叫做“美人盂”。
据说明朝的宦官阉党无休无止地搜刮民财,由于这些人都是太监,没有子孙后代,所以挥霍受用起来变本加厉,格外丧心病狂,为了满足他们畸形病态的精神需求,发明出了许多穷奢极欲的享乐方式,"美人盂"便是其中之一。
何为"美人盂"
顾名思义,这是一件用活人做的"痰盂"。花大价钱购买丫鬟,选那年轻貌美的,让丫鬟终日跪在房中伺候,什么时候听主人一咳嗽,美人丫鬟立刻张开樱桃小口,接住从主人嘴里吐出去的浓痰,强忍着恶心咽进肚里,这就叫"美人盂"。
当时的豪族富户对此举争相效仿,谁家权势熏天财大气粗,谁家就要摆个活生生的美人做"盂",那"美人盂"越是光鲜漂亮,越能显得主人身份显赫,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阉党失势,才逐渐废除。
而后便出现了木制痰盂,搪瓷痰盂,尤其在明代中期的时候,搪瓷的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普通人家谁也用不起搪瓷的痰盂不是?就更别提老太婆说的这痰盂是宋代的。
最主要的是我特意以修为感应过了,这痰盂所带的气息完全感受不到所经历的年代感,活脱脱的现代产品。
“怎么样,你们能出多少钱?”老太婆有些心急的说道:“我这痰盂是宋代皇宫流落出来的,听我家老头子说,他家祖上曾是宋代某位贵妃娘娘的贴身丫鬟,干活干的好,得贵妃娘娘赏赐了这个痰盂,祖祖辈辈保存到现在,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