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1 / 1)

别拿规矩不当回事 刘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最高境界是让对方觉得你送他东西是在情理之中,是他理所应当拥有的,这样,对方才能欣然接受,而且不容易忘记,心理也会时常记得你!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必须送他,这样的送礼就失去了送礼的原意了。正如那个民间故事,一位县太爷过生日,因为属鼠,下属们凑钱买了一只金鼠去祝寿。县太爷一见,眉开眼笑,开言道:“下月是我太太的生日,太太是属牛的。”这种送礼只会助长县太爷的贪欲,上梁不正下梁歪,县太爷的下属送礼,礼从何来?可想而知。如今的某些地方,老百姓已经被当地官员的变相收礼弄得苦不堪言。

人情、真情,在这温情脉脉的面纱下面,隐藏的却是贪赃枉法、阴谋诡计等种种恶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王法本乎人情。如果知道了何谓人情,对于本乎人情的王法,只怕也要大大地打一个折扣了。在今天,当看到种种“人情”在冠冕堂皇地搬演时,不妨也可以想想,在这人情后面隐藏着的是什么交易,切不可轻信什么“礼尚往来”之类的鬼话。送礼仅仅是还人情吗?谁知道呢?

讲究人情本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没什么不好,谁也不愿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但现代社会中的人情也应有所进步,人情不是债,世上真情毕竟多。通常情况下,人情与真情,是有区别的。因为人情体现的,往往只是泛泛的社会关系。而真情,则体现的是人们相互间的那种敬与爱。对于礼品中所包含的,究竟是“人情”还是“真情”,其收授双方,都是心照不宣的。可惜,受礼的人往往不能发觉那存在于表面人情之背后,还有着更多的、因为缺少真情而让自己不堪的情节呢。

正确地看待人情,不把人情与送礼划等号,让真情自然地流『露』,人们就会感到人情的真切可爱。

8.趁人之“危”,伸出援手

自觉主动地伸出援手,救他人于危难,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也是人类进步的优良道德传统。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救他人于危难之中,这是我们崇敬的道德标准。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们学习的道德要求。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体现了人类的爱心、同情心、认同感和对善良、正义的追求,只要人间还有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力侵害的可能,只要世上还有为非作歹的恶人,见义勇为就仍然是需要的。

随着时间的改变,见义勇为的具体方式、方法或许会发生变化,但是见义勇为所包含的利他主义精神却永远是人类所需要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应当知道,人们的善良和勇敢并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培育起来的。

孔子教导人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这些人正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变得自私自利,不仁不义。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岂不知我们生活在社会上都是互相依靠而生存的,彼此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个人离开社会人群是不可能单独生存的。因此应该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要知道他人有难的时候我们不伸出援手,当我们有难时,别人业会袖手旁观,将心比心,天理如此。

要想成功,就要主动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他人有难,莫忘主动伸手

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沼泽地里,他扯开嗓子,用力呼救命。很快一群人就来到了出事地点。“把你的手伸给我,”有个人向陷入泥沼中的人喊,“我把你拉出来。”可那人陷在泥中只是拼命地喊叫,却对他的话无动于衷。

上面的人一直喊着:“把你的手伸给我!”但下面的人只知道喊救命。这时旁边的一个人说:“你难道没看见他永远不会伸出手来给你吗?你应该把你的手伸给他,那样你才能救他。”这个人赶快把自己的手伸向那个陷在沼泽中的人,陷在沼泽中的人立刻抓住了他的手,这个人就把他救了上来。同事之间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把事情办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当你的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你应该主动出击,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使他摆脱暂时的困境,而不要冷眼旁观。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你把助人当作一种习惯,乐于助人,善于帮人,一旦你有需求的时候,别人也会主动来帮助你。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有可能要有求于人、助人之时,当你打算帮助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一条规则:救人一定要救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人有求于你了,这说明他正等待着有人来相助,如果你已经应允了,那就必须及时相助。如果他人没有应急之事,也不会向你求助,因为一般人都不愿求人。可是事情到了紧要关头,不求人就毫无办法,甚至会失去生存能力,那怎么办呢?一旦你答应帮助他人,他心存感激之余当然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你的身上,如果你最后帮得不及时或者没有去帮,只能适得其反,你反而会遭到怨恨。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最显著的特征,别人有难处才会寻求帮助,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常识。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些需求,紧迫的、不重要的……但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了别人的帮助,内心则会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视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昧。

先前周瑜在三国未争霸时并不得意。当时他被任命当一个小县的县令,那个地方正发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抬头看看周瑜,见他丰神俊朗,无疑为才子,想必日后定成大器。他不在乎周瑜是当地一个小县令,哈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