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废立
开元十八年到开元十九年这一段时间, 原本看似稳如泰山的天子宠臣王毛仲风光不再,已经非常戏剧性了,但是这件事万万比不上开元二十年发生的大戏。
情节和王毛仲事件一样离奇, 结果却更加让人目瞪口呆。
这一年,皇子们改了两次名,一次是大规模改名, 一次是小规模改名,事实上,第二次只有一位皇子被改了名, 那就是武惠妃所出的夏王。
二十年开年之后,天子的子嗣将满三十之数——这里单指的是皇子的数量,当然, 其中包括部分早夭的,若是加上公主,那早已超过了——不知他老人家怎么想的, 又大张旗鼓地宣布要给子嗣改名, 选了一个吉日,便开始筹备这事儿。
到了最近的吉日,太子改名为瑛,其后的皇子依次按照新的字旁的字取了名, 名字特别引人注目的皇子, 除了长子庆王李琮外,还有九子夏王李璧、十五子安王李琏、十八子寿王李瑁、二十五子陈王李珪。
《周礼》有言,六器礼天地四方, 而这六样被称为六器的玉礼器,分别是礼天的璧、礼地的琮、礼东方的圭、礼南方的璋、礼西方的琥、礼北方的璜。
最受宠的夏王改名李璧,对于他这样的特殊待遇,皇子们经历了这么多次以后,都已经习惯了,顶多就是在心中默默愤恨一下不患寡而患不均,对天子阿耶的偏心表示不满。
庆王李琮身为长子,却没有被封为太子,天子对他心中还是有愧的,因此于诸子之中,一直对他另眼相看,得名李琮,也是他受宠的佐证。
琏乃是宗庙中盛黍稷的器皿,瑁则是古礼中天子用以合诸侯的圭的玉,二者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比之下,太子改名为瑛,取玉光之意,不仅和其下的数位兄弟名字意思相重,论贵重程度,更是不能与受宠的几个兄弟相比。
太子李瑛:孤知道孤被阿耶厌弃和排挤了,但是孤能怎么办?孤也很绝望啊!
但是很快,李瑛就不用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
开元二十年,侍中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光庭病重,已经渐渐不能理事,因此天子开始谋求他的继任者。
吏部侍郎、通过宫中宦官的门路和武惠妃搭上关系、和上司裴光庭也私交甚好的李林甫就这么进入了武惠妃的视线。
因为裴光庭的妻子是武三思之女,所以他也算是武系一脉的人,对于朝中这些天然能作为儿子助力的大臣,武惠妃向来是很关注的。
裴光庭撑不住了,而作为李唐宗室兼吏部侍郎,李林甫其实有这个资格去竞争裴光庭的职位,不用李林甫说,武惠妃就已经准备开始动手了。
夏王李璧:我那女中豪杰的阿娘啊,我求求你先安分一段时间吧。
不过转念一想,武惠妃想帮李璧扩充朝中的人脉,那么在废太子的事情上,她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事实上,废太子的事情都是李璧在自己行动,除了身边那几位随身祖宗,没有人发现他的动作。
要是等到武惠妃下手干涉废太子一事,先不说她的行动目标太大,会不会最后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只说这么一来,武惠妃肯定会被朝臣们盖章是个毒妇——虽然现在她在朝臣那里的印象分本来就不怎样——不管怎么样,她所出的子嗣,在她活着的、没能晋位为皇后的时候,是没有可能了。
为了在废掉太子之后推动阿娘晋位皇后,顺带以嫡子的身份登上皇位,李璧也真的是拼了。
当了将近二十年的太子,李瑛的目标是很显眼的,更别说上头的天子对他本来就有防备,要是真的想废了他,分分钟就能脑补出一堆的理由。
王毛仲倒霉了,他的几个儿子因为掌管宫禁,又因为官职的原因和太子有所接触,被天子认定相互之间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再加上唐昌公主的驸马薛锈也和太子、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过从甚密,就算他们没能参与朝政,只是偶尔发发牢骚,依然被李隆基记挂上了。
武惠妃和高力士之间是有旧的。
这种有旧,并不说是宠妃和权宦之间的关系,而是他们的出身来历。
武惠妃是武家人,而高力士在被赐给李隆基之前,是武三思府上出来的。
武惠妃找高力士办事,想让他帮忙把李林甫捧上裴光庭坐的位置,高力士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但是有求于他的人换成和他的关系一直很好,行事也更加隐晦的夏王李璧,高力士咬咬牙,准备拼一把。
高力士不愿意帮武惠妃干涉朝中官员人事调度,是因为这种事情主要还是李隆基自己决断,他擅自干预只会失去李隆基的圣心,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还是透露了一些有用的消息给武惠妃与李林甫的,比如天子接受的推荐人选与可能性最大的人有谁。
也就是说,只要没有太大的危险让他失去圣宠,高力士是愿意拼一把的。
朝中官员调度,那得看天子的意思,高力士还得再揣摩一把,但是皇太子的废立,高力士在李隆基身边这么多年,早就摸清了他的心思,夏王如此受宠,他拼一把也不妨事。
更何况,前些日子他看得真真儿的,天子大概是和夏王父子情深没看出来,高力士可看出来了,夏王在给王毛仲和光王他们挖坑,王毛仲倒霉了,后头光王和太子他们也讨不了好。
天子本身就属意夏王,夏王自己也有雄心壮志,更何况,夏王前头还卖了他一个人情,若是只需要开口提几句,高力士很乐意做这个顺水人情。
高力士和王毛仲不和,想坑王毛仲很久了,要不然也不会处心积虑地积压别人弹劾王毛仲的罪状,等到天子厌弃了王毛仲之后一齐拿出来的。
他的性格稳妥,能下定帮助夏王李璧夺嫡的心思,就证明太子李瑛的处境真的不好了。
不过别看太子的处境不好,似乎他下台之后,天子就要立爱,立夏王李璧为储,但是实际上,现在的诸位皇子都是庶子,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其实是长子庆王李琮。
不过庆王他有一个缺点,虽然是长子,但是早年在苑中狩猎的时候面部受伤,破了相,除非他所有的兄弟都没了,否则这位有所不足的皇长子,是不可能被立为皇太子的。
纵然现在事别经年,李琮面上的伤已经不算显眼了,但是他依然存有瑕疵。
在庆王李琮之后,最有可能的是母家势力不显的三子忠王李玙,也就是后来成功登上皇位成为唐肃宗的李隆基第二任太子李亨。
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都是立爱的典型——虽然太宗他最宠爱的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子嫡女——所以认为夏王李璧哪里都好的他们理所当然进入了思维的误区,还是被儿子推翻成为太上皇、阴沟里翻过船的高祖李源以及思维方式和李隆基很相似的则天皇后指出了问题所在。
李隆基对李璧的宠爱是真心的,但是他对武家依然是防备的,李璧是他的爱子、本身也没干涉多少政治,这不假,但是他的背后依然留存着武氏一脉的政治资源。
按照武则天来说,李隆基对李璧宠爱非常,但是他依然有可能为了平衡天子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放弃立李璧为储君。
李璧:这特么就很尴尬了,阿耶不会那么套路吧?
李隆基看如今的太子李瑛不爽,是因为朝中有诸多人支持太子这个正统,而且因为太子被册立的时间很早,那些支持太子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如今的朝中重臣,对于天子来说,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他的权威,他需要换一个没有那么多人支持的太子,最起码,也要将现在这个严重威胁到他的太子更换掉。
这才是真相,而且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李隆基的宠妃,为他生育了四子三女、还是和他有血缘关系的武惠妃,荣宠比不过没有子女,家族完全需要李隆基提携的杨贵妃。
正是因为杨贵妃及她出身的杨家太弱小,只能依靠天子的宠爱来晋身,这才给了李隆基宠爱他们的底气,否则的话,怕也只能是武惠妃第二罢了。
为了彰显自己的颓势,在拉太子下马的时候,坚定阿耶立自己为储的决心,而不是给他人做嫁衣裳,李璧修改了一下自己的计划,就开始行动了。
如今病重的侍中裴光庭是武三思的女婿,李璧遇见他的妻子武氏还得称一声姨母,武惠妃想让高力士在裴光庭的继任者方面为李林甫美言几句,出面和高力士接洽的却是裴光庭的妻子武氏,她和出身武三思府上的高力士才是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
可以说,裴光庭是典型的武氏派系的代表,可惜他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裴光庭一死,武氏派系的力量就削弱了,而李璧要做的,就是让这个派系的力量更加削弱一点。
不管实际如何,明面上看起来总要这样。
而且宫中的武氏也不仅仅是武惠妃这一系一家独大,二十九郎李璿就是前些年才入宫的武贤仪所生,而武贤仪是武周时期高平王武重规的女儿,和武惠妃算是堂姐妹。
虽然按照常理,武惠妃的子女和武贤仪的子女岁数相差极大,武氏派系的人押宝的话,大多应该压在武惠妃身上,但是只要塑造一些支持武贤仪、想要走冷门的“蠢货”的形象的话,武氏派系的人也不是那么齐心的状况就表现出来了。
李璧也不求李隆基能全信,心中有一点苗子留下来就好。
削弱武氏派系的事情在缓慢进行,拉太子下马的事情也在有条不紊地准备。
和让李隆基对武惠妃身后的力量放心相比,其实拉皇太子下马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毕竟天子对这个儿子是如此的忌惮。
如果真的让武惠妃来动手的话,最后天子应该只会留下一个被女色和奸臣所惑的骂名,真正说他心狠手辣、对亲子下手的人绝对没有骂武惠妃的人多。
但是为了母家以及自己日后登基的名声着想,李璧就只能让阿耶担负这个骂名了。
皇子们开元二十年大规模改名的时间才过去了大概两个月,五月份,信安王李祎大破奚、契丹,俘虏众多,归至东都——开元十九年的十一月,天子就宣布驾幸东都了——天子御应天门受其献俘之礼。
因为名义上,抗奚、契丹的大军主帅是忠王李玙,所以在封赏信安郡王李祎的同时,皇三子忠王李玙也得到了加授司徒的封赏。
而在信安郡王献俘之前,天子的胞妹金仙长公主没了。
虽然长公主已经出家做了女冠,但是她到底是长公主,还同天子是一母同胞,自然是大加哀悼。
姑母去世,诸王并太子都要表示哀痛,天子偏要揪着太子的表现不放,说他对姑母去世没有哀痛之情——其实这也是正常,谁会对没有太多接触的姑母有多深的感情呢,何况天家本就属于亲情淡薄的那一类,更重要的是,由于同样出家做女冠的上仙公主的关系,有许多人都认为两位长公主可能也是偏帮武氏一系的——这已经是不祥的预兆了。
六月,天子在东都待得好好儿的,又命人在西京长安进行整修,从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园,以方便天子在宫城和内城之间行走游览。
夹城不管怎么修,怎么看也和东宫扯不上关系,可是偏偏有人在宫中的东宫那里发现了巫蛊娃娃。
这就很尴尬了。
从开元十三年起,太子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和诸兄弟一起住在十王宅那边,哪里来的时间在宫中埋下巫蛊娃娃,诅咒天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东宫发现了巫蛊,第一嫌疑人就是太子。
后又有人在太子别府中发现大量的兵器,与太子交好的鄂王、光王以及驸马都尉薛锈府上都有少量兵器存储,天子大怒之下,当即便下令将太子、鄂王并光王囚于鹰狗巷,外人轻易不得与之相通。
这还是亲儿子,驸马都尉薛锈的处置方法就简单粗暴了,直接定义成谋反未遂,虽然没有直接赐死,但是也判了流放,并且令唐昌公主与之和离。
这事情出了之后,朝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这是构陷,明相张九龄更是不愿意奉诏,不愿拟定废太子的诏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臣纷纷请求彻查,而应当最希望太子被废、能揣摩上意的武氏派系的官员数量却少得可怜。
更有甚者,明言后宫之中有女子祸国,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李隆基:嘿,我这暴脾气!
事实证明,李璧让人示弱向天子卖惨的策略挺成功的,最起码废太子这一次,李隆基发现朝中武氏派系的人一点都没他想象的多,恰恰相反,太子的力量果然是根深蒂固,就连宰相都不愿意让他轻易废太子,甚至因此拒不奉诏。
李隆基:这就别怪我下狠手了。
就在朝堂上风起云涌,李璧想着什么时候再添上一把火,或者什么时候再卖个惨之类的,就听见李渊他们和他说了一个不知道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的事情。
李隆基头上的气运削弱了。
上一次的气运削弱还是开元十三年封禅的时候,而那次封禅确实挺劳民伤财的,所以表现在了国运和皇帝本人的气运上。
而现在李隆基正要废太子,结果他的气运就削弱了,难道李瑛是真正有天神护佑的真龙天子?
李璧身边的这几条真·真龙天子表示:完全不是你想的这样。
虽然大唐的国运确实在削弱,但是原因根本就不在李瑛身上,他这个太子纯粹就是倒霉催的炮灰,更何况,他们都是知道剧透的人,下一位天子明明就是如今的忠王李玙,李瑛这倒霉催的,怎么可能运道这么好?
最后追根溯源,才发现了气运削弱的真相——开元十八年,和亲吐蕃的金城公主请天子赐《毛诗》、《礼记》、《左传》、《昭明文选》等书籍,朝中对是否同意传播大唐这些重要文化内容争论不休,有大臣这些经典都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最重要的是,《左传》之中记载了“以臣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谋”,不能轻易流传,但是最后,裴光庭力排众议,天子最后拍板,还是将书籍赐给了吐蕃。
吐蕃与大唐之间自太宗时文成公主和亲以来,就有舅甥之盟,但是依然频有冲突,后来又嫁公主和亲,以稳定两边的关系。
虽然看起来,裴光庭在驳斥主张不可将那些经典以示人的大臣的时候,说出了一番类似于汉族文化传播的话,说让吐蕃学习了中原正统的文学之后,才会有归属感,被他们的文化所驯化,但是那是由己方主导的,轻易地将这些经典传出去,倒真的是养虎为患了。
如果说李璧身边的这些阿飘先帝们,尤其是太宗李世民,当年赏赐吐蕃也很大手笔,什么铁器、耕种之术都给文成公主陪嫁带了过去,但是等到他下了地府之后,看到了未来,对当年所做的决定就后悔了。
举个例子,后世明末的时候,据说后金的汗王们还拿三国演义当战争手段学习书目,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然而他们学了汉族的文化之后,不仅没有归化,反而利用学到的知识采用各种手段想要入关。
根据李璧从小学会的教导,对于传播文化、教化异族这种事情,其实也很好办,就拿吐蕃举例,他们想要学习汉族的经典是吧?没问题啊,只要他们销毁他们的文字与经典,下一代只学习大唐的文化典籍,自小以诸夏子民自居,那他们想学什么都没关系。
而这种情况,在吐蕃以及诸多异族既想从大唐这里得到好处,又不想归顺大唐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想要解决这种情况就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灭了他们,然后让他们的后代自小接受华夏的教育,认定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当然了,在目前李璧离皇位还有一步之遥的情况下,这还只能是他美好的想象。
但是托大唐的气运又削弱了的福,李渊他们终于又有上身的机会了。
李璧身边的这些阿飘皇帝中,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这三位对皇位的态度是比较放得开的,鉴于睿宗他是主动退位成太上皇的,还是李隆基的亲爹,种种因素加成之下,上身名额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李旦:当年我自己退位给儿子当太上皇,现在又帮我儿子立太子,可把我给牛逼坏了。
李隆基:突然并不是很想有你老人家这爹了。你当年都直接退位、让位给我了,你当年明明很疼我的,现在居然要帮我立太子!
#我爹死了这么些年,似乎变成了一个假爹#
当然了,想要上身,还要挑一个好时机。
开元二十年八月朔,日食,天子以太子失德为由,彻底将其废为庶人,同样被废为庶人的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不过大概是知道太子他是冤枉的,被废的唯一一个原因就是皇帝不想让他继续当太子,所以太子李瑛的子嗣们依然有着皇孙的身份和郡王爵,只是被交由皇长子庆王李琮抚养。
就在一群人纷纷猜测是不是庆王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天子提出要立武惠妃为后。
大臣们:抗议!
如果天子真的坚持要做什么事的话,大臣们是阻止不了的,于是乎,废太子后半月,天子立惠妃武氏为后。
阿娘如愿以偿被立为皇后,虽然是有先帝上身这样的缘由在,但是李璧看得很开,权当阿耶对阿娘一直是真爱,上身只不过加大了他对此的坚持罢了。
既然连皇后都立了,那么太子就更不用说了。
开元二十年十月,令立皇九子夏王李璧为太子,并为其改名为李一,大赦天下。
作者有话要说: 武惠妃为皇后,嗯,虽然历史上她确实也当了皇后,但是死后追封和活着的时候当还是有区别的吧,这里为了阿一当上太子,也是给她开了挂了。
下一章本来应该写阿一怎么当上皇帝的,但是突然一想,可以直接在番外里提一句就好了,所以下一章就是番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