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还政(1 / 1)

天行有常 长恨歌行 282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16章 还政

  司马师回到洛阳后自然住在家中。

  张春华久不见长子, 自然十分思念, 镇日嘘寒问暖, 他的两个弟弟司马昭和司马干也都与司马师每日见面, 不过因为现在的局势, 他们可不仅仅是闲话家常而已。

  就连张春华,都是有胆有识、见识不凡的女中豪杰, 在关系到司马家他们这一支的地位和权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调动、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正始三年四月初,惠风和畅,司马师正待在家中院落中教导长子司马琛。

  次子司马珩和三子司马瑞都留在他的身边, 羊徽瑜要看顾长女司马琼和次女司马珞,还有刚出生的一对孪生女儿司马琳与司马琅, 人数一多, 对远在洛阳的长子司马琛就有些鞭长莫及了。

  但是对于司马师来说,作为长子的司马琛地位是不同的,正是这个孩子的出现,让他在后嗣方面看到了希望, 而司马琛又与司马珞是龙凤胎, 对于穿越以后的司马子元来说, 虽然显得有点迷信, 但是司马琛这个龙凤胎中的孩子代表的意味是不一样的。

  司马琛从小就与司马师亲近,此番司马师等人前往辽东,就他一个人被留在了洛阳,虽然可以用洛阳的条件好、让司马懿抚养司马琛是对这个孩子地位的保障等等借口来解释, 但是孩子自己内心的失落是改变不了的。

  司马师见着孩子时时拿着问题来请教,在每日的问安之外时刻想着能和自己亲近的机会,也想着是不是要将儿子带往辽东。

  但是这样,或许父亲司马懿在洛阳城中的日子会更不好过。

  另外三人可不会放过这种能够捕风捉影的好机会。

  司马师和司马琛正在院子里父慈子孝,就听到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传来,司马昭皱着眉头进来了。

  “阿兄,你知道外头现在都在怎么传你和晋王殿下的事儿吗?”司马昭的语气愤怒,但又带着一丝无力,显然现在的局势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司马师很淡定:“左右不过是晋王与天子的一些传闻罢了,清者自清,况且慈宫尚在,慈宫乃是晋王生母,又怎会坐视有人要对晋王不利?”

  司马昭依旧没有平静下来:“正是因为太后乃是晋王的生母,如今更是说不清楚了!他们都说阿兄你和晋王殿下在辽东欲行渊逆之事。”

  渊逆指的是公孙渊,不管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再怎么像土皇帝,他们名义上还是大魏的臣子,既然如此,公孙渊自称燕王的行为自然是悖逆之事,因此司马昭才称之为渊逆。

  “若仅仅如此,子上你又如何会是这般模样?外头还传了什么,你直说便是了。”司马师并不忌讳让待在一旁的长子知道这些消息,毕竟继承人是要从小培养起来的,而他的目标是九五之位,作为他心目中继承人的第一选择,司马琛也必须从小成长。

  “他们都说阿兄与太后欲重演前朝北乡旧事。”司马昭面色难看地说完最后几个字儿。

  所谓的北乡旧事,指的是东汉时期安顺二帝时期的一段夺位之事。

  汉安帝刘祜驾崩,只留下独子济阴王刘保。

  刘保是汉安帝的独子,是一宫人李氏所生,安帝的皇后阎氏无子,因此安帝永宁元年,七岁的刘保被立为皇太子。

  可是据说阎皇后害死了刘保的生母李氏,因此处心积虑要除掉他,到最后,安帝竟被皇后说动,废黜了独子刘保的太子之位,将他改立为济阴王。

  安帝驾崩之后,阎皇后选立了宗室中较为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帝,自己则是与亲族掌控了朝局。

  数月之后,年幼的刘懿因病去世,宦官合谋诛杀了阎太后的亲族兄长,重新拥立先帝的亲子刘保继位,是为汉顺帝。

  北乡指代的是刘懿,那北乡旧事说的是什么,已经很明显了。

  现在天子曹芳就相当于北乡侯,晋王曹绍就相当于汉顺帝,而且和汉顺帝当时被太后特加防备、还需要依靠宦官夺位不同,晋王曹绍不仅是先帝的亲儿子,还是太后的亲儿子啊!

  司马师冷笑了两声:“北乡旧事?呵,他们也实在太看得起我和晋王了!”

  需要注意的是北乡侯刘懿是被阎皇后正式迎立的宗室,顺帝刘保虽然是安帝刘祜的独子,但是他的储位已经被废了,所以阎皇后迎立宗室并不能完全从礼法上指责她是错的。

  事实上,宦官们发难诛杀阎太后的亲族是在北乡侯刘懿因病夭亡之后,按照法统来说,若是北乡侯刘懿能够多活几年,他的皇帝名号就能变成正统,怪只怪他活得时间太短了。

  如今的天子曹芳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三年了,权威已经逐渐确立,更何况,当年是先帝自己亲口所说的要立曹芳为太子的,正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昭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只怕有心人作怪。”

  司马师依然冷笑:“我与晋王远避辽东,本是为了避开洛阳城中的一滩浑水,想不到,这么快就有人等不及了。”

  司马昭问:“阿兄你要怎么做?”

  司马师并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反而反问道:“如今的职位,子上你可看重?”

  司马昭作为司马懿的嫡次子,在兄长之后也入仕为官,不过因为他是次子,起点当然没有兄长司马师高。

  等到司马懿再一次成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司马师也被曹叡托付了曹绍,作为司马家的新生代,司马昭在朝堂上的处境不能说好,如今的职位也只比他当初刚入仕的时候高出了一点儿。

  司马昭摇头。

  “先帝驾崩之时,以晋王相托。今上年幼,大权掌于曹肇等人之手。曹长思等人空负先主大恩,却屡屡针对晋王。依我来看,倒不如‘诛权臣,清君侧’,还圣上以大权,并立晋王为太弟,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司马师看着司马昭,语出惊人。

  司马昭听完司马师的想法,整个人都木了。

  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司马师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过惊人了。

  整个两汉时代,就没有过皇太弟这样的人存在,汉景帝刘启那时候倒是有一个可能存在的皇太弟梁王刘武,这位仗着母亲窦太后的偏爱,景帝也遇上了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燃眉之急,能够倚仗的诸侯王只剩下了同母胞弟刘武及少数的皇室死忠,刘武也因此差点就被立为了储君。

  但是最后他不是没被立成吗?

  而且汉景帝和刘武两人的关系说明,一位天子如何会心甘情愿地立兄弟为储君?

  若不是有求于人,那便是为人所迫。

  天子曹芳的年纪还小,所谓的清君侧、还大政,不过是司马师要将其余的三位辅政大臣除掉,将权力收归父亲司马懿手中的一种委婉说法罢了,而将晋王立为皇太弟,更是将他要让天子早点换人的心思明晃晃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件事上,司马师对司马昭和边上的司马琛的保密能力都很有信心。

  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是不确定事件,司马氏那边的人手和曹爽那边是有差距的,不过是逮住了他们去祭陵的时机罢了。

  不过政变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意外事件,擒贼先擒王,看的就是谁比较出其不意嘛!

  历史上的司马师担任的是被排挤的中护军,但是就是这样,他也施展出了足够的能力,拉拢了一定的人手,更不用提史书记载中的“帝阴养死士三千”了。

  当时的司马懿被排挤得常常称病不朝,手上也没多少人马,能倚仗的其实就是两个儿子,尤其是司马师手里的人。

  现在的情况要比历史上好了不少,更何况,现在斗得正激烈的几方也不会想到司马氏会骤然发难。

  不过,发难是要发的,但并不是现在。

  司马师自然要将自己的想法和亲爹司马懿商量,由于父子俩分别被托付了不同的幼主,司马家现在的形势很微妙,对于司马师这样大胆的计划,司马懿也没有立刻否决。

  不过是对朝中的辅政大臣出手罢了,同时要是成功立晋王曹绍为皇太弟,也不能算是司马家悖逆,反而是不负先帝嘱托。

  司马懿已经老了,希望看到的自然是自己的子孙能生活得更好,对于他来说,晋王曹绍似乎是比天子曹芳更好的选择。

  司马琛小小年纪有幸知晓了部分计划,但是除了些微激动以外却没有更加外露,让司马懿大赞“吾家有后”。

  父子几个商量完了这个惊天大计划之后,居然就闭口再也不提及,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清君侧的时间被司马师定在了来年他携晋王入京的时候。

  只要他上表解释晋王今年未朝真的是有疾,请来年再朝,在别人看来,他不过是对京城最近的流言做出了反馈,有很大的可能会被准许。

  而中间这一年的时间,看的就是司马昭能否被运转到宫中担任宿将了。

  为了保证安全,司马师也要陆陆续续地将他将“阴养”的“死士三千”——当然,实际上人数比这个只多不少——给派到洛阳来。

  作者有话要说:  突然发现卷尾卡文,不知道该怎么圆了……

  我大概长了一个浆糊脑子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