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6 章(1 / 1)

又逢君 寻找失落的爱情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求,庆安帝也没心软:“淑太妃在翠微宫里住了四十多年。现在闭目西去,也该在翠微宫里设灵堂操办后事。”

“三弟一片孝心,就留在宫里,为淑太妃跪灵吧!”

赵王无奈地抹把眼泪,低声应下。

很快,灵堂设好了。

田淑太妃被换上了准备好的寿衣,抬放进棺木里。赵王跪在棺木边,看着面色死青身体僵硬的田淑太妃,悲从心头起。

赵王世子红着眼,跪在赵王身边,哑然低语:“父王保重身体。”

赵王充耳不闻,继续热泪滚滚。

……

田淑太妃的死讯,很快传出了宫。

田淑太妃的灵堂设在翠微宫里,京城有品级的诰命夫人皆要进宫跪灵。宫中一片缟素。

就连病榻上的杨公公,也换了素衣。冯少君也是一身白衣。

杨公公叹道:“没想到,田淑太妃没熬过这一年,比咱家还早走一步。”

冯少君淡淡道:“田淑太妃能活到今时今日,倒是出人意料。”

杨公公目光一闪,低声道:“赵王一直想接田淑太妃去赵王府,皇上一直不允。现在田淑太妃死了,丧事在宫里操办。赵王心里定然憋闷不快。”

冯少君轻哼一声:“赵王这是咎由自取。”

当年沈祐离京一事,就是赵王暗中捣的鬼。以庆安帝的脾气,怎么可能轻易饶了他。这几年软刀子一刀一刀,赵王被折腾得够呛。冯少君虽然远在边城,也知道赵王的日子不好过。

杨公公瞥她一眼:“看赵王这样,你心里的气是不是该都消了?”

冯少君哪里肯承认:“义父说这话可不对。我心里的气早就消了。”

口是心非。

真消气了,提起庆安帝怎么还是这副不待见的口吻?

杨公公少不得再嘱咐几句:“总之,再见到皇上,你稍微热络些。和皇上相处得好,只有好吃没坏处。”

冯少君诚恳地点头:“我都听义父的。”

这世上最了解熟悉冯少君脾气的人,许氏是一个,沈祐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是杨公公了。

杨公公又看冯少君一眼,无奈笑道:“罢了,咱家不啰嗦你就是了。”

顿了顿,低声问道:“今日冯家女眷和沈家女眷都进宫跪灵,你要不要去一趟翠微宫,见一见她们?”

冯家女眷没什么可见的。

冯少君想见的是婶娘大冯氏。

这五年多来,大冯氏每个月都写信来。还时常打发人送吃用之物去边城。东西不在多少,这份时刻惦记牵挂的心意,最是难得。

她此次易容回京,直接进宫,没机会也来不及去看望大冯氏。现在大冯氏进宫来了,总得去见一见。

冯少君很快拿定主意,轻声道:“田淑太妃要停灵七日,今日去太惹眼了。过两日我去见婶娘。”

(本章完)

------------

第五百六十一章 一见

两日后。

翠微宫的灵堂里,一众诰命夫人跪着,不时用染了姜汁的帕子擦拭一下眼睛。不费什么力气,泪水就滚滚而落,且眼睛通红,看着伤心悲戚至极。

田淑太妃在宫里活了大半辈子,灵堂里跪灵的诰命夫人几乎都没见过田淑太妃。不用这样的法子,哪能哭得出来?

大冯氏也在其中。

沈茂官位不高,她这个千户夫人勉强有资格进宫跪灵而已。这两日,都跪在角落里。快被挤出灵堂了。

忍一忍,再熬个四天就行了。大冯氏在心里暗暗安慰自己,用帕子擦一下眼,热辣辣的泪水流了出来。

众诰命都在装模作样地哭灵,一时无人留意,一个穿着素服的内侍悄然进了灵堂。

这个内侍,看着二十多岁,容貌清秀,眼角微微扬着,看着就是一副趾高气昂不好招惹的模样。

大冯氏一抬头,见了这个内侍,不由得一怔,脱口而出道:“冯公公!”

没错,这个内侍,正是数年未曾露面的冯公公。

想当年,冯公公和沈祐颇有私交,也曾随沈祐去过数回沈府。沈祐性情孤僻阴沉,朋友少之又少。也因此,大冯氏对冯公公的印象十分深刻。隔了数年没见,一眼还是认了出来。

冯公公目中飞快地闪过一丝笑意,走到大冯氏身边,低声道:“咱家有些话和夫人说,请夫人随咱家移步。”

大冯氏略一点头,起身随冯公公出了灵堂。

这一幕,引来了一些好奇的目光,很快又各自收了回去。大冯氏丈夫官职低,却生了个好儿子养了个好侄儿。沈祐沈嘉兄弟都曾在宫中当差数年,圣眷浓厚。这个内侍,说不定是宫中贵人特意打发过来,引着大冯氏去休息哪!

冯公公确实将大冯氏引进了一间厢房里。

关上门后,冯公公拱手行了一礼:“咱家见过夫人。”

大冯氏颇有些受宠若惊,忙道:“这如何使得,冯公公快些请起。”

冯公公却道:“咱家和沈祐沈将军私交甚佳,昔日也曾随他叫过婶娘。咱家几年没见婶娘,行个晚辈礼是应该的。婶娘可别和咱家外道。”

大冯氏听得心里热乎乎的,忍不住笑了起来:“一别几年没见,冯公公还是这么会说话。”

冯公公最擅长打蛇随棍上,立刻笑道:“婶娘还像以前那样,叫我三儿就行了。”

大冯氏不是忸怩之人,很快换了称呼:“那我就厚颜喊一声三儿。这几年,你都在哪儿?一直在宫里当差吗?”

冯公公叹道:“这倒不是。当日沈祐他们去了边军,咱家也奉皇命出宫办差,直至几日前才回宫。”

大冯氏自然不能追问冯公公都去了哪儿办了什么差事,张口安慰道:“回宫了就好。说起来,三郎四郎都离京五六年了。我心里一直惦记他们。只是边关遥远,行路艰难,我想去也去不成。”

这年月,出一趟远门不是易事。从京城到边城,一来一回要一个多月。许氏是随着崔元瀚一同去的边城。大冯氏一个内宅妇人,没有丈夫儿子相伴,根本无法出远门。偏偏沈茂日日在军营,次子也在宫里当差。都没时间陪大冯氏出行。

冯公公轻声道:“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好在沈祐兄弟两个在边军如鱼得水,屡立战功,婶娘也该宽慰踏实了。”

大冯氏却又是一声长叹:“不瞒你说,每次边军打仗,我都替他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我不求他们立什么天大的战功,只盼着他们平平安安。”

打仗总有死伤。当年一同随沈祐去边军的天子亲卫,已经折损了五个。

每每想及这些,大冯氏就心惊胆战。

冯公公见状,笑着安慰道:“婶娘不必忧心。他们兄弟都是有福之人,自有上苍庇佑,一定能平安无事。”

这话大冯氏最爱听,顿时舒展眉头,乐呵呵地笑了起来:“承你吉言了。”

“婶娘身体可还好?”

“好的很,胃口比年轻人还好,现在比以前胖多了……”

冯公公也没说什么要紧事,就这么陪着大冯氏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