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9 章(1 / 1)

又逢君 寻找失落的爱情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了。”汉王眉头紧紧拧起,愤恨不已:“为了储君之位,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我原本也想过,等过一段时日,为秦王求情。一来讨好父皇,二来,也是向众臣展示本王的气魄风范。”

“万万没想到,我竟迟了一步!大好的机会,竟被燕王抢了去!”

失算了!

大大失算!

他之前全力推动立后一事无果,紧接着又忙着联系朝臣推举自己为太子,还没忙到秦王这一桩。谁曾想,燕王悄无声息地先行一步。

“亏他做得出来。”曹贵妃恼恨不已,急得团团转:“现在该怎么办?”

汉王心绪纷乱,一时也没了主张,颓然道:“什么也做不了,我们先等一等,静观其变。”

母子两个对坐愁城。

此时,落梅宫里的田淑妃和赵王母子两个,也在低声说话。

“我和四弟联手,都不是二哥对手。”赵王唏嘘不已:“大哥承了这么大的人情,必要在父皇面前说二哥的好话。要不了多久,父皇就要下旨立二哥为储君了。”

田淑妃有些不甘:“我们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不成?”

赵王瞥了田淑妃一眼:“不看着,还能做什么?”

“以前是大哥风光赫赫,后来是二哥风头无两,还有气势汹汹的四弟。总之,争储一事,从头至尾和我这个赵王都没多大关系。”

这话听着,既刺耳又扎心。

田淑妃眼圈一红,掩面哭了一回:“是母妃懦弱没用,不但帮不了你,还拖累了你。”

同样是皇子,凭什么赵王就要矮人一头?

还不是因为她这个生母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连带着赵王也不得隆安帝欢心。

赵王听了这等话,连眉头都没动一下,淡淡说道:“母妃别哭了。这些话,我从小听到大,说了没有用处,不说也罢。”

田淑妃被儿子的话刺得愈发难受,也没再哭,默默用帕子擦了眼泪。

赵王思忖片刻,低声叮嘱:“从今日起,母妃就待在寝宫里,没必要的事,就别处落梅宫了。”

免得触了曹贵妃母子的霉头,惹来麻烦。

田淑妃窝窝囊囊地应了。

……

当日晚上,曹太后在慈宁宫里设宴。

燕王妃领着儿媳袁敏进了宫,刚进慈宁宫,就遇到了秦王妃。

秦王妃一年没在人前露面,肉眼可见地苍老了许多。脂粉也遮掩不住眉眼间的憔悴晦暗。

秦王妃记着秦王的嘱咐,对着燕王妃挤出笑容:“许久不见二弟妹了,今日一见,二弟妹气色红润,更胜往日。”

燕王妃笑道:“我一直都是这样。倒是大嫂,看着比以前老多了。”

秦王妃:“……”

秦王妃差点被噎得一口气上不来。

袁敏适时地张口解围:“母妃还是先进去,给皇曾祖母请安吧!”

燕王倒是很听儿媳的话,点了点头,便领着袁敏向前走。

秦王妃咽下闷气,和燕王妃一同往里走。

换在以前,自是秦王妃在前。如今风水轮流转,秦王妃不得不让一步,由着燕王妃走在自己前面。

这只是一个开始。或许,要不了多久,自己就得对着燕王妃卑躬屈膝出言讨好了。

真是世道不公。

不知轻重性情鲁莽的燕王妃,偏生嫁了一个好丈夫!

赵王妃汉王妃也纷纷进了宫,见了燕王妃,也比往日亲热得多。

皇子们争储,皇子妃们也都存着较劲之心。谁也不服气谁。奈何眼下燕王风头之劲无人能及,燕王妃也成了皇子妃里的头一份。

就连曹太后,对燕王妃也格外亲善。宫宴上,特意让燕王和燕王妃坐了上首。

长幼有序。往日,这是秦王夫妇的位置。

曹太后的举动,仿佛预兆着什么。

曹贵妃暗暗咬碎了一口银牙。

田淑妃牢记着赵王的嘱咐,倒是没露什么不满。

赵王和她说了,一时的风光不算风光,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就忍着呗!都忍几十年了,也不在乎这一时半刻。

很快,隆安帝领着众皇子来了。

曹贵妃定定心神,笑吟吟地起身相迎。对着秦王嘘寒问暖,仿佛秦王才是她亲生的儿子。

隆安帝没立曹贵妃为后,不知是不是有一丝愧疚,近来对曹贵妃格外温和:“贵妃,你来坐朕身边。”

曹贵妃也不敢说什么“妾身不是皇后不配坐皇上身边”这等矫情话。隆安帝可不是软弱多情的天子,一旦板起脸孔狠下心肠,亲生儿子都舍得圈禁。

难得隆安帝露出温情的一面,曹贵妃欣然谢恩,坐到了隆安帝身侧。

燕王看在眼底,心里暗自凛然。

亏得隆安帝不是那种人老多情糊涂的天子。不然,之前一旦心软,立了曹贵妃为后,汉王一跃就成了嫡子。争储之路,也会愈发艰难激烈。

这一晚的宫宴过后,秦王正式“病愈”,隔日就上了早朝。

不过,兵部已经交由袁大将军掌管,隆安帝也没有让袁大将军还回去的意思。倒是让秦王领了礼部的差事。

礼部既清又贵,说出去好听,论实惠,远不及掌兵权的兵部。

秦王心中如何懊悔,且不必说。面上一派感恩戴德。

秦王掌礼部后,很快上了第一道奏折。奏折上盛赞燕王忠孝悌义精明强干,是众皇子的楷模。并奏请隆安帝,立燕王为储。

7017k

------------

第二百四十三章 立储(二)

秦王是隆安帝长子,原本是储位最有利的竞争者。如今秦王心甘情愿地退让,推举燕王为太子。

这道奏折一出,还有谁能和燕王争锋?

汉王当时就变了脸色,狠狠盯了秦王一眼。

秦王视若未见。

留得青山在,日后才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做了太子,能不能熬到天子驾崩平安登基,就不好说了。

眼下,先借着这一举动,挽回父皇对他的恶劣印象,重新争得一席之地再说。

秦王上了奏折之后,吏部郎中王章也上了奏折。然后,一直未曾出声的袁大将军,也拿出了奏折,请天子立燕王为储君。

众臣纷纷举荐,燕王却未露出得色,上前一步,拱手道:“儿臣自知才干平平,不及兄长和两位胞弟,不敢当此重任。”

这等自谦之词,谁也不会放在心上。

四个皇子里,当差最勤勉最精明能干的,就是燕王了。

隆安帝舒展眉头笑道:“连秦王都愿以你为首,你也不必妄自菲薄。”

“朕已经老了,立储一事,势在必行。来人,代朕拟旨,昭告天下。燕王是朕次子,少时聪慧,如今沉稳持重,对朕孝顺,友爱手足,是大齐皇子典范。朕今日立燕王为储君。希望燕王不负朕厚望!”

一旁的中书令,恭声领命,立刻挥笔拟旨,由负责保管御印的内侍盖上天子印,再由福亲王当朝宣读圣旨。

满朝文武,齐齐躬身,向大齐储君行礼。

以燕王的城府和镇定,此时手也微微颤了起来。

从十四岁起,他就暗中筹谋。二十多年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