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1 / 1)

成为焦点——财富篇 读书堂 2000 汉字|2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入的正是产业多元化的泥潭。

1995年春节张思民发现,深g;i的大街上和商场里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前些年每到春节全市人都走得干干净净,而今年,人们开始在深圳扎根,而深圳也似乎开始在越来越多闯深圳的人心里生根。

然而海王的根在哪里?海王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企业的条件在哪里?

随着眼界的开阔,张思民还认识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企业,都是在一个行业里做大做强、拥有核心竞争力之后,再进人相关行业;更多的企业甚至永远只是在一口井里舀水吃!

"像金牡顿这么好的东西,在国际上也是很领先的一个产业,为什么没有把它的市场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它的产值10亿元也不止,20亿元也不止,为什么没有做好叩1995年春节后的第一次集团办公会上,张思民自我检讨,痛陈形势,宣布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时期。

然而对于一个在无数领域都已经出发上路的企业,"二次创业"首先面临的是"退却"而不是"进攻"。张思民将其比喻为:"收缩战线,收拢五指,再集中精力打出\'大医『药』\'的拳头。"

话好说,事难做。收缩战线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把集团下属四五十个公司精简到十几个,但张思民骨子里心慈手软,潜意识充满人情,下不了精简的决心。"二次创业"因此一拖就是一年。

"海王的改革为什么难产张思民的助手张立军告诉笔者,"其难度不在别人,恰恰来自张思民内心深处的抵抗,他太善良,心太软。"

缓慢的退却开始影响进攻的速度,提出"二次创业"的张思民几乎是立即就陷入了"创业者陷院\直到1996年底,海王"大医『药』"的拳头也未能完整地打出去。

1997年初,一份集团财务状况的报表递到张思民手上,严峻的财务形势令张思民彻底下了决心。在集团生存的大善良和"情义无价"的小善良之间,张思民终于迈过了这道人生与成长的瓶颈。

1997年,海王资金短缺的状况更甚于1995年,它一方面源自"退却"的成本,另一方面源自医『药』制造领域的基础建设。1995年初,在张思民大医『药』产业的思路下,海王集团开始兴建"海王工业城",总投资1.5亿元,几乎同一时间,海王集团筹建技术中心。

这几项投资一方面几乎把海王的资金配置推到悬崖边缘,另一方面却也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生产、开发及体制上的基础。所谓"祸兮福之所依",这是张思民的一步险棋,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险棋经过转化,变成了一步大好棋。

1998年4月,海王技术中心被几大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1998年6月,海王工业城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成为国内第58家获得glnp认证的医『药』企业。这一步迈得至为关键,因为从1998年7月1日起,没有获得gidp认证的企业,今后将不再有申报新『药』项目的资格。

"研发和生产能力就是我们最大的生产力!"张思民以此为基础,向深圳市『政府』申请"上市指标",竟然"意外"地入了围。1998年12月18日,"海王生物"在深市挂牌上市,成为深圳股市第一只以"生物"冠名的热门概念股。

经此一役,海王集团基本进入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

确立"大医『药』"的产业发展方向后,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1999年张思民接触到一个"木桶理论":企业的竞争力好比一只木桶,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有多矮!

海王的长木板在哪里?首先是海王工业城的生产能力;其次是由上市产生的资金配置能力;再其次是新『药』研发能力;最后是由海王从业多年所培育的人才生态环境。然而张思民发现所有的长木板均挡不住一块短木板所产生的流失,即市场营销能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90%的中层干部都赞成立即投放广告,而张思民迟迟不作决策。有一段时间,他反而置『药』品市场于不顾,天天往证券部跑,关起门来开会。正当人们大『惑』不解之时,喜讯从天而降,经国家证监会批准:"海王生物"a股成功增发,共募集资金14.5亿元!

2000年的海王集团,终于成长为一个踱脚的巨人。一个踱脚的巨人如何走向市场?张思民认为海王需要一根拐杖。

品牌诊断和营销战略。2000年7月,张思民北上北京,聘请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担任海王集团的品牌顾问和营销总策划。

叶茂中进驻海王,两个月后拿出了品牌诊断书,一开头就直指"东家"的"软肋":

1多年来海王的营销体系坚持走大医院渠道,专注于处方『药』的推广;而处方『药』的特征则决定了它更重视专业名称,不太考虑一个统一的品牌,因此海王集团数十个处方『药』产品,竟取了数十个不同的名称;这些年也从没有精心地打造一个品牌,而是匆匆地推出一个接一个的新产品。

2品牌的识别不统一,导致海工品牌没有积累,没能互动,没有复制力;太多太多的不统一,导致海王十多年了还说不清楚海王是什么。

3因此海王产品市场启动的不理想,最直接的原因,一是传统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二是海王品牌的知名度显得苍白无力。

2000年8、9两月,张思民和叶茂中几乎天天泡在一起,被海王人戏称为"首脑洗脑日"。一方面叶茂中在进行的品牌规划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对企业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有详尽了解;另一方面张思民闻过则喜,见知必求,两个月内,他对新时期营销理论与方法的更迭,市场环境与『潮』流的变迁,开始有了一个渐渐宏观的视野。

2000年底,叶茂中的品牌诊断与梳理基本就绪,张思民发布"zi世纪海王集团品牌战略实施规划\内容包括统一品牌形象,适度转移产品重心,集中力量搭建otc*处方『药』)营销大平台,形成同一个品牌下重点经营otc产品,次重点经营连锁『药』店和纯处方『药』,有限经营保健品及一般食品的格局。实施"大族群品牌战略\

市场营销向来是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两条腿走路。2000年岁末张思民宣布,海王全面构建新型营销系统,实施"百千万网络建设工程"。即培育100家大型商业客户,进入1000家大医院,占领1万家核心『药』店,使5万名医生成为海王的医『药』顾问,使10万名『药』房店员成为海王的终端宣传员。

200年初,张思民展开广告攻势,同时购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