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安乐公主
“我要将他挫骨扬灰!”
【咱就是说, 你可以黑李显耳根子软,做事犹豫不决,综合能力不及武皇的一根手指。】
【但在疼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事情上, 李显是真的没得黑。】
天幕之上,李显扒拉着城楼, 冲底下的宿卫喊话。
他并非太宗皇帝那种能征善战的武将, 更非高宗李治的遇事不乱和心思百转, 他对城楼下跟随李重俊谋逆的宿卫们充满恐惧, 扒着城楼的手指微微泛着白,胸膛也起伏得厉害。
——他在害怕。
害怕此时自己的喊话毫无用处,不仅不会让宿卫们倒戈相向, 更会暴露自己与妻女的位置,引来李重俊直接攻上城楼, 弑君杀父, 然后再将他妻女的头颅高悬。
毫无疑问,这是异常豪赌。
所以他心里慌得厉害, 连声音都带着无意识的颤抖。
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对视一眼,从彼此眼里看到担忧。
——这样的阿耶如何能安抚将士,又如何劝说将士们归降阿耶,而不是跟随李重俊谋逆作乱?
不能这样继续下去。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 安乐公主上前半步,准备自己代替阿耶劝降。
但她的靴子刚刚落地, 一只手却攥住了她手腕,那是阿娘的手,阿娘攥着她的手, 不许她上前打扰阿耶。
安乐公主有些疑惑
都这种时候了, 阿娘为何还拦着她?
安乐公主奇怪看向韦后, 韦后轻摇头,意思再明显不过——等。
等阿耶调整心态,等阿耶平静下来。
可阿耶真能临危不惧,面对兵变逼宫也能保持平静吗?
安乐公主心急如焚。
但下一刻,她清楚看到极度紧张的阿耶闭了闭眼。
像是在调整自己的心绪似的,阿耶闭眼深呼吸,右手掐着自己的掌心。
几息下来,阿耶似乎真的平静了下来,于是他缓缓睁开眼,看着城楼下披甲执锐的宿卫们,继续刚才自己未说完的话——
“将士们,朕是你们的天子,你们的圣人,你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如今李重俊作乱,圣人危在旦夕,您们怎能助纣为虐,帮助李重俊这个不孝子谋逆弑君?”
李显声音微沉,“难道不怕落个挫骨扬灰九族俱灭的下场吗!”
上官婉儿眼皮微抬。
——生平第一次,她从李显身上看到了武皇的影子。
但这似乎并不是她的错觉,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面前的李显一扫往日的懦弱无为,他迎风立在城楼上,居高临下俯视着城楼下的叛军,此时的他并非被叛军逼入绝境的颓废帝王,而是能扭转乾坤的英武之主。
那的确是武皇身上才有的东西。
逆天改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上官婉儿呼吸微微一紧。
而此时城楼下的叛军,也被李显的威严所摄。
先锋将军被人斩下头颅,却无人敢替他收尸,他们整齐划一抬头看着城楼上的李显,瞻仰着天子之威圣人之德。
说好的圣人只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全被韦后安乐所掌控呢?
——眼前这位临危不惧的圣人,可不是能被人随意拿捏的帝王。
李显的声音仍在继续,“将士们,朕知道你们都是忠君爱国的好儿郎。”
“今日跟随不孝子李重俊,也并非真的想谋逆作乱,而是被李重俊花言巧语哄骗,所以才有攻入宫门之举。”
“不,我没有骗你们!”
李重俊慌忙解释。
但在他身后,却无人回答他的话。
他们仍在抬头看天子,听天子之言——
“将士们放心,朕并非昏聩之君,朕的这双眼睛看得出忠奸善恶。”
“朕知道你们是忠于朕,忠于李唐江山。”
“所以,朕现在要求你们调转枪头,诛杀李重俊这个逆子!”
“此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人人得而诛之!”
“杀了他,你们便是朕的功臣,李唐江山的功臣!①”
刘景仁适时出声,“诛杀李重俊!保护天子!”
“诛杀李重俊!”
“保护天子!”
“你们是我的人!”
“怎能背弃我投靠昏君!”
“我们是李唐的将士!”
“我们是圣人之人!”
情况完全逆转。
方才还跟随李重俊冲杀的宿卫顷刻间倒戈相向,帮助刘景仁围剿李重俊,李重俊完全不曾料到自己领来的人会背叛自己,身边只剩几个嫡系心腹仍在护住自己,生死一线间,他根本无暇再解释,只能且战且退,慌不择路往外面逃窜。
城楼上的李显终于松了一口气。
像是被抽去全身的力量一般,他背靠着城垛,缓缓滑坐在地上,颤着胳膊抬起自己的手,擦拭着额头上的冷汗。
“还好,还好,他们都退了。”
“香儿,裹儿,咱们没事了。”
李显的声音颤得厉害。
然而天幕之下的九州百姓,却不觉得他是胆小怕事之人,更不觉得他懦弱无为,是韦后手里的傀儡天子,是对九州百姓毫无用处的皇帝。
——他的确怯弱怕死,但在生死关头,他也能颤着身体站起来,一人独面刀锋,然后压制着心里的恐惧,让意图谋逆弑君的宿卫转过头攻击李重俊。
“这……圣人还是有点用处的。”
“这种情况下,只能他站出来。”
“如果出来劝降的人是安乐公主与皇后,只怕会让李重俊的人更加肆无忌惮攻击宫门。”
“是啊。”
“圣人做得很好。”
“皇后在走钢丝,圣人也是。”
“这种情况下,稍微不注意,便会激怒叛军,落个尸首分离的下场。”
【李显出色完成了自己身为天子身为丈夫乃至身为父亲的任务。】
【所以我说他在这件事情上没得黑。】
【他或许不是英武之主,但在关键时刻,他绝对能站出来力挽狂澜,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
【而韦后在这场兵变中的反应更是让人惊艳。】
【微操达人在别人身上是贬义词,但在她身上,绝对是褒义词。】
【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容易被人忽略的安乐公主,她的作用更是发人深省。】
【作为诱发这场兵变的关键人物,直接与李重俊夺嫡的政敌,她能让李重俊恨驸马更甚于她,让自己的驸马吸引了全部火力,从而为这场兵变赢得时间,让韦后得以发挥自己的微操来改变兵变的走向与结果,史称景龙政变。】
【而后来的一场兵变,兵变的主导者显然吸取了李重俊的教训,二话不说,趁夜色攻宫门,然后直奔韦后与安乐。】
【深夜之中,韦后与安乐完全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双双殒命,头颅高悬西门,史称唐隆政变。 】
天幕之上,韦后与安乐公主的头颅被挂在城楼之上。
像是死不瞑目般,她们的眼睛大睁着,死死看向皇城的方向。
天幕之下,安乐呼吸微微一顿。
——她是公主,是天家皇室,怎能以这种奇耻大辱而死!
韦后缓缓抬头看天幕。
——所以,她与裹儿最终竟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这、何人如此大胆!”
李显从痛失爱子的悲恸中回神,“我要将他挫骨扬灰!”
【哦,对了,在这两场的政变之中,有一个男人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左右了政变的结果,他就是杨思勖,】
【在景龙政变中,他阵前斩将,重挫李重俊的锐气,而在唐隆政变中,他打开宫门,让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彻底改写历史走向②。】
武皇懒懒收回视线。
“又是一场兵变。”
她轻嗤一笑,视线却瞥向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叹了口气,“婉儿怕是也不能独善其身。”
【当然,在这场兵变之中,我们的一代才女一代女相上官婉儿也没能逃得一死。】
【她拿出自己与太平公主一起拟好的诏令,本欲借此保命,却不曾想仍被推出去斩首祭旗③。】
天幕之下,太平公主微微一惊,“婉儿!”
“何人竟这般大胆!”
断然不会是三兄的几个儿子。
李重福构陷重润,日后韦香儿掌权,定然不会让他好过,所以他根本不会有兵变逼宫的机会。
李重俊已逼宫失败,自然也没有这个可能,而李重茂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三岁看老,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大智慧。
——问题出在四兄那。
是四兄,或者是四兄的儿子杀了她的婉儿!
太平公主凤目轻眯。
片刻后,她冷笑一声,吩咐左右,“打开府门,迎安乐郡主。”
此时的安乐,必然在前往她府邸的路上。
【这场兵变直接导致未来的太平公主与兵变的主导者兵戎相见,不死不休。】
【当然,这都是后话,咱们继续说安乐公主。】
【后世的史书们喜欢把安乐公主描绘成骄奢无度的恋爱脑,连她的野心都是她的驸马武崇训所撺掇的。】
【因为她太喜欢武崇训,所以武崇训说什么是什么,武崇训让她做什么她便做什么,哪怕是皇位她也要争一争。】
【她的野心并非出自于她的本心,而是来自于她的爱情,她为了讨好男人才滋生出想要谋夺皇太女的野心④。】
【但当我们细看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完全立不住脚,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自相矛盾。】
【因为这段历史前脚说安乐爱武崇训爱得死去活来,为讨好武崇训而争夺皇太女之位,后脚就说安乐公主淫荡□□,在武崇训还活着的时候便与他的堂弟武延秀私通,武崇训为她死在景龙政变之中,她非但不感激不伤心,不为武延秀守节,反而迫不及待嫁给了武延秀⑤。】
天幕之上,长安城中又有盛事。
这是一场比太平公主出嫁之时更为盛大的狂欢,安乐公主借皇后依仗出嫁,有头有脸的官员们为她送嫁,相王李旦为她障车,甚至就连天子与皇后亲临安福门观礼。
而在她出嫁的第二日,天子竟在太极殿大宴群臣,安乐公主锦衣华服而出,拜完天子拜公卿,而公卿大臣们见了她,无不磕头见礼。
——敬她近乎储君。
而她丝毫不觉得这是僭越,是大不敬,她享受着众星捧月,公卿大臣们的跪倒在地,甚至太平公主与武攸嗣都牵手而出,双舞于大殿之上向李显拜寿。
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人人都在奉承恭贺安乐公主,而那个死在景龙政变的旧驸马武崇训,似乎早已被众人所遗忘,甚至就连爱他至深不惜为他谋夺皇太女之位的安乐公主,也早已忘记他的存在,与新驸马载歌载舞,分外恩爱。
天幕之下,九州百姓为之沉默——
在武崇训活着的时候便与武延秀私通,在武崇训替她惨死之后迫不及待嫁武延秀,就这还叫爱武崇训至深,甚至为了讨好武崇训不惜谋夺皇位?!
苍天在上,天家皇室的爱情都这么廉价,这么攻于心计吗?
原谅身为平民百姓的他们看不懂!
作者有话说:
史官:爱情最美的样子,就是为他疯,为他狂,为他DuangDuang撞大墙甚至为他谋夺皇位!然后在他活着的时候跟他堂弟私通,在他死后迫不及待嫁堂弟……啊,不行,我编不下去了orz
安乐:呵
①:《资治通鉴》:上据槛俯谓多祚所将千骑曰:“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于是千骑斩多祚、承况、祎之、忠义,馀众皆溃。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门,将杀宗楚客、纪处讷,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骑走终南山,至鄠西,能属者才数人,憩于林下,为左右所杀。
②:《资治通鉴》: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③:《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 》: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
④:《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三》:时武崇训为安乐公主婿,即延秀从父兄,数引至主第。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
⑤:《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崇训死,主素与武延秀乱,即嫁之。是日,假后车辂,自宫送至第,帝与后为御安福门临观,诏雍州长史窦怀贞为礼会使,弘文学士为傧,相王障车,捐赐金帛不赀。翌日,大会群臣太极殿,主被翠服出,向天子再拜,南面拜公卿,公卿皆伏地稽首。武攸暨与太平公主偶舞为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