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刘娥
大宋官家不配为君!
【这里再延伸一下大宋对武将的歧视, 依旧是让人血压飙升的制度。】
【宝宝们都知道,古代有个刑法叫黥面,就是在脸上刺字, 到了宋朝这一代,只要是从军的人, 都要在脸上刺字。】
士大夫:“???”
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有什么值得天幕单独拎出来说的理由???
军士们不约而同摸着自己身上的刺青。
——他们是军人, 是保家卫国的人!为什么罪犯的刑法落在他们身上!
【军士刺青的起源于唐末。】
【当时之所以有这个刺青, 是因为唐末中原大混战, 很多人不愿意当兵,被抓壮丁之后半夜逃跑,为了防止军士们逃兵, 就发明了刺青制度①。】
【这种制度是战乱时期才存在的东西,当国家归于太平, 刺青也应该随着战乱的消失而消失, 但是宋朝却没有消失,直到南宋灭于元朝的铁骑之下, 这个制度才随之消失。】
赵祯回神了。
——他的大宋,亡了?!
亡于元?!
士大夫们齐齐破大防。
破防的不是天幕把给军士们刺字翻来覆去说,仿佛军士们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破防的而是大宋亡了!
——亡于元朝的铁骑之下。
“不,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们每年给辽国送岁币,边疆之间无战乱, 怎么可能会灭亡?”
“让咱们亡国的人不是辽国,是元国。”
“元?那是什么国家?”
“我从未听说过这个国家!”
“一个名不经传的国家,怎么可能把大宋给灭了?!”
“不重视将士, 不把百姓当人看, 这样的国家活该被人灭了!”
“就是。”
“哪位义士振臂一呼, 我肯定跟着他起义!我受够大宋的赋税了!”
【扯远了,咱们继续说狄青。】
【狄青早年犯过事,所以他脸上也有刺青,为了这些刺字,他没少受士大夫们的冷眼呵侮辱。】
【这个时候仁宗赵祯就出来做好人,就说爱卿啊,你看你脸上的刺青多碍事,要不想办法给去了吧,省得士大夫们再歧视你②。】
天幕之上,赵祯循循善诱,态度温和。
战功赫赫的将军本该意气风发,挥斥万千,可立在赵祯面前的男人却拘谨侍立着,察言观色的本领远比士大夫们强得多,他偷瞧了一眼赵祯,又飞快收回视线,措辞卑谦又小心,“臣不觉得这是一种侮辱。”
“官家提拔臣,并非臣的门第与家世,而是臣的才干。既为才干提拔臣,臣脸上有没有刺青又有什么关系?”
“当然,如果官家不喜欢,臣也可以药水去掉。”
他谨慎回答着赵祯的话,怕赵祯生气,又在话的末尾飞快补上一句。
“好一个狄大将军。”
刘娥面上笑意极淡,“都道君子可欺以方,咱们的士大夫们睚眦必报得理不让人,反倒是狄将军更为适合这句话。”
张耆尴尬一笑。
——他也是士大夫来着。
不过太后主动转移话题,不再逼问自己如何帮她,他还是比较开心的。
尴尬一瞬后,张耆迅速调整心情,顺着刘娥的话往下说,“狄将军是难得的君子。”
“所以,君子就得这样被人拿剑指着,拿语言侮辱着?”
刘娥冷冷看张耆,“甚至栽赃陷害,让他不得善终?!”
“……”
这话他要怎么接?根本没法接。
士大夫瞧不起军士是事实。
这个事实来自于官家的纵容,来自于大宋的立国不正。
除非官家更改大宋的立国之本,否则这个个事实永远无法更改。
张耆捋了捋胡须,十分好脾气打圆场,“唉,此事的确是他们做得太过。”
“可惜那个时候的老臣多半已经死了,否则老臣必是要劝一劝的。”
“狄将军乃当世名将,怎能受他们这般侮辱诋毁?”
张耆顺嘴说了一句,“他们难道不怕没了狄将军,辽人或者金人打过来吗?”
【狄青最终没有去掉脸上的刺青,最终也不得善终。】
【狄青的悲惨遭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而这般苛待军士的大宋,又得到了什么呢?】
【得到的是金人灭了辽国之后,大宋再给辽国岁币。】
【但钱能买到的和平不是和平,而是金人日渐膨胀的野心,随后金人南下,攻打大宋的国都汴梁。】
天幕之上,汴梁城凭空出现。
昔日繁华热闹的都城此时被金人围困,乱箭如雨,宋人节节败退。
官家宋徽宗仓皇退位,让位于太子赵桓。
赵桓成为新官家,商议如何抵抗金人的攻打②。
可金人攻势甚急,汴梁城内早已人心惶惶,就连此时朝中的士大夫们也如无头苍蝇一般,想不出半点办法。
——这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在这个时候自食恶果,无人可用。
“你们快想个办法啊!”
宋钦宗赵恒着急上火。
士大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说话。
——领兵打仗可不是朝堂之上耍嘴皮子,那是真的会死人的!
文臣武将分工不同,打仗的事情该交给武将做,而不是他们这些文臣。
众人齐齐看向既是枢密使又兵部尚书的孙傅,希望这位统领士兵的尚书能给出解决之法。
但是他们忘了大宋多年的重文轻武让兵部尚书也是进士出身的不懂兵的文人,说起兵法头头是道,可带兵打仗一窍不通,哪怕他身披盔甲在城楼上率领将士们抵御金人数日,在外人看来是个完全不怕死的兵部尚书,但本质上仍与这些文人没有什么不同,是个不怕死但根本不知兵的文人。
可再怎么不知兵,当众人视线落在自己身上,而官家也一脸期盼看着自己时,孙傅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官家,臣这几日不仅领兵作战,更忙里偷闲遍阅群书,希望能找到破敌之法。”
“而这个破敌之法,也真的被臣找到了。”
“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
“官家,这是一句谶语,是一句能改变大宋命运的谶语③!”
像是溺水之人抓到救命稻草,孙傅不再紧张,抬头看向主位上的宋钦宗,声音变得狂热且笃定,“只要找到这谶语里的这几个人,大宋便能转危为安,再建太平盛世!”
啪嗒一声,赵祯手里的茶盏摔在地上。
——不是吧不是吧,金人兵临城下了,这些文臣不去琢磨怎么退兵,反而在这琢磨谶语?!
这种文人要之何用?
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这便是士大夫的退敌之法?”
刘娥懒懒挑眉,“害死了能征善战的狄将军,然后找几个人来施法,便能驱退金人的禽兽之军?”
张耆抬手擦额头冷汗,“这,每个朝代总有小人佞臣弄权,此臣亦是如此,是包藏祸心的奸臣!”
“但这种事情是他个人行为,娘娘不该因为他一个人的行为而觉得所有士大夫都是小人行径。”
“再者,似这般荒唐无稽之语,由他说出不过是贻笑大方,能骗得了自己,却骗不得旁人。”
“官家乃是圣明之君,断断不会听信他的胡言乱语。”
赵祯深吸一口气。
不气不气,这都是小人之语,做不得真,他未来的孙子们纵然蠢钝如猪,也做不出听信这种荒唐话的决议。
此人必会被他的孙子拉出去斩首示众,以安民心。
但下一个瞬间,天幕之上的宋钦宗赵桓大喜过望,忙不迭从御案后走下来,亲手将提出谶语退兵的孙傅扶起来,“爱卿果然是肱骨之臣,寥寥几语,便令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就依爱卿之言。”
宋钦宗重重拍着孙傅手背,一脸认真,“大宋便拜托爱卿了!”
赵祯眼前一黑,险些一头栽在地上。
“官家当心!”
小宫人眼疾手快,连忙把赵祯搀扶起来。
赵祯扶着小宫人的手,指着天幕上的钦宗孙傅大骂出声,“昏君!”
“蠢钝如猪的昏君!”
以好脾气著称的赵祯此时毫无温和模样,咬牙切齿大骂出声,“昏君佞臣,误我河山!!!”
“我大宋百年基业,竟毁于你们这群昏君佞臣之手!!!”
张耆彻底傻眼。
而此时的士大夫们,也一改对天幕指手画脚的行为,难得陷入沉默。
——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如何退兵,而他们也无法评价钦宗与孙傅的行为。
荒唐吗?
荒唐。
但有其他办法吗?
没有。
当没有其他办法时,求神拜鬼似乎成了唯一选择。
天幕之下,百姓们陷入死一般的安静。
他们不懂政治斗争,也不明白士大夫们针对武将的原因,但再怎么不懂政斗,那句亡国灭种的话他们听得懂,那是一种国家灭亡、汉人不复存在的惨烈!
而哪怕汴梁危在旦夕,大宋生死存亡之际,他们的官家想的不是问策武将,而是听信文臣的所谓的谶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大宋官家不配为君!
是因为“投降派”的士大夫们根本不懂领兵打仗!
更是因为明明有能打带的武将,却被人陷害,不得善终,哪怕此时有将,官家也不会委以重用!
这样的大宋,这样的昏君庸臣,哪里值得他们供奉效忠?!
【咱就是说,大宋的百姓是倒了一百八十辈子的血霉了,摊上这么一群奇葩皇帝和臣子!】
【更为嘲讽的是这位叫孙傅的士大夫不是奸贼佞臣,而是忠心耿耿的忠臣!】
【他是当世名臣,一句“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传为当世名话!】
【在钦宗被金人掳走之后,他多次上书金人,恳请金人放回钦宗。】
【但金人怎么可能放走钦宗?不仅不放,还索要太上皇宋徽宗,皇后,太子,王子和公主。】
天幕之上,出现金人跋扈且傲慢的身影“他不能再做你们的皇帝了。”
“你们的皇帝换了,换成我们的人。”
作为枢密使的孙傅此时再无之前的傲气,震惊之后,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低三下四恳求着,“这,这如何能行?”
“官家是大宋的官家,是天下百姓的官家,纵然一时决断错误,但也是我们的官家啊!哪能为了一时的过错而把官家废了④?”
“你们如果废官家而改立异姓王,这跟逼我们去死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候孙傅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把太子藏起来,而后找了一个跟太子长得像的人代替太子,然后杀死这个人,再杀死一群宦官,造成一种宦官要把太子送走的假象。】
【然后他带着这群人头去找金人,说有人偷送太子,已被他杀死,希望这样能保住太子,保住大宋皇室的血脉,以图未来再兴大宋。】
【但他依旧没能保住太子。】
【太子被金人掳走,金人不要他,他说自己是太子太傅,当与太子生死与共,于是强行跟随太子去了金人那里。】
【第二年,他死在金人朝廷,再后来,他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这样的一个人,你能说他是奸臣吗?】
【不,他对大宋忠心耿耿,不惜以死保护太子,甚至最后为了太子而死。】
【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何等的高风亮节,何等的忠君爱国,一整个文人气节拉满。】
【可也正是这个高风亮节忠君爱国文人气节拉满的士大夫,他一手促成汴梁城破,让北宋就此灭亡。】
赵祯愣在当场。
——北宋,亡了?亡了?!
是的,亡了。
天幕不会骗人,也没必要骗人。
——大宋的确亡了,亡在昏君之手,亡在文臣之手,亡在重文轻武打压武将的制度之上!
“不,不。”
赵祯麻木摇头,“大宋不能亡,不能!”
“大娘娘呢?大娘娘在哪?”
像是想到什么,他终于回神,抓着身边的宫人焦急问道,“我要见大娘娘!大娘娘一定有办法!”
“大娘娘是天幕唯一盛赞的人,她一定能改变大宋灭亡的惨剧!”
“北宋灭亡?”
“徽宗钦宗二帝被掳?”
好一会儿,张耆终于找到自己的声音,悲怆而绝望,“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刘娥淡淡看着天幕,神色不悲不喜。
——在天幕将大宋称为北宋的时候,她已经想到这种事情的发生。
张耆掩面痛哭,不能自己。
“你今日哭到明,明日哭到后,哭瞎了眼睛便能把金人哭死吗?”
刘娥懒懒抬眉,平静说着曹孟德当年刺董之际说的话。
刺董之后,曹孟德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而她的时代,乃至武将甚至无数人的时代,将因天幕的预言而到来。
——官家无用,臣子无力,只有她与武将才能救大宋。
张耆动作微顿。
刘娥的话温和但有锋芒,锋芒如剑锋,刺得他不由自主抬起头,缓缓看向主位上的刘娥。
那人已不似初见时的年轻,眼角眉梢有着岁月的痕迹,但时光不曾侵蚀她的美貌,反而给她添上一种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平静,那是一种天塌下来她也能撑得起的举轻若重,在这个夸夸其谈的瑰丽又荒诞的世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她从不是士大夫们心中完美无瑕的皇后太后。
但她却是天幕盛赞甚至她的存在被誉为真宗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
——她能救大宋。
须臾间,张耆反应过来。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从座位上起身,一撩衣摆跪在刘娥面前,额头重重磕在冰冷地板,“娘娘,这种惨剧断然不能发生!”
“只有您才能救大宋,您快救救大宋吧!”
作者有话说:
赵祯:这种人怎么是忠臣!!!我大宋的忠臣怎能沦落至此!!!
孙傅:谢邀,我很配,我的谥号是忠定!
话说我写的文争议这么大的嘛?姬友说我好像又被挂了orz
①:《宋史·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唐末士卒疲於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黑詹〉面为字,以识军号,是为长征之兵。初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然後为〈黑詹〉面,赐以缗钱衣屦而隶诸军。
②:《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③:《宋史·本纪·卷二十三》:徽宗诏皇太子嗣位,自称曰道君皇帝,趣太子入禁中,被以御服。泣涕固辞,因得疾。又固辞,不许。辛酉,即皇帝位,御垂拱殿见群臣。
④:《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二》: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读丘浚《感事诗》,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于市人中访得无忌,龙卫兵中得京。好事者言京能施六甲法,可以生擒二将而扫荡无余,其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朝廷深信不疑,命以官,赐金帛数万,使自募兵,无问技艺能否,但择其年命合六甲者。
⑤:《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二》: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感谢在2023-05-18 22:55:18~2023-05-19 23:57:2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