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9 章(1 / 1)

白垩纪禁区 金属裂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研究的人来说,效率是个很虚无的东西,因为许多研究不是一天两天能见到效果;三五个月没谱是很常见的事;三年五年迈出一小步,都算是不错的进步;三五十年才出成果,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

别的且不提,就拿七大数学难题来说,迄今为止,就只有庞加莱猜想得已证明,但它的时间是多长呢?

1904年提出,2006年最终确认,间隔超过一个世纪。

但这只能说明科研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不代表搞研究的就不注重效率。

恰恰相反,三年能出成果,谁愿意等三十年?

徐飞虽然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却也觉得这个比喻有些道理:“那,你想怎么做?”

东方白:“最开始的想法是在建在舰坑里,但是后来仔细想想,又觉得这么干不太隐蔽,打算做个全封闭的滑梯系统,就像公园里那种水滑梯。再后来我突然想通了,为什么非要把它放在外面?全封闭滑梯就是一条管道,完全可以在战舰内部开辟一条直通维修仓库的新线路!”

徐飞不禁愕然,随即失笑:“你还真敢想,你就没想过其中的难度?”

从修在外面到穿舰而走,二者的区别不是一般的大。

东方白点头:“当然想过,打穿舱壁不难,多花点时间,舰壳也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一路上必须穿过很多舱室,只有你才知道哪些能走,哪些必须避开。”

说到这里,东方白把平板电脑推到徐飞面前:“所以,请你帮我。”

472 第一目标(为书友“魑魅魍魉”加更)

东方白不仅说服了徐飞,还得到了付晓光等人的帮助。

他们搞设计确实不行,但计算却是老本行,不管滑梯的倾角还是长度与速度的关系,都给东方白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没点数学底子,怎么搞研究?

这可帮了东方白的大忙,原本还得试验几次才能上马,有了研究人员的参与,所有数据变得清清楚楚,提出问题的当天,工程就进入了施工阶段。

嗯,不过东方白知道轻重,不是优先建造滑梯,而是先进孤峰号,在徐飞指定的位置建好气闸。

配套设备也安装完毕,还装上超级电池试了一下。

别以为装个气闸很简单,月球表面长年被各种宇宙射线轰击,随便抓把月尘,肯定有不小的放射性,因此,进出气闸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避免将辐射尘带入生活区。

这就很麻烦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风淋,再就是设置缓冲区,把月面用的装备留在外面。

然而时间过了太久,也可能是为了保存战舰防止氧化,孤峰号里早就没有半点空气,虽然选好了一号基点,可在空气没运过来之前,这里就只是个真空的船舱。

一号基点并不是随便乱选,而是位于舰尾的宿舍区。

简单点说,就是将一条通道的两侧密封,因为战舰本身的密封性就非常好,所以只要释放足够的空气,就能把封闭的舱段变成压力区,位于这段通道内的房间都可以利用起来。

东方白找了一间宿舍看了一下,虽然面积小了点,但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点单身公寓的意思。

如此一来,不止节省了建设基地的大量人力物力,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要不是没有空气,东方白都想马上搬进来。

嗯,徐飞确实考虑非常完善。

也就是他熟悉舰内的环境,换个人过来,就是想出同样的办法,也找不到这么合适的舱段。

花了几个小时建好舰内首个基点,东方白转战舰外,开始制造滑梯。

他原本只打算造一条直通维修仓库的通道,但得到徐飞的指点之后,干脆把出口放在气闸之外。

等基点投入使用,人员下来走气闸进基点,物资下来走舱门进维修仓库,两全其美,岂不是美滋滋?

施工过程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找到合适的舱室,在将指定位置的舱壁分解,再重新组合成全封闭的通道。

虽然画好了设计图,各种数据也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可谨慎起见,东方白每造好一段,都要亲自试验一下,速度快了慢了,都要在下一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

大问题确实没出现,小问题确实出了不少,就连滑梯的尺寸,都在施工半天之后重新修改,已经完成的部分全部返工。

若是放在地面,同等规模的滑梯连小工程都算不上,可放在月球,放大孤峰号上,确实是个不小的工程。

当最后一段顺利合拢,东方白亲自体验整条滑道的效果,先穿全套河豚装甲,再脱掉河豚,只穿生物装甲,最后再把一只标准物资箱推下去。

不管人还是物,抵达终点时的速度都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直达基点的交通线圆满完工,几个人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把月宫基地储备的物资清点一遍,凡是需要送进基点的,全部运向舰坑。

上面一个人搬起来送进入口,下面一个人及时接应,整个过程轻松无比。

对舰内的运输系统是建立起来了,但对外只能走缆索,那玩意的承重极限是八吨,就目前而言,足够了。

按说,再造个对外的系统才更加完善,但眼下没那个需要,东方白也不想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总要给其他人留一点发挥的余地吧?

接到月宫基地上报的消息,北都大喜过望,立刻命令第二批研究人员出发,一齐送上月球的,还有为月宫号准备的大批物资。

物资中的大头是氧气、然后是食品,最后才是食品设备。

十多个人,外加特遣三队主动帮忙,仍然花了小半天,才把这批物资送进孤峰号。

徐飞亲手打开气瓶,空气充满生活区为了尽量减少运输压力,运抵孤峰号的并不是空气,而是加大氧气比例的“混合空气”。

以为随便抽点空气,装进钢瓶就能送上月球?

大错特错,送上太空的每一克物资,都必须精打细算,哪怕空气也不能例外。

混合空气也不是随便用的,如果生活区的气压与海平面持平,那氧气就太多了,敢在这种环境生活,氧中毒肯定没跑。

所以必须适当降低气压。

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就是这样。

举两个类似的例子,航天服内的气压相当于海平面的百分之四十,但航天员呼吸的不是普通空气,而是纯氧。

还有就是饱和潜水呼叫的氦氧混合气体,其中,氦气含量高达百分之九十八,氧气只占百分之二,但是因为压力特别高,百分之二的氧气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