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此去经年(1 / 1)

躺赢的科举人生 人生若初 2927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60章 此去经年

  册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次,皇帝只是留中不发,不再发怒。

  后宫之中,皇后急得团团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李云平进来的时候,便瞧见皇后肉眼可见的焦躁。

  他微微皱眉:“母后。”

  “三郎。”

  皇后看见他连忙上前:“快坐下,母后有话跟你商量。”

  她脸上的热切和疼爱,让李云平有一瞬间的恍惚。

  年幼的时候,李云平心底曾经嫉妒过长兄,因为他处处都比自己出色,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疼爱。

  相比起来,自己脾气暴躁,不爱读书,从来不是兄弟之间受宠的那一个。

  可如今皇后的热切,却只让李云平觉得心冷。

  李云平还是坐了下来,看向对面的女人:“母后,如果是为了册立太子一事,那就不必再提了。”

  皇后脸色一沉,拧眉道:“平儿,母后是为了你好。”

  李云平脸色平静的看着她:“母后若是为了我好,那就应该知道孩儿志不在此。”

  “你到底在想什么,平儿,那可是世界上最最尊贵的位置,你不要,可曾想过沈氏要不要,谦儿要不要,放弃了这大好机会,只怕你将来的子子孙孙都要怪你。”

  李云平沉声道:“沈氏和谦儿都能懂我,至于子子孙孙,到时候我都死了,他们要怪就怪,老子懒得理会。”

  “平儿!”

  皇后惊叫一声:“到底是哪里除了问题,你跟衢儿是一个肚皮出来的亲兄弟,为何不能跟他学一学?”

  “从小你就不听话,好好的读书不肯,偏要练武,从军之后让你留在兵部,偏要跑到军营里,在外风餐露宿难道就是你想要的日子吗?”

  李云平看向亲娘:“是,这就是我想要的日子。”

  “母后不是一直知道,我不如大哥沉稳,不如二哥听话,也不如七弟聪明。”

  皇后脸色一变:“你只有一位大哥,哪来的七弟!”

  “赵云安是永昌公,他是外臣。”

  李云平只定定的看着她。

  许久,他收敛了神色,起身问道:“母后,你执意要争,到底是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

  皇后脸色阴沉。

  李云平继续说道:“你是父皇的结发妻子,是大魏的皇后,大哥是你最为疼爱的孩子,瑾儿他也是你的血脉,为何不可?”

  “亦或者你是担心瑾儿成了皇太孙,到时候外戚一族不再是刘家,而是卢家?”

  皇后猛地否定:“本宫怎么会这么想,本宫只是担心瑾儿年幼,先帝的教训还不够吗?”

  说完这话,她又拉住李云平苦苦哀求:“平儿若是不想争,那母后也不逼你,但如今衢儿不在了,你能不能留在京城?”

  “就当是帮你大哥看护瑾儿也好啊。”

  李云平皱眉,低声道:“母后,有父皇和七弟在,儿子在不在也是一样的。”

  “父皇尚且年轻,有的是时间好好教导瑾儿,母后不必多忧。”

  “再者西南未平,儿子不能久留京城。”

  皇后沉了脸色:“你们父子就这么放心赵云安。”

  “陛下如此重用,谁知道赵家会不会是第二个丁家。”

  果然如此。

  李云平心底微微叹了口气,却依旧解释:“赵家与丁家不同,安儿从未有过不臣之心。”

  “母后难道不知道,安儿若是愿意,如今哪里轮得到瑾儿。”

  皇后脸色铁青的看着儿子:“你居然知道。”

  “你知道,却还心甘情愿的去西南,李云平,你到底是不是我儿子,竟然坐视皇位他让,也没有心思争一争,本宫没你这般没出息的儿子。”

  李云平以为自己会很伤心,但真的等到这一切,他反倒很是平静。

  也许是成长的过程中,赵骏与刘氏生怕闹出兄弟阋墙的事情来,所以教养三个儿子的手段大不相同。

  曾经李云平从未想过要跟大哥争抢世子之位,如今也不想要皇帝之位。

  他只静静的看着皇后发怒,砸烂了一屋子的花瓶。

  等她气喘吁吁的停下来,李云平才又道:“母后若是不信,大可以在旁看着。”

  “你们一个个的,都不知道本宫的苦心。”皇后低吼道。

  李云平却不想再说,他深深行礼,转身离开。

  册封皇太孙的圣旨下来第二日,李云平再一次带上了妻子和儿子,离开了京城。

  这一次,他甚至没把李谦留下。

  李瑾成了皇太孙,由皇帝亲自教导,时时刻刻跟在皇帝的身边。

  太子出殡之后,李妤李诚两个又被送出宫廷,常住在永昌公府。

  一时之间,后宫彻底的冷清下来,除了皇后与太子妃之外,后宫平时都冷冷清清。

  皇后的心思瞒不住人,赵云安自然也略有察觉。

  他自问无愧于心,至于其他的,就等时间来证明。

  众人都以为太子一死,皇长孙上位,赵云安定然会抓住机会迅速攀升,成为大魏最有权势的官员之一。

  但事实上,赵云安依旧留在工部,大半的时间都耗费在种子田。

  一干就是五年。

  又是一年秋收,种子田里有两位特殊的人。

  赵云安带着斗笠,弯腰收割着稻子,他显然已经干习惯这活儿,很快就收割完一轮。

  等他直起腰回头,就瞧见太子李瑾笨手笨脚的动作。

  赵云安微微一笑:“瑾儿干得不错。”

  作为平日养尊处优的太子,李瑾虽然速度慢,但却干得像模像样,实在是非常难得。

  李瑾笑了笑,他年级越大,模样越像过世的李云衢。

  “不如七叔动作快,一想到百姓们每年都是如此辛苦,瑾儿顿时觉得处理政务不算什么。”

  赵云安笑着想摸摸他的头,一看手上的稻芒又放下。

  “西南的粮种果然不错,今年之后应该能大面积普及,到时候百姓的收成一定会更好。”

  一提起这事儿,李瑾也带着几分雀跃:“多亏了七叔,这几年大魏风调雨顺,百姓们收成一年比一年更好。”

  “应该多亏陛下才是,若无陛下英明神武,哪有我施展拳脚的地方。”

  李瑾笑起来:“七叔你太谦虚了,百姓们现在都称你赵神农。”

  曾经旁人都在看种子田的笑话,觉得赵云安捣鼓到死也不见成绩,哪想到一年年下来,赵云安摸索出来的种田技巧、优化良种,却已经给大魏带来丰厚的利益。

  百姓们感恩赵云安的付出,称呼他为神农。

  如今大魏可以不知道皇帝,却不能不知道赵神农,因为他能让百姓们吃饱肚子。

  收割了一阵子,赵云安便拦住想继续干活的侄儿:“差不多了,到时候把你累坏了,陛下可是要跟我急的。”

  李瑾听话的收起镰刀,笑着说道:“皇祖父哪舍得跟七叔你生气。”

  等上了田埂,李瑾又问:“七叔,你今日要随我一道儿进宫汇报吗,皇祖父可惦记你了。”

  一听就知道皇帝透过孙儿传话了。

  赵云安自然不会拒绝。

  两人随意清洗了一番,相伴着进了宫。

  几年过去,李瑾已经长高长大,只比赵云安略矮瘦小一些,乍一看已经是个大人。

  每每看到长大成人的侄儿,赵云安心底总是感叹,希望大哥在地底下瞧见了也能高兴。

  皇帝瞧见他们一道儿进宫,果然十分高兴,让御膳房准备了一桌美食。

  “多吃点,这几日都晒黑了。”

  皇帝也苍老了许多,曾经总是脊背笔挺的人,如今走路都微微驼着。

  尤其是太子过世后,皇帝心中哀恸,却不得不坚持下来,对外处理政务,对内教导皇太孙,耗费的精神远超以往,老的也分外快。

  近一年来,皇帝的胃口也差了一些,也只有赵云安与李瑾陪着的时候,才会多吃几口。

  就因为这个,以前不爱进宫的赵云安,如今时常在宫里用饭。

  “味道不错,大伯也尝一尝。”赵云安笑着帮他夹菜。

  皇帝果然多吃了两口,瞧他们吃得高兴,自己也心情舒畅。

  “良种优化已有成绩,安儿,你可想过动一动位置?”

  赵云安一听,只说:“任凭陛下差遣。”

  皇帝便道:“朕想让你进内阁。”

  “如今你在民间名声正旺,虽年轻了一些,但无人会有异议。”

  赵云安微微皱眉:“陛下,臣的资历是不是太浅了一些。”

  皇帝摇了摇头,又说:“程老先生年纪大了,这两年连连上奏告老还乡,朕也不好一直拖着他。”

  “偏偏朕的身体也大不如前,有你在内阁,朕才能安心。”

  赵云安一听,便知道皇帝已经有了抉择。

  他放下碗筷起身行礼:“臣愿为陛下效命。”

  皇后笑骂道:“自家人吃饭,做什么动不动就起身行礼,快坐下。”

  “瑾儿,给你七叔再添一碗汤,免得他没吃饱回去,到时候母亲可要生气了。”

  李瑾笑呵呵的装满了一碗汤。

  赵云安也笑盈盈的接了。

  调职的圣旨很快落下,赵云安直接一跃而上,成为了内阁大学士。

  自然也是有人不满,但谁让赵云安名声极好,在民间备受爱戴,他们也无可奈何,再者这位还是探花郎出生,有皇帝和程老先生的支持。

  风波之下,赵云安的任职倒是顺顺利利。

  等他进入内阁,几日熟悉下来,才终于明白皇帝为何急着让他来。

  短短几年,小小的内阁之中,居然分成了三个派系。

  程青松一派是实打实的保皇党,卢大学士,卢氏的父亲,皇长孙的外公一派,却倾向于皇长孙。

  而这第三派系,却是墙头草,哪边风来哪边倒。

  赵云安待了一阵子,便看清楚朝政大局,分明是皇帝年老,皇长孙又到了娶妻的年级,朝堂之中开始押筹码,搞分裂。

  如今只是个苗头,但皇帝心中很是明白,随着他年级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必将越来越严重。

  任由其发展下去,他即将面临的,便是先帝曾经面临过的乱局。

  赵云安摸清楚之后,深吸一口气。

  既然大伯希望,瑾儿也支持,他自然是要平衡内阁,将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大魏史记》:

  魏中宗八年,永昌公赵程授封入内阁,称赵大学士。

  自此,内阁奉命唯谨,俯首听命。

  朝堂无争,国泰民安。

  魏中宗大喜,夸:云安吾子,肖似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