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1 / 1)

比邻 巫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着落荒而逃的猴潘、番娃,整整撵出一条街。

  二月二挑菜节,文雅的说叫花朝节,是个到野外踏青,挖野菜的热闹日子。

  奈何赵启谟被老赵禁足,不许外出。

  清早,赵启谟起床,打开窗户,见到窗户上插着一枝葱翠的柳条,两枝艳红的桃花,红绿相互映衬,分外好看。李果来过。

  赵启谟的禁足,直到三月才解除。这时寒食节已临近。

  李果被允许进赵启谟书房,终于见到这位获得自由的好友。

  遭到禁足,赵启谟不气不恼,不就是不许他外出及会友。每日放学,赵启谟回书房读书,有时也会在院中溜达,或到梨树下,练习弓射,树干挂着靶子。也算劳逸结合。

  李果本以为会见到颓废苍白,一脸生无可恋的赵启谟,不想这个家伙仍是神采奕奕,翩翩甚都。赵启谟靠在卧榻上读书,见李果进来,坐正身子,搁下书卷,冲李果笑着。

  不知道为什么,李果有些腼腆,大概是许久不见,突然又逢面的关系。

  “果贼儿,你不是想看紫袍吗?在这里,长得可好啦。”

  罄哥指向书案上摆放的一盆小茶花。

  “好像长高了不小。”

  李果靠向书案,低头看着茶花。

  “长高两寸。”

  赵启谟走来,拿起手,用拇指和食指,在茶花苗上,比出两寸的距离。

  “启谟,害你被禁足,还挨了打。”

  李果抬头看赵启谟,眉头微微皱起。

  “无妨,正好在家看了两个月书,也算没荒废时光。”

  赵启谟好读书,无书不读,因为博学多闻,他在县学里出类拔萃。

  不过赵启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稀奇,这里是闽地,要是在京城,他这样的学霸,也要小巫见大巫。

  “确实是……好多书!”

  李果将书房打量,书架上堆满书,书案上是书,木榻上是书,椅子上,也都是书。

  赵启谟是书肆常客,在闽地居住期间,藏书众多。

  “我,可以借一本看吗?”

  李果拿手指点向自身,小心翼翼问着。

  “你看不懂。”

  罄哥“噗嗤”笑着。

  李果的文化程度,比罄哥还低,罄哥也只会看点传奇小说,赵启谟的书,在罄哥看来毫无趣味,艰深难懂。

  “有借有还。”

  赵启谟目光在书架巡视,伸出修长手指,从书排里抽下一本薄薄的小书,递给李果。李果接过翻看,书里边字很少,图很多,这是小孩蒙学的书本。

  在书第一页上,还有两个歪歪斜斜的字,写着:启谟。

  李果捧在怀里,简直爱不释手,这书无疑是赵启谟年幼时,蒙学读的书。

  仿佛拿到赵启谟的秘密,李果将书本藏进衣襟内。

  “小孙晚些时候要过来,你且留下。”

  赵启谟说完话,一本正经,坐回木榻,继续读书。他有些后悔,一时冲动,将自己蒙学的书本,拿给李果。

  那书上,满满黑历史。

  孙齐民来得很快,在李果吃第二块核桃酥时,他和阿荷已经出现在书房外。见到李果也在,小孙很开心。

  “果贼儿,寒食节,包子铺理应有假,和我,启谟一起去踏青,野餐可好?”

  想也知道,野餐的食物一定很丰盛,孙家吃用奢侈,不亚王孙。

  “我要和娘去洋屿做法事。”

  李果摇头,他没法跟小孙,启谟一起出去玩。

  “做什么法事?”

  孙齐民不解。

  “也快五年了吧。”

  赵启谟沉声问。李果黯然点头,他爹自失踪到现在,差不多要五年了。

  孙齐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低头不语,心里替李果难受。

  三人闲聊一会,李果起身话别,孙齐民也一起离去。

  赵启谟送至门口,孙齐民痴迷望着林宅,见林宅窗户透出光芒,喃语:“我要是住在衙坊,该多好。”

  “勿要胡思乱想。”

  赵启谟打断小孙的遐想,让罄哥提灯,送他们出西灰门。

  走出西灰门,李果问小孙:“小员外,喜欢瑾娘吗?”

  李果问得正经,没有取笑的意思。

  “不是喜欢,就是……”

  孙齐民脸赧红,轻声细语:“就是想再见见她。”

  李果不是很懂小孙的喜恶,在李果看来,瑾娘是位大姐姐,就像那种会保护人的大姐姐。李果想,不知道赵启谟喜欢怎样的女孩,那天在瓦肆,他倒是盯着舞姬看个不停。

  寒食节,早早,果娘带上孩子,前往海港,乘船前往洋屿,同船的还有一位老道士。

  抵达洋屿,果娘和孩子们换上白衣麻布,道士设坛祭祀海上神明。

  祭祀后,道士沿着海岸摇铃招魂,李果扛着招魂幡挨着道士走,果娘牵着果妹跟随在后。静默无声,唯有海浪和铃铛的声音。

  十三岁的李果,个头到果娘耳际,从长相而言,李果清秀的眉眼、白皙的肤色继承自娘亲,个头、仪态遗传自他爹李二昆。

  李二昆是位身材修长的男子,仪表堂堂。

  穷人家办不起盛大的法事,道士的招魂仪式也简单。李果在海边焚烧纸钱,果娘面朝大海,跪拜在地,静默祈祷着,果妹跟随在身边,也学娘的样子,双手合十,虔诚跪拜。

  李果听着海涛声,望向远方,大海的尽头和天一线,大海茫茫没有尽头。

第35章 五色长命缕

  一早,进城卖艾草、葵花、蒲叶的乡民众多,这些东西,往时没人问津,今日家家户户都要买。

  乡民挑担沿街叫卖,走走停停,两个竹筐的花草卖空,腰间的撘护鼓鼓,塞满铜板。

  李果天蒙蒙亮就起床,悠然出西城门去,和进城卖艾叶的乡民擦肩而过。

  端午,包子铺放工,李果乐得悠闲。他这么早起床,出城,是为了免费的艾叶、葵花和蒲叶。

  这三样植物,城外都有野生,何必花钱买。穷人根本不这么过日子嘛。

  在城郊采集这三样物品,顺道在河边折下一枝柳条,李果返回。

  翠绿修长的柳条、蒲叶,金黄的葵花,娇嫩的艾叶草,用绳子捆系在一起,插在门上。

  果家的葵花,比邻里购买的葵花还大,还灿烂。

  此时果娘已起床,在厨房忙碌,将泡上一夜的糯米搅拌,加入芋头、豆子。果妹在旁帮忙,摆弄粽叶。这是要包粽子。

  李果挽袖,过去拾粽叶,将两片粽叶叠放,用手圈起,呈漏斗形。果妹用心看着,纠正自己的动作,她手很小,双手将粽叶笼成斗状,紧张捂着,怕粽叶弹开。果娘笑着往“斗”里倒入食材,手把手教果妹,如何扎粽子。

  相对于果妹的笨拙,李果很快扎起五六个粽子,形状好看,大小雷同。

  对果家而言,食物都很珍贵,而端午的粽子,更是难得的食物。糯米可比寻常的米要贵,煮粽子也耗柴草,平日可吃不上粽子。

  粽子扎好,入锅,往灶里加把柴草,果娘出厨房,灶火由李果照看。

  李果蹲在灶前,拿火夹耙灶内的柴草,让它们聚集在一起,充分燃烧。

  煮熟一锅粽子,需要花费不短的时间,李果望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想着这天学子们不必上学,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