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无度看云幼珊衣服里鼓鼓的,肯定是寅将军为了贿赂她而塞的好吃的东西。
"咳!"
云幼珊咳嗽了一声,偷偷摸摸跑走了。
王凤州说:"林大人,是我忘了说。我和寅先生等江南文界名流,没事就喜欢在扬州聚会。今天也约好要见面,我差点就忘了。"
他认识的文人,那真的能称为名流。不是学坛领袖,就是豪情文人。有些人就算不在朝为官,振臂一呼都有不知道多少人响应。
王凤州说四皇子未来潜力无限,这还真不是夸夸其谈。
在他的奔走宣传下,四皇子在文界年轻学子的眼中,就如同太炎皇朝的救星。
将来年轻学子通过科举进入朝廷,马上就会谁也不知道的情况下,结成四皇子的一党。
这尚且是学界,在太炎皇朝更重要的武者一界中,四皇子有没有派人笼络?
这个问题林无度不知道答案。
如果把太炎的人才比喻成一个杯子,太子和严党已经将杯身收入囊中,四皇子却在慢慢侵蚀杯底。
杯底现在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是太炎的根本,将来随时都有使太炎倾覆的可能。
然而太子太过傲慢,根本看不起这些杯底。就算知道四皇子的举动,也不屑于阻止。
"王兄!寅兄!"
从外面又走进一个矮小的文人,穿着一身白衫。长着一张国字脸,面貌很是朴实。
王凤州介绍说:"这是李涤民,过去也是翰林院侍讲。现在升官外迁,已经在扬州府下的一个县当了县令了。"
翰林院的职务只看才学知识,不需要通过科举出身。
而县令这种实权官,是要科举榜上有名才能当的。
这个外表朴实的李涤民,科举连试不中。最后通过进献文章,在翰林院当了一个侍讲。
没考上科举,也不怪他没才能。太炎的科举一年两榜,总共也就录取不到千人。
全国数百万举子参加,可谓千军万马闯独木桥。
李涤民进了翰林院之后如鱼得水,反倒赢得了不少大官的青睐。
他也借此能够转出翰林院,到扬州当了一个县令。表面上从京官变成地方官似乎不值,然而县令的权力和前途都是超过翰林院侍讲的。
王凤州开玩笑说:"涤民现在当了一方百姓父母,也有些一些官威了。"
李涤民严肃说:"我当了县令,自然不能跟过去翰林院时相提并论。"
他看到林无度,又小心翼翼问。
"请问这是何人,官居何职?"
林无度淡淡回道:"军中一个小吏。"
王凤州看林无度不愿显露身份,也就没有说话。
李涤民信以为真,说:"既然只是小吏,那在这里说话就要小心了。虽然文人聚会,一向不分尊卑高下。
但来到这里的人物,那可都是大人。你可别胡言乱语,乱了分寸。"
林无度觉得李涤民是个弱智,没有理会他。
李涤民说:"我先去解个手。"
王凤州借着这个功夫,对林无度说:"你别见怪,李涤民这个人就是死正直。但他做事顽固,擅长干呆活、打呆仗,也得过不少人欣赏。"
寅将军摇了摇头,看样子他很不喜欢这个李涤民,不过也说不出口。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走进来。
他身形高瘦,面色冷峻,身上带着一股邪气。林无度隐隐感觉到此人不但是文士,似乎还有武者境界。
赵凤青介绍说:"这是黄德冰,他写的《醒民录》,也是一本奇书。"
这个叫黄德冰的人,写《醒民录》,里面多是勤劳致富的故事。虽然看似无趣,但实际上可读性也很强。
第八十六章 有一妙计
李涤民解完手出来,看见黄德冰也到了,不由得大喜道:"黄先生,你也来了。"
黄德冰虽然不当官,但也是文坛有名的傲骨名家。李涤民对他的态度,跟刚刚对林无度的态度截然不同。
但李涤民的热情,只得到了黄德冰的冷脸:"你也配来?"
面对这样公开的轻蔑,李涤民脸皮甚厚,竟然装作没有听见,直接坐了下来。
众人都就坐,赵凤青说:"你们知道吗?天威军重建了。"
李涤民马上抢着说:"如何不知?我听说天威军戚指挥就在扬州附近练兵,还让人备了重礼给他送去。可惜他根本不理会,直接把我的人扫地出门。
这也是,毕竟正四品的指挥使,看不上我这种小官也是自然的。"
黄德冰冷道:"哼!练兵?不知道朝廷又花掉多少民脂民膏!"
李涤民说:"练兵也是为了剿灭魔教,江南一些山区的刁民信奉魔教,屡教不改。这些人,都是朝廷心腹大患。"
黄德冰不屑道:"那依你的高见,该怎么对付他们?"
李涤民说:"这四十年来该杀未杀之人,满坑满谷!依我看,但凡叛乱过的地方,克城以多杀为妥,有没有参加叛乱都应该赶尽杀绝。男人、老人全部杀掉,孩子女人变卖为奴,家产搜无遗漏。
这样既能补充军资,也能斩草除根。人都杀光了,还有谁能叛乱?魔教之患可永除矣!"
寅将军嘀咕道:"也不用都杀吧?"
黄德冰讥讽说:"拿民财练兵,然后再去杀民,你真是天才。"
李涤民不觉得他有讽刺之意,反而自信地说:"就是如此!领兵害怕多杀人吗?这是一举两得之计,可保我太炎天子的天下万年鼎盛!"
"天子?我看是天下最大的贼!"
黄德冰拍案大怒。
李涤民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连连摇头。
"黄先生何以至此?说出这种无君无父的话?"
黄德冰喝道:"天下原本推举君主,是为了天下公利。但现在的君主,都是天下为私利,以万民为家奴!这种人不是贼是什么!"
林无度前世也是现代人,听到这些话心里也算比较舒服。
王凤州劝道:"黄兄慎言,不然这一次真的危险了。"
太炎开国以来,太祖皇帝立下过不轻易杀士的誓言。就算当庭辱骂皇帝,有理有据就没有事。皇帝碍于祖训,也不能明着收拾大臣。
但黄德冰宣讲君主有害论,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无君》。里面文采飞扬,说的却是惊世骇俗之语,推理说君主乃是天下公害。
当今的皇帝大怒,马上让刑部拟订罪名,要治黄德冰大不敬之罪。
但刑部尚书拒不从是,还因此辞官回家。太炎南北名人上千人联名写信,要求特赦黄德冰。
毕竟黄德冰虽然写《无君》,但他过去着作等身,号称五百年一出的大才。而且文风激进,敢于直言朝政利弊。
所以太炎上下都据理力争,力抗皇帝的圣意。
甚至有人提议,要罢考当年的科举。
在汹涌的民意面前,皇帝深深震惊。他明面上让步,写诏书赦黄德冰无罪,显示自己是开明贤君。
暗地里却派东厂和锦衣卫兴起大狱,把黄德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