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王朝做的好事也一直没有断过。所以说,这人不在朝中不要紧,只要他的心一直在朝中,做的也一直是为国为民的好事,那就够了。”
圣人便抬起眼看他:“朕怎么一直听你在为那个崔六小子说好话难不成他拿什么收买你了”
“是啊圣人您还记得惠妃娘娘下葬那日,您悲伤得昏死过去后,奴婢喂给您吃的那颗药吗那便是崔六少夫人离去前偷偷交给奴婢的。她早料到您肯定会因为惠妃娘娘的事情伤心欲绝,便给了奴婢两颗护住心脉的药。他们夫妻俩一心为圣人您着想,奴婢又怎会不被他们收买”高力士抹着眼角道。
“原来那颗药就是她给的”圣人暗自道,“既然她手头有这样的神药,那为何没给惠妃用用说不定有了这个药,惠妃她就”
“圣人请节哀崔六少夫人向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那个药对惠妃娘娘有用的话,她自不会藏私。既然她没拿出来,那肯定就是说这个药对娘娘没用。不然,她又何至于要让咱们直到有这个药的存在您应当相信崔家对您的一片忠心才是。”高力士苦口婆心的劝。
圣人怔了怔,便长叹口气。“你说得没错。是朕魔怔了,朕怎能怀疑她的一片忠心这个小崔爱卿入仕七年,就已经为朝廷做了好几件大好事了。他的夫人也一直小心照料着十三郎,那日也为惠妃减轻了痛苦,更是为朕献上奇药。这对夫妻都是世间难得的奇才,如今他们已经在知县一职上蹉跎了七年,现在朕是该给他们一个好去处了。”
说罢,他便吩咐道:“去将礼部尚书叫来。朕有话要问他。”
于是,第二天,吏部便下达一纸令文鉴于组织民夫抓捕海盗有功,崔蒲居功至伟,遂擢其为扬州知府,年后走马上任
第347章 请你为我治病
消息一出,全长安城震动,阁老府上下更是狂喜不已。
崔阁老再镇定的人,也禁不住拊案高呼:“好,好啊辛辛苦苦为县令七年,如今厚积薄发,你可算是一举冲上知府之位了”
扬州知府这个职位可和普通知府不能相提并论。虽然只是一个区区五品官,但在朝中的重要地位却是极为关键。
除却长安和陪都洛阳外,东都扬州可以说是整个新唐王朝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了。因为京杭大运河流经这里,江南又是鱼米之乡。再加上现在这里大片大片的甘薯种植基地,以及各处的海运交通,每年从扬州口岸转运的钱粮盐铁等物不胜凡几。
而这个调度周转的权利必然是受到扬州地区的最高长官扬州知府直接支配的。除非帝王心腹、抑或太子的左右手,否则这个职位旁人根本不敢肖想。
这是个肥差,大大的肥差啊那地位比起长安城里多少四品大员都高出一大截去。
而且就算每年不坑不拐,光是收下头的孝敬就能手上好几万贯,这还是保守的估计。而且通过黄海运来的好东西,总能第一时间送到眼前来给他们挑选,宫里的贵人都要次他们一等。
圣人将崔蒲安排在这个位置,便也是肯定了崔蒲近些年的功绩,更是对慕皎皎那日在宫里表现的报答。
而且,崔蒲出任这个职位,也是在向朝中上下宣布崔家并没有退出朝堂,圣人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看看,崔家新一代的才俊已然出山了
这让崔阁老如何不欣喜
慕皎皎得知消息后也是浅浅一笑:“圣人这一招行得真妙。明明是不喜那日我们都看到了他最狼狈的一面想将我们远远发配,却还给了个这么重要的官职给你,那便是释出了拉拢之意。上位者都已经表现得这么和善了,咱们又哪里还好意思不感恩戴德那一晚的那点小事,自然也就掠过不提。以后,这个扬州知府你就好好干吧要是干得好了,以后必定还有更好的地方在等着你。”
崔蒲得意一笑:“那是自然。我辛辛苦苦在知县那个位置上枯坐了七年,但这七年里我可都做出实实在在的功绩了,圣人只要不傻,必然知道要重用我。不然,这不是浪费了我这么一个大好的能人吗”
切,才更给你点颜色,你还就开起染坊来了
慕皎皎没好气的白他一眼现在你就抓紧时间高兴着吧等到了知府任上,要平衡各方关系的时候,你就该哭了
“对了,阿爹跟我说,让咱们这两日往张中书府上去拜访一趟,他已经闭门养病许久了。”崔蒲突然想到崔阁老的嘱咐。
慕皎皎立时心一沉。
这个张中书,便是当年极力抵制废太子的张九龄了。这也是个可怜人,兢兢业业为国奉献多年,举荐贤才不计其数,最终却被李林甫这个小人嫉妒,还伙同武惠妃作乱,生生将他从中书令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这还不够,很快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在朝堂上妄议吉凶,触怒圣人,李林甫和牛仙客再从旁挑拨离间,让圣人以举非其人之罪将他贬为荆州长史。
明明是一介忠臣良将,却因为小人诬陷,官职无端一降再降,马上都要离开长安,往地方上去了。换做是谁,谁都会抑郁吧
所以张九龄被气病了,实属正常。
不过,现在武惠妃死了,李林甫暂时没了靠山。十分惧怕圣人又想起张九龄的好来,然后又把人给接回来,所以他便开始拼命的对张九龄施压,逼迫他早日离开长安。可怜张九龄年老体弱,要是强行上路。这条命极有可能就要交代在路上了
崔阁老也是看不过眼,就叫了崔蒲找个日子带着慕皎皎一起上门去拜望张九龄。
说是拜望,其实也就是去给张九龄看病。
不过论身份,崔蒲是崔家庶子,还不够格主动上张家去。而崔阁老丁忧在家。也不适宜出面。所以到了日子,便是崔家大郎崔葏夫妇领着他们一起去了张家。
张九龄已经卧病好几个月了。
如今他年过花甲,却因为操劳国事,须发早已全白,就连一把美髯也白得通透。当慕皎皎一行人过来时。他正在提笔挥毫。
张大郎君便领着他们在外头候着:“阿爹自从在家养病起,就日日寄情于书画,每天这个时候都要写上几幅字。你们稍待片刻,等他写完了我就领你们进去。”
崔蒲和崔葏连忙点头。
不多时,等张九龄一幅字写完。张大郎君果然就领着他们进去了:“阿爹,博陵崔氏大郎君六郎君协同家眷来访。”
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