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浴火重生
轰隆!
突然,外面传来一声震荡。
接着,此起彼伏的轰隆声不绝于耳。
宁怜花皱起眉头。
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什么事?”宁怜花突然一声质问。
这是这么多天以来,他第一次回应外面的情况。
甚至于当初大相国寺的主持前来问话,哪怕他听到了都不予理睬。
“宁师叔,速速出关,封印松动!”
外面响彻的是大相国寺主持的声音,不过这个声音越来越远,仿佛是在去一个什么地方。
宁怜花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
封印松动?
唯一的封印,肯定是大相国寺负责看守的封印着十万大山妖族的封印。
如果这个封印被开启,十万大山的妖族冲出来,整个九州大世界,恐怕会遭受一场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灾难。
可是,现在王常林身体的炼化正达到了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候放弃,岂不是功亏一篑?
更重要的是,如果现在放弃了,也就等同于放弃了王常林的生命。
宁怜花陷入纠结当中。
轰!轰!轰!
外面传来的轰隆声越来越强烈,显然已经到了不可阻挡的地步。
“宁师叔!”
外面一直响彻着大相国寺主持的嘶吼声,似乎封印真的要被打破了!
宁怜花最后看了一眼王常林,最终摇了摇头。
接着,他冲了出去。
外面的高手早已散尽,宁怜花抬头望了一眼,直奔远处而去。
那个地方,此时刮着无数的黑色风暴,似乎要将那个地方连根拔起。
宁怜花第一时间将整个袈裟祭了出去。
宁怜花的袈裟也是一件法器,一件陨落的仙器。
宁怜花的到来,给了大相国寺众多高手一种鼓舞,给他们带来了信心。
在他们眼中,天下似乎没有宁怜花搞不定的事情。
王常林真的要死了吗?
宁怜花的离开,意味着兽火的停止。
兽火停止了,他的身体就无法淬炼。
刚才完全是靠着兽火的道。
“你的前世?”虫王好奇地问道。
“或许吧!”陈道清有些犹疑。
他做回了一个最不想看到的自己。
“外面是发生了什么吗?”王常林不解地问道。
“我不清楚,这里是大相国寺,我不敢轻易释放神念。”虫王摇头说道。
陈道清点点头,接着重新将神念收取回来。
身上的三味真火也消失不见,他重新站回到陆地上。
这种能够站立的感觉真的很好。
龙城之上的那场大战,他依然历历在目。
花佛爷宁怜花再次救了他一命,这样的恩情,恐怕自己永远都无法偿还了。
他慢慢向着佛堂外面走了出去。
其中不少的人熙熙攘攘。
陈道清走在原本熟悉的地方,感觉是那么的陌生。
这里就是大相国寺,当年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推开佛堂大门的那一刹那,陈道清似乎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
当初他在这里受到万人敬仰。
陈道清,号称是年轻一辈仙魔两道的第一人啊!
这等身份,这等尊贵的身份,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
只不过,陈道清并不习惯或者不喜欢这种方式。
周围的人太多之后,总会有那么多不自在。
甚至,很多人在背后议论的那些事情,几乎都是道听途说。
不过,陈道清突然觉得,这里似乎不是自己当初呆的那个大相国寺了。
因为大相国寺乃是传承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一个门派的底蕴是要从门派弟子的自身素质所要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甚至觉得这里反而成了一个闹市。
“站住!”
陈道清的一声厉喝,原本就要跑过他身边的三名弟子直接停住脚步。
他们不知道是谁在叫他们,万一是门派长老,他们也只能驻足看看。
可是,当他们看到是陈道清的时候,整个人的眼神都是吃惊的。
甚至,他们捂着嘴,根本说不出任何话语来。
“怎么回事?”陈道清追问着:“这里发生了什么?”
“陈陈师叔”
这些弟子在大相国寺已经许久时间,当然认识这位已经消失几十年的陈道清。
如果换做其他新入门的弟子,恐怕也未必认识陈道清。
可是,这些弟子很清楚的听门派长老谈起过,说陈道清已经陨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暗杀了。
如果算时间的话,已经足足二十年了。
陈道清已经二十年没有出现在大相国寺了。
当然,也从来都没有人确认过陈道清的死讯,可是二十年不见踪影,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现在陈道清突然出现,这些弟子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先回答我的问题。”陈道清冷冷地说道。
“是、是,陈师叔。”其中一名弟子反应比较快。。
陈道清是宁怜花的弟子,在大相国寺的地位很高,几乎跟大相国寺的主持一个辈分。
“陈师叔,传说十万大山的封印有些松动,门派长老都前去稳固封印了,已经过去一月有余,其他弟子全程戒备。”其中一名弟子谨慎地说道。
陈道清点点头,跟他猜想的差不多。
能够使得大相国寺如此慌乱的,也只有十万大山的封印了。
陈道清没有理会这几个发呆的人,径直向着十万大山而去。
十万大山原本是一片连绵不绝的山峦,如果真正释放在九州大世界,恐怕也不比冥王山小多少。
而大相国寺所封印的十万大山,说是一座封印,其实一个密闭的空间。
这个空间将十万大山全部收取进去,让十万大山等同于消失在九州大世界。
可是,这个所谓的密闭空间,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彻底控制。
大相国寺的众多长老也只能维持与守护,不让高手从外界将其打破,也防止对方从里面冲出来。
陈道清一直往后走,一直走到大相国寺深处。
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大相国寺的禁地。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