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在远古消灭阶级(1 / 1)

消除你的执念[快穿] 淇泮 3213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618章 在远古消灭阶级

  族人扒了好几层棕树皮,拿来给呦呦看,询问是否有用。

  呦呦见了简直欣喜若狂,这是棕树啊!棕树皮的用途完全填补了他们现在许多空白!

  天气渐热,雨水明显多了起来,部落的房子虽然建在林中,但是一旦大雨倾盆,屋顶还是无法避免漏水,棕树皮做屋顶,遮雨防晒效果极佳!

  呦呦立刻带着族人剥棕树皮,然后摸索着制作树皮屋顶――这个活,她是真的第一次做。

  好在在这里呆久了,手工技艺越来越娴熟,研究了小半天,总算做出一个密实不漏水的样品,铺到屋顶上,果然阳光半点不漏,屋里没那么晒了。

  有了样品,大家飞速把剩下的棕树皮全剥了,这一片倒下的树皮完全足够制作部落屋顶,剩下的,呦呦又开始研究做蓑衣,做完一件蓑衣,她又开始抽出棕树皮的纤维试着搓成绳,这种绳子非常坚韧,不仅可以日常使用,还能编织成棕榈床垫……床垫先不急,但绳子的确非常有用。

  被剥完皮的棕树剩下叶子树干,族人们全都清理到山脚角落,有孩子去折棕树的大叶子,挥舞着扇风、扫地上的落叶,不等呦呦开发叶子的作用,便有族人看着孩子玩闹得到启发,纷纷折了棕树叶子带回家,用藤条绑成了最原始的扫把形状,放在房子楼下当清洁工具。

  南方的夏天,外出很晒,人容易中暑,雨水增多,湿气太重。晴天会因为太热晕倒,雨天会因为淋雨生病,尤其第一次经历这种气候的族人,尤其容易中招。

  蓑衣能防晒防雨,它的出现,解决了外出劳作的族人燃眉之急。

  但是这片棕树全都倒了,用完这一次便不能再生,族人又出去寻找新的棕树林,果然又找到了好几棵长势极好的大树。

  许是呦呦搓棕绳的行为给了族人启发,发现棕树皮没多久,呦呦又收到了苎麻的茎秆。

  带来苎麻的是玛玛,那个喜欢造房子的孩子。

  他怕呦呦不信,在呦呦面前亲手剥了苎麻的表皮,用石头刮出上面的纤维:“巫,这个扯不断,也可以搓绳。”

  其他人笑:“棕树皮搓绳多方便,这小杆子刮多久才能刮出足够的细丝搓成绳?”

  玛玛失落地看着呦呦。

  呦呦接过他手里的纤维轻轻揉搓着:“不,这和棕树皮不一样,有这个,我们可以做衣服了。”

  “什么?!”

  所有人震惊看过来。

  呦呦赞许地看着玛玛:“玛玛,你为我们部落立了大功,今晚,我让阿良奖励你一整只烤鸡。”

  玛玛嚯地站起来:“真的吗?”

  呦呦笑:“真的,你快带我们去,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草杆子。”

  玛玛转身往外跑,跑了几步冲着她们挥手:“快来!那里还有好多好多!我带你们去!”

  大家匆忙放下手里的活,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呦呦看着大家兴奋的背影笑,脚下不慢,一起跑了出去。

  这天后,部落又多了一件忙活的事,不能打猎的族人一天都过得充实忙碌。搓麻的、搓棕绳的、做蓑衣的、盖屋顶的、研究织布的……

  夏季越来越近,雨水显而易见地多了,从前的屋顶总是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一场大雨过后有人感冒有人辛苦打扫屋子,天上挂彩虹风景无限,地上却户户狼狈不堪。

  好不容易,家家户户终于盖上了棕树屋顶,门前挂上了蓑衣,这一天,夏天的大雨瓢泼而至。

  怕极了下雨的族人们全都静静坐在屋里仰头看着屋顶,只听到哗啦啦的雨水砸在树叶上,落在屋顶上,但屋里几乎没有水珠滴落。

  兴奋的族人纷纷从屋中探出脑袋互相报喜:“没有漏水!又暖和又干净!”

  “我家也没漏水!”

  “哇,我坐在屋顶下听见了雨声但完全没有被淋到!”

  性子活泼的,如嘎嘎,直接从屋中跳了出来,在大雨中转圈奔跑,兴奋地四处奔走。

  “房子不漏水了!”

  “新屋顶真的能挡雨!”

  一个跑出来,两个三个都跑出来在雨中欢闹。

  小孩也跑出来了,手拉着手在水坑里踩水,满身泥水还笑得响彻山林。

  呦呦掀开帘子看着这群“疯玩”的族人,眉眼间也感染上了他们的欢乐。

  阿良的房子就在她隔壁,探头出来看着她,又是欢喜自豪又是感慨敬佩:“呦呦,你真聪明。”

  呦呦笑看过去:“不,是族人们聪明。”

  阿良习惯了她将一切功劳归于族人,并不多说,转头看着在雨中狂欢的人们蠢蠢欲动。

  呦呦:“你也想去玩?”

  阿良立刻坐回去摇头:“没有。”

  呦呦见他如临大敌的模样,噗嗤一声:“你刚痊愈,再养一段时间我就不管你。”

  阿良更加用力摇头:“你管我,我喜欢你管着我。”

  呦呦脸一红,瞪了他一眼,放下帘子回去了。

  阿良盯着隔壁晃动的草帘子,嘻嘻傻笑。

  外头,也有人开始发飙了。

  “嘎嘎,你给我滚出去!满身泥水把我的席子都弄脏了!”

  “啊呀……木丹我错了……我去洗澡……”

  “滚,晚上回你自己屋睡觉!”

  “别呀,我洗完回来……”

  噼里啪啦的,想钻进女子房中的男子大多都遭遇了一扫把赶出去的境遇,一群满身泥水的男人聚集在瀑布下的水潭里,一边淋雨洗澡一边对着彼此傻笑。

  阿良拍拍胸脯,温暖又舒适地躺了下来,心想:原来女性都喜欢干净。

  横竖经纬的编织方式自从出现,启发了族人越来越多的创造,苎麻出现后,擅长编织的族人很快搓麻为绳编出了第一块麻布,然后有人又试着找了其他植物例如葛、藤等等,试着抽出其中的纤维,搓成绳,织成布。

  有了布,梁璇的衣服就成了模板,虽然衣服已经埋在地震的山洞里,但是呦呦表示自己记得它们的模样,用麻布做出了第一套衣服,族人们跟着学习,便有了第二套、第三套……

  呦呦一直担心女性的生理健康,有了布后,她开始试着做内裤和月经带,但由于现在的布料十分粗糙,很多人穿不习惯,她又一而再再而三改良,终于渐渐有了雏形,被人接受。

  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几乎伴随了整个盛夏。

  南方的盛夏实在是炎热,部落的房子建在林中,又有厚厚的屋顶遮挡,双重遮阴下,人在其中依旧觉得闷热难耐。

  天气升温后,族人的行动完全调整了,大家清晨天没热出门采摘、布陷阱,太阳升起后回家躺着休息避暑,煮饭也变得十分煎熬,因为一靠近火堆就全身暴汗几近中暑,于是大家开始试着吃冷食野果。

  瀑布流下来的潭水非常清凉,一大早天刚亮,族人采摘回来一筐筐果子和野菜,全都泡在潭水中,想吃了就捞出来躲在阴凉的家中躺着吃;棕树叶子做成了一把把大蒲扇,就着林中的风摇啊摇,要是还觉得热,跳下房子跑到溪边泡一会儿,全身凉爽了再回来继续吹风睡觉闲聊天。

  等到酷热的太阳西下山头,蔫吧的族人们就一下来了精神,纷纷出动前往清晨布置的陷阱处查看猎物。

  一般都会有收获,因为夏天山中的动物实在是繁多,物资无比丰富。

  青壮年会将猎物背回家,整个部落在潭边的石滩上就着月色烧火烤肉煮菜汤,吃到月上中天,在潭水里舒舒服服泡个澡,满身清爽地回到木屋睡觉。

  日复一日。

  呦呦带着学生制作了很多避暑避虫的药物,放在公共指定的地方,不管谁需要,自行取用便可。

  南方湿气重,瘴气多,但什么样的环境都会有相适应的动植物,她和几个学生发现了好几种去湿避暑解毒的药材食物,分发给族人食用后,大部分族人没有生重病,有个头疼脑热也是休息几天便好了。偶尔有人不听劝阻出门运动导致中暑出事,但死亡案例只是个别,定居的死亡率远低于迁徙。

  暑天虽然难捱,但因为工具开发充足,早晚劳作白天躺着的生活模式既满足了生存所需又不疲累,比冒着重重危险南北迁移轻松多了,一个夏天之后,全族欣然接受了定居的生活模式。

  天气渐渐入秋,地震后怀上的孩子呱呱坠地,几年前还穿着树叶裙子的原始人个个穿上了和现代服装一个款式的长裤长袖,有的还在外头披上了时髦的皮毛披风,手持各种各样的武器,善挖各式各样的陷阱,奔走在山林之间来去如风,已然成为这片土地之王,鲜有敌手。

  他们彻底定居在了这片物种丰富天气温暖的湿地山谷,唯一出远门的时候便是去远方的盐湖取盐,他们已经拥有了编织细密的筐和箱子,运输方便量又大,去一次可以保证两年的用盐。

  而这过程中,他们还在呦呦的鼓励下,不停改进自己打猎、生活方方面面的器具。

  五年后。

  雪白的盐湖一望无际,几个穿着粗麻布的壮汉沉默地在湖中捞盐,一桶接着一桶,动作缓慢又无力,仿佛心不在焉,又仿佛在消磨时间。

  这时,一阵欢笑声从湖后的树林中传出来。

  “到了到了!”

  “哇――这就是盐湖吗?好大啊!比我们部落的湖还要大!”

  “胡说,我们的湖更大!”

  “好了,别吵了,这一路真是被你们几个崽子吵死了,要不是阿良让我带你们来,才不带上你们这些大麻烦。”

  “略略略――”

  “首领说啦,以后我们可是要继承采盐工作的!你不带也不行!”

  沉默捞盐的壮汉一起起身,扭头朝着喧闹看去。

  那群人也看到了这些先来者,他们脚步一顿,很快脸上露出欢喜:“有人在诶!”

  “没见过的,我们遇到新的部落了?”

  打头的人笑着往湖中跑来:“喂――你们也来采盐吗?你们是哪个部落的?”

  壮汉盯着这群人瞧,看到他们一个个穿着合身的麻布衣服,头上带着竹编遮阳帽,腰上挂着弓箭,手里拿着长矛,这打扮让他们心中一凛,绷紧了神经,闷声应了一句:“嗯。”

  然后扭头不搭理了,不仅不理会还往边上走了好一段路,远离了他们。

  d摸摸脑袋回头看着自己的兄弟们:“我刚才不够和善吗?”

  其他人纷纷摇头:“很和善。”

  d疑惑地看回去,看着沉默捞盐的那几人,猜测:“他们以为我们要抢东西?”

  有人从背上的竹筐里拿出一份食物:“送给他们试试?”

  d接过,点点头:“巫来之前说了,要尽力找一找新的部落,最好能找到平和友善的族群和他们互相联姻,这样我们才能生出更多聪明又健康的小崽子……但是这几年我们只看到这几个活人,只要他们人不坏,怪点就怪点吧,不能放弃。”

  族人们也鼓励他:“你先去试试,要是人不老实,咱们采了盐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