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林云和周凯齐应该不是住在这间屋子里的第一代主人。
房间的地板旧旧的, 踩起来咯吱响。这样并没有让人觉得简陋,相反很有一种带有韵味的年代感。
家中的所有家具都擦的亮亮的,就连脚下踩着咯吱响的旧地板也泛着光。
林云在这里住了上十天, 有了女主人的实感。
给花芽他们端茶拿果脯, 还问顾听澜:“你要不要抽烟?周大哥这边有烟, 他不抽,放着也是放着。”
顾听澜一本正经地说:“谢谢大嫂, 我不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请大姐夫继续保持良好作风。”
花芽乐着说:“不对呀大姐,你怎么还一口一个周大哥的叫呢。”
林娟走到客厅阳台上,阳台下方是宿舍楼的篮球场, 此刻有教师在下面打球。她看了两眼,转过头听到花芽揶揄的话,于是帮腔说:“对呀,你俩两口子还这样叫多生疏啊,看我二姐跟我二姐夫就不一样, 黏糊糊的腻得慌。你们两家人要是能均一均可就太好了。”
林云笑道:“你这伶牙俐齿的, 我们好端端的说着话, 你一个人把我们四个大的全说了一遍。你要是厉害,你找个不腻乎也不太生疏的对象给我们看看, 别光跟我们耍嘴皮子。”
花芽抿口热茶, 端坐在沙发上,小身板溜直地说:“我可跟你说好了, 咱们家不包办婚姻。你别指望咱们家人给你介绍对象。你最好自己努力早早的张罗起来, 晚了后悔都来不及。”
林娟不喜欢结婚, 虽然大姐和二姐的小日子过的都很幸福,她还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开开心心的最好。
特别是她现在在部队里, 以后她也要跟小弟学习考个军校,争取在部队待一辈子,报效祖国一辈子。这样一想就更不需要结婚了。
花芽撅撅嘴,看了顾听澜一眼。顾听澜小声说:“咱们家的闺女不愁嫁,就让她先自在两年,等到年纪大了,就能知道找对象的好处了。”
花芽觉得这话没错,也就没跟林娟说什么。反正就算林娟真不结婚也没事,都是成年人,想好自己的以后,为自己以后负责就好。没有必要按照约定成俗的路子往下走。有些人适合婚姻,有些人不适合婚姻,这都是强求不来的。
下午饭菜是周凯齐掌勺做的。
他做的饭菜跟他的人一样,都是斯斯文文的。而且每道菜都有好听的名字。比如说蒸的苞米、地瓜和土豆放在同一个盘子里,花芽最多端上桌跟大家说:“烀的东西熟了,赶紧趁热乎吃呀。”
周凯齐就不一样,他把苞米放在大盘子的中间,用地瓜和土豆围成一个圈,摆的漂漂亮亮端上来说:“大丰收来了。”
另外还有一道地瓜粉烧肉沫。他又叫了个好听的名字:“蚂蚁上树。”
花芽还以为真有蚂蚁呢,伸着筷子的手顿了顿。
顾听澜说:“是肉沫,你就放心吃。哪怕是真蚂蚁那也是高蛋白,吃了滋补身体。有不少老同志拿蚂蚁泡蚂蚁酒,回头要是遇上我给你捎点回来。”
花芽冒出了句:“嘿,还真是小刀拉了腚。”
林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饭桌上花芽不好说的太明确。等到吃完饭,她才说:“开了眼呀,哈哈哈。”
林云不好意思,脸蛋有些红。周凯齐捂着嘴侧着脸笑。
花芽觉得这个挺好笑的呀,回头看到顾听澜,顾听澜冲她露出完美的微笑。花芽心咯噔一下,马上跟大家说:“对不住,我不分场合乱说歇后语。下次绝对不敢了。”
林娟倒是跟她一起笑的很开心,帮花芽解围道:“都是一家人怕个什么。谁没这个眼,那肯定是当爹的没做好事,哈哈哈。”
这话说出来,大家没绷住都笑了出来。
从林云家出来,三天后就是元宵节。林娟假期到头,没等到元宵节提前回岛上去了。
花芽跟着郭英早上起来吃完饭就开始团元宵。
“以前咱们把元宵节叫做上元佳节,是个顶好的日子。咱们老北京人对待这个节日跟对待除夕相当。”郭英把元宵里面要用的芝麻馅、核桃花生馅、豆沙馅、水果馅.种种端到桌子上。
她看到花芽没有围围裙,就给花芽系上围裙。
花芽想起周文芳给她胡编乱造一些烧饼馅,用怀疑的眼神看着郭英。
郭英把她小细腰一勒,花芽“哎哟”一声,说:“你还是不是我亲娘啦。”
郭英笑道:“我是你后娘,你那种小眼神不就是看后娘的眼神么。自己敢看不敢认?”
花芽忙细声细气地说:“冤枉呀,郭政委,我跟您说,有一句俗话‘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可不知道我都遭过什么。”
花芽用可歌可泣的语调把她被周文芳同志欺骗,误将烧饼当做宝的事迹说给婆婆听。
婆婆听完先是笑,笑完跟花芽说:“你这孩子,说你傻吧,浑身上下都是机灵劲儿,说你不傻吧,你又老是犯傻。你说我这么大岁数的人,怎么就跟周文芳一样骗你,我哪里会骗你呢。”
花芽觉得这话有些耳熟,往顾听澜那边看一眼。顾听澜被郭英同志安排把楼上二楼的花盆全搬到院子里晒太阳,元宵节他们家得装点下院子。
家里去年的红灯笼点不亮,顾守江出去现买,到现在还没回来。郭英今年过的高兴,让顾守江买四个大灯笼,把前院和后院都挂上火红的大灯笼。
顾守江不在家,留的顾听澜一个人在家里当牛马,被郭英同志使唤不说,背上还得背着闺女来来去去。就像个苦命的长工。地主家过节,他还得干活。
“小柱上哪儿去了?”顾听澜把郭英最爱的红茶树搬到院子里,找个最显眼的地方放好,站着锤了锤腰说:“这小子来了大院还不见人影了。”
“喊我做什么?!”王天柱从大门前面露个头,手里拿着一袋东西说:“我去孙大爷家给他送酒去了,奶奶让我去的,可不是我自己非要去的。”
郭英在屋子里面跟花芽团着元宵,听到外面的动静说:“是我让孩子去的。他喜欢孙大爷的故事,我就让他给人家送瓶酒,不然咱们老是上门白听故事不好。”
王天柱是奶奶授意去了,腰杆很硬气。回到家里,把便宜爹背上的小妹抱着,走到客厅,看到她们正在做元宵问:“我妹能吃这个么?”
花芽说:“怕她呛着气管,不能给她吃。最多用筷子头点点芝麻馅尝尝味。”
王天柱抱着小瑶瑶颠了颠,小瑶瑶伸手要够桌子上的元宵,应该是觉得圆咕隆咚的很好玩。
王天柱把小妹放在桌子上,她小脚一蹬一蹬地要往前走。
花芽说:“别让她踩桌子,还吃饭呢。”
郭英说:“你别吓到孩子。我大孙女的小脚丫香着呢,别说踩桌子就是踩元宵,她爷爷都照吃不误。”
花芽犀利地问:“那你咋不吃?”
郭英顿了一下说:“我怕硌牙。”
王天柱笑哈哈地扶着小瑶瑶往前面走,老虎头的小鞋子,虎头虎脑的踏着步。
大大的长桌从这头走到那头,至少有三米的距离。王天柱见她站着稳当,试着松开手,没想到小瑶瑶居然真的站起来了!
“妈!奶!”王天柱又叫唤道:“速速看!”
小瑶瑶腿脚比上次有了力气,小身板在桌子上晃了晃,居然还真站住了。
郭英顾不上手上有面,双手虚虚拢着小瑶瑶说:“看看,看看,我大孙女就是比别人强。”
正好顾听澜走过来,看到小瑶瑶站了起来,他也激动的说:“对,这可是我顾听澜的闺女!站的多稳当啊。来,宝贝,往前走两步给爸爸看看。”
花芽站在桌子的对面,拍拍手说:“崽儿,加油,到妈妈这里来!”
小瑶瑶到底是花芽的闺女。手比一般孩子有劲儿不说,腿上也有劲儿。摇摇晃晃站了一会儿,听到花芽的召唤,居然真的迈开小胖腿,一步三顿的往前走。
大抵还是没经验,走了十来步,都是小碎步,还没走到桌子的一半就倒在奶奶的怀里。
郭英抱着小瑶瑶一顿亲,嘴巴里一个劲儿地说:“我大孙女一定是个有大出息的,等到长大能比她爸妈都强。”
花芽跟顾听澜说:“你小时候有过这个待遇?”
顾听澜小声说:“做梦吧。”
隔代亲到底是名不虚传。
等到顾守江买完红灯笼,到家以后郭英又让孙女表演走路给爷爷看。当场骗得顾听澜一个大红包。大红包就掖着腰上,别在尿布里面,小瑶瑶一走一颤,大红包硬是掉不出来。
吃元宵安排在晚上,白天还有时间,顾听澜就带着花芽和王天柱去正阳门长长见识。
这还是郭英告诉他们,老北京人有摸摸正阳门的钉子,能让人丁兴旺,子孙后代健健康康。
花芽还以为这种封建迷信活动不会有很多人参加,毕竟她这么能耐的婆婆在家里也只是小声的跟他们提了一句。
到了正阳门花芽发现自己小估了老百姓们人丁兴旺的决心。
正阳门下面朱红大门上的钉子已经被摸的掉了漆,开始还有人在门前管着不让摸,后来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管事的人都被挤走了。大家一拥而上,摸摸蹭蹭好不快乐。
花芽也趁机在金黄色的钉子上摸了几下,又把地方让开,让顾听澜也摸摸蹭蹭。
王天柱不往他们那边去,自己从人缝里找了个机会,往钉子上摸了摸,主打一个不求人。
等到摸完钉子,前门大街那边有扭秧歌的,顾听澜带着他们娘俩去看扭秧歌。还特意走了一座六渡桥,等到小汽车行驶在桥中央,让花芽跟王天柱下车,从桥上随着人群走下去。据说这还是个走百病的风俗。
小汽车还没到前门大街的街头,已经开不进去了。
花芽伸着脖子往离开,里面不光有扭秧歌的,还有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的。
另外还有几只从延庆、平谷、昌平、顺义过来的专门走等灯会的队伍。敲锣打鼓,嘴里还唱着歌。
顾听澜说:“看完这个,待会我带你去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猜灯谜。晚上咱们还能去灯市口看花灯。”
王天柱说道:“那可好,我听孙大爷说,那边光是灯就分成莲花灯、八角灯、高角灯还有龙灯。就是不知道灯市口的灯跟文化宫的灯有什么不同。”
顾听澜看着人多,担心小妻子又不见了,把棉服的衣摆一扯,花芽乖乖地攥着衣摆,贴的紧登登的。
听到王天柱的问话,花芽笑话他说:“笨蛋,肯定是文化宫的灯上没有灯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