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亲祭先农,亲耕御田,百官相随者皆有粮帛赏赐。(1 / 1)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顾四木 3659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第一回 亲祭先农,亲耕御田,百官相随者皆有粮帛赏赐。

  按照礼部奏疏与太史局算过的吉日,三月,皇后当于先蚕坛行亲蚕礼。

  然而……

  “朕记得,当时你刚有身孕才不久。”

  “魏国公府应是忧朕将来再得一子,偏心幼子,就令皇后再问朕求皇长子。”

  “朕不许。”皇帝至今想来,仍是忍不住击案怒道:“皇后竟然就不肯行先蚕礼!”[1]

  皇帝带着怒火到紫薇殿时,就闻到满屋药气,宫人皆道皇后病了正在卧床。

  他在药气中站了片刻,转身走了——

  若是皇后自己因要不到皇长子而赌气,应当只会梗着脖子跟他道不去,而不是这般生病作态。

  皇后如此装病,后面自然少不了魏国公府的支招。

  那便没什么可说的了。

  皇帝眉目间露出追思之色:“贞观九年,母后依旧率内外命妇亲蚕。”

  媚娘在旁听着:文德皇后,是贞观十年仙逝的,贞观九年……文德皇后应当已然病中。

  她垂眸,看着皇帝方才击案后,掌缘有些发红的手。

  如果说被逼立太子事,是长孙无忌越过了那条线。

  那么此事,便是皇后及家族,真正过了陛下心底那道底线。

  *

  崇仁坊。

  姜沃与崔朝也说起了此事。

  先蚕礼,不是当天去拜一拜就完了,而是前后共九日——何时出宫,何时陈设,何时馈享祭祀,何时皇后亲率命妇行亲桑,何时劳酒,礼部和太常寺都有细致定规。

  永徽三年,因是当今登基后,第一次定下行亲耕亲桑礼,那段时间,礼部、太常和太史局,为敲定每一个细节和吉时,忙的也是没白天没黑日的。

  结果就在祭祀前三日,皇帝忽然将他们召了去,道皇后病中不能行亲蚕礼,令司农寺王正卿代祭。

  姜沃就看到,向来风风雅雅王正卿,向来都是坐在户部让别人痛苦的王正卿,这次差点没当场裂开,终于自己带上了痛苦面具。

  这,这是什么事啊!

  他正月刚跟着皇帝耕完地,负责在一旁捧着粮种,这是司农寺正卿责无旁贷的,但去亲蚕礼是怎么回事啊?!

  他一个朝臣,难道能带着公主王妃、命妇们去采桑喂蚕吗?

  王正卿是震惊了,礼部尚书许敬宗才真是差点当场哭出来:之前所有为皇后量身定做的先蚕仪算是废了。

  且提前三日才通知他,他哪怕一天十二个时辰不睡,也没法现赶出来一份‘有司代祭’的合宜典仪来——因这件事本来就不合宜啊!

  姜沃当时也沉浸在加班的压力里:礼部和太常寺定不下流程来,她这边也没法算吉日。

  后来还是皇帝拍板,停了内外命妇随祭。

  只让王正卿去行祭祀先蚕氏,一日祭礼即可。

  最后,还真是由全程懵着,但好歹保持了一贯风雅姿态的王正卿,草草行完了一场亲蚕礼。

  原本已经做好了准备,要随后行亲蚕礼的命妇们,也全都一脸懵,从去先蚕坛,变成了集体入宫探视皇后病体。

  崔朝轻声道:“咱们早知,陛下是一定要压下世家的,但是从此事起,魏国公府王氏和柳氏才被陛下提到了头名去。”

  实在是太伤脸面了啊。

  崔朝想,只要王皇后还在,陛下一定不会再行亲耕亲蚕礼了。

  毕竟垂范天下没成,丢脸于朝堂倒是真的。

  “对了。”姜沃忽然想起一事:“我早就想问你,总是忘记——王正卿的王氏,与皇后的不同?”

  “是,王正卿的王氏,在魏曾赐姓乌丸,这一脉又称乌丸王氏……”每次听崔朝讲世家这些复杂的谱牒,姜沃就觉得自己立刻困了。

  迷迷糊糊间,就听崔朝继续轻声道:“陛下今日还去了凌烟阁……”

  凌烟阁啊。

  姜沃还未及问陛下去凌烟阁做什么,就睡着了。

  崔朝停下手里的扇子与口中轻声话语。

  只是低头,于昏暗中,安静望着她的睡颜。

  *

  立政殿。

  “朕今日还与子梧一起去了凌烟阁。”

  媚娘奇道:“陛下怎么忽然想起去那里?”

  皇帝才登基,也没有自己一朝的重臣能图形凌烟阁。

  “朕有意为司空重绘凌烟阁之图,今日就特意再去看了看。”

  司空,英国公李勣。

  媚娘很敏锐抓住了重点道:“只为司空一人重绘?”

  凌烟阁如今悬着二十四张功臣图,皇帝却只为司空一人重绘——哪怕过世的功臣不算,如今在世的也还有尉迟敬德、唐俭几人,最要紧的是,凌烟阁第一图,太尉长孙无忌也还在呢。

  皇帝颔首;“是,只为司空一人重绘。”

  媚娘凝神想了片刻:“若是有此恩典,皇帝不如再恩上加恩,可亲笔序之。”

  皇帝将面前整理过的锦盒关上:“好。”

  “朕已令阎立本作此图。”

  “到时,朕亲为图序之。”

  **

  夏末。

  树上只偶然传来两声有气无力的蝉鸣。

  英国公李勣穿过虔化门,来到立政殿谢恩——

  皇帝命将作大监阎立本单独为他重绘凌烟阁画像,并亲笔做序,当朝赐之。

  更遍传朝臣以观。

  如此殊荣,李勣自然要赶来谢恩。

  走在路上,李勣不由想起当年,他忐忑于能不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旧事。

  且说,当年凌烟阁的消息,还是长孙无忌私下透漏给他的。

  一晃十年过去了。

  想起今日朝上,见了皇帝亲提序的‘功臣图’后,长孙太尉盯他的眼神,李勣便有些想无奈苦笑的意思。

  人、事皆已非啊。

  刚到立政殿门口,李勣还未开口,就见御前程公公小跑下了台阶,满脸都是笑:“英国公到了,陛下等着您呢。”

  李勣整了整衣冠,这才垂首入内见驾,恭行大礼:“陛下圣恩,臣微躯难报!必孜孜奉国,死而后已!”

  “司空不必多礼。”

  李勣拜过起身,这才抬头看皇帝,刚想开口,忽然见皇帝身后帘中,走出一宫装丽人,他又连忙垂首。

  “臣失礼。”

  他已经猜到了来人是谁,果然——

  只听皇帝道:“武宸妃之父,与司空亦是旧交。”

  李勣心道:他与应国公武士彟,若说有旧交,那只能是……

  他正在想着,就听武宸妃开口道:“当年高祖驾崩,先父因悼成疾,呕血病逝。后蒙先帝恩典,赐灵还乡。又委彼时为并州大都督的英国公监理丧事。”

  “今日既得见,自应当面深谢英国公当年为先父丧仪操持。”

  虽未抬头直视,李勣也能看到眼前武宸妃,裙摆微动,显然是给自己行了谢礼。

  李勣忙还礼。

  又不由感慨:说来真是巧。

  当年他正代晋王做并州做大都督,经手料理了应国公武士彟的丧事——当年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不过领了差事做完就完了。

  哪里能料到二十年后,晋王登基为帝,而当年应国公之女,已然是武宸妃,当面与他道谢。

  而且,皇帝明显是选中了这位武宸妃。

  方才虽只有寥寥几句,李勣却也听出了这位武宸妃言谈自如,语气坚然,毫无寻常后宫妃嫔见了朝臣的避让与涩然。

  这是一场彼此心照不宣的会面。

  皇帝让他见到武宸妃,提起旧年事,便是一种无言的表态。

  接下来朝中风浪,必多与武宸妃相连。

  世事难料,无外如此。

  *

  太史局。

  姜沃和崔朝正在袁天罡屋中喝茶——

  实在等不及回家再去讨论此事了。

  下朝后,姜沃就送了名刺去鸿胪寺,结果名刺估计还未到,崔朝本人就先到了。

  “陛下,实在是知道怎么气人的。”姜沃无限感慨了一句。

  之前朝臣们也知道,陛下要求将作监专门为英国公重绘凌烟阁图,彼时长孙太尉便有些不快。

  于是便有朝臣上书皇帝,为所有凌烟阁功臣重绘此图。

  皇帝拒绝了,只道:“当年英国公之图乃武将图,如今英国公亦已拜相,更加司空职,当重绘一张文臣图。其余功臣图便不必重绘。”

  皇帝以此为理由,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毕竟长孙太尉确实也不能提刀上阵,再给自己弄张武将图来。

  只得如此了。

  若说太尉原本只有些不快,那么今日英国公凌烟阁新绘、尤其是皇帝做的那篇图序,遍传朝臣之间后,太尉的脸色就变得异常难看。

  姜沃回想今日朝堂之事,肯定道:“我上朝也有些年数了,从未见太尉气成过这个样子。”

  与今日比起来,‘宸妃’事时长孙无忌的不悦,真的只能是毛毛雨了。

  姜沃展开方才默写下来的《图序》,开始有感情的念诵——模仿的还是皇帝在朝上对英国公说话的倚重信赖语调。

  “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姜沃停下来,这说的应当就是皇帝少时,英国公代为并州大都督的旧事。且皇帝还特意加了一句,点名先帝将他托付给李勣大将军,实为托孤之臣。

  “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往后就都是赞美李勣大将军人品贵重,忠心耿耿之语。

  这些都罢了,最重要的是后一句:“茂德旧臣,惟公而已!”[2]

  姜沃不由再次感慨道:“陛下,真的是知道怎么戳人心窝的!”

  有德行可仰赖的旧臣——

  惟公而已!

  那长孙太尉算什么?

  虽说先帝指明的辅佐之臣,尚在世的还有褚遂良、于志宁等人,他们听了皇帝这句话,也觉得老脸辣辣的,很是不忿:怎么,就李勣一个好人?我们这些年在朝上兢兢业业,都白费了?

  但……只要看一看长孙太尉那张从未见过的黑脸,他们又觉得,倒是也轮不上他们先为自己鸣不平。

  “今日朝会,散的实在诡异。”

  皇帝赐图后,倒是如常散朝,很快离开了太极殿。

  但朝臣们都站着没走——不是不想走,而是该起头离开的宰辅们都没动,大家只好陪站。

  该第一个离开的长孙无忌,站在原地良久未动。

  李勣边陪站,边在心中拟谢恩的腹稿。

  忽然觉得背后一凉似的,回神果然见长孙无忌终于动了,正转头望着他。

  “好,好一个茂德旧臣,惟公而已!”

  褚遂良忍不住在旁轻劝一声:“太尉……”满朝文武皆在,闹起来可不好看。

  且李勣不同于旁人,他手握兵权,位高权重,对他可不能像对其余朝臣一般训斥。

  长孙无忌也并未高声,只是走过李勣身旁时,冷声说了一句“李懋功,先帝托付社稷于少主,嘱你我等旧臣辅之保之。这几年你却只奉及上意,私己畏祸,几无一忠言谏之。堪为顾命否?”

  李勣:……

  这就直接算在他头上了?

  陛下夸的,你怎么不去寻陛下呢?

  李勣这倒是也猜错了,太尉并没有只算在他头上,他确实也去找陛下申冤去了。

  *

  李治早想过这一日,但见舅舅真正站在跟前,面上是压不住的愤怒与失望时,他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长孙无忌沉声道:“陛下,臣不知这些年有何大过,请陛下明示,不必以此辱之。”

  “辱?”

  “太尉此言过重了。”

  皇帝冷冷淡淡:“朕为帝王,连太子都不能自择,也未觉‘辱之’。”

  长孙无忌闻言,脸上尽是失望之色:“果然还是为了此事。陛下,经今日之事,臣越发觉得去岁请立太子,实无悔也!”

  “陛下偏宠私爱以废国礼,若是去岁未立太子,只怕今朝代王就是太子了。武氏出身旧事,难道还要臣再提醒陛下吗!”

  皇帝情绪倒是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只是冷淡道:“太尉自无悔也。朕已问过多次了。”

  “朕亦曾以太尉为心上最重之臣。”皇帝抬眼看着眼前因愤怒,而显得面色极差的长孙无忌,看到他比十多年前多许多的白发,忽然有些心软。

  他想起父皇驾崩后,自己居丧不能理政的数月。

  那段时间舅舅实是宵衣旰食,之后还大病了一场。他命奉御出宫诊脉,得到回话是,太尉完全是累病的。

  皇帝放缓了声音:“舅舅,朕以为,忠臣当竭忠事君,而非……”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便被长孙无忌打断:“陛下所说,是李懋功那奉上之臣!”

  “陛下今日竟然以臣忠言逆耳而责之,远之!”

  长孙无忌想起那句‘茂德旧臣,惟公而已!’,便觉心中气血翻涌,想到朝上那些目光,更觉此生未受过这等折辱。

  长孙无忌道:“先帝若在,陛下不至于此,臣也不至于此。”

  “陛下今日任情纵性之举,实令臣失望。”

  言罢告退,转身而去。

  门外夏末的风,吹入立政殿。

  帘子微动,媚娘自帘后走出,将手轻轻按在皇帝肩上:“陛下勿伤心。”

  皇帝摇摇头,声音平静而冷漠:“不,朕只是在想,以后,朕要让太尉失望之处……”

  “还有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