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事,就可以看出情报没有错误。”
待军官们都端正了态度,张锐又接着说道:“各位,敌军的人数比我们多,又占有地形优势,又有一位不弱的指挥官,看来我们的形势不妙啊!各位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该如何决策。”
参谋长范明立刻道:“各位,这里的地形限制了我们的骑兵的行动,什么战略、战术都发挥不出来,敌人又占着兵种和人数的优势。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果断后撤,撤出峡谷之后,再寻找战机,消灭这股敌军。”
范明说完后,张锐环视了众军官一圈,说道:“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吗?”
大多数军官同意范明的看法,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张锐没有立即下令,继续用目光在这群军官中扫视。
“殿下,下官能否说说自己的看法?”许士基小声地说道。他虽然已晋升了一级军衔,成了少校,但毕竟只是张锐的侍从官。严格讲,他并没有资格参加师部会议,他能在这里,是应张锐的要求要把每次会议发言都记录下来,他充当记录人员。
“说,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张锐用鼓励的眼神看了他一眼。
许士基非常感动,张锐允许他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发言,就是将他放到与这些高级军官同等的地位,要是在杨义臣那里,这种机会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士为知己者死,此刻他升起了一种想法,要永远留在张锐的身边,全心全意为他献言献策,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张锐不知道许士基的想法,见他仍然有些放不开,再次鼓励道:“为了我军的安危,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许少校,把你的想法都说出来,不要有什么顾虑。”
“是。”许士基没有再迟疑,立刻说道:“下官认为,既然独孤康成是智将,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想到我军现在的处境。如果下官是他,就会发动一次次的强攻,拼命拖住我军,不让我军有撤退的机会。即便我军要撤退,也要吃掉断后的一部人马。”
许士基的话,令军官们齐齐变了脸色。之前大家都没有想到这点,认为撤退就一定能成功。可是现在看来,撤也不是那么好撤的,如果出现许士基刚才所言,即使损失两到三个断后的营,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怎么没有考虑到这点?”范明拍着自己的头懊恼地嘟囔道。
“不能撤,那只有拼死作战了。咱们有两个团,一万余人,在狭小的地段,抵挡六万人的进攻是没有问题的。再火速派人通知刘文常部,命他们迂回到敌人身后。到时我们两面夹击,说不定能全歼这股敌军。”宇文歆高声叫道。
“小竹,你的想法不错,可是刘文常要迂回到峡谷的另一侧,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咱们在这里与六万步军打上两天,损失就不止两、三个营的部队了。何况任何有经验的将领,都会注意自己的身后,尤其在交战之时,刘文常的突袭很可能不凑效。到时候既没有消灭这股敌人,反而还会与刘文常失去联系。如果敌军再转而对付刘文常,一团的处境就不妙了。”张通作为长辈,耐心地对宇文歆解释这种分兵作战的害处。
“那您老的意见是舍弃一部了?”宇文歆皱着眉头问道。
“如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张通理智地说道。
“我不同意这么做!”宇文歆坚决反对,高声道:“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失去将士们的心。以后谁还敢担任断后的任务?”
“那你说怎么办?全军就在这里与敌人拼光?”张通也不由提高了声音。
“这……这…….”宇文歆半天没有说出具体的办法,无奈把目光转向张锐,看他如何抉择。
“你有什么办法?”张锐却问许士基意见。
第一次要提出关于全军安危的建议,许士基心有些慌了,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身子甚至开始轻微地颤抖起来。犹豫再三,终于在张锐鼓励的目光中,在众位将领的注视下,鼓足勇气说出了两字:“进攻!”
------------
第二百六十八章 草岭之战4
第二百六十八章草岭之战4
天蒙蒙亮,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夹杂着零星飘落的雪花肆虐而行。朔风怒号、旋转着试图拥抱飞舞的雪花,雪花忽高忽低地躲避着,像在与狂风游戏一般。
草岭峡谷南侧的一处避风的小山包后,数百鲜卑将士正在这里休息。领头之人年龄大约在四十岁左右,身材高大魁梧的鲜卑将军。一顶貂皮帽紧紧箍在他的头上,帽檐没有放下,两只耳朵里冷风冻得通红,直挺挺地支棱着,像是石雕玉琢的。
一些鲜卑士卒在寒风中努力升起了几堆篝火。但篝火的烈焰被风吹的斜斜的,自身也处在熄灭边缘,丝毫不能给旁边的人一点温暖的感觉。
一名鲜卑士卒端来一盆不知哪儿搞来的冰水,那个鲜卑将军见了兴奋地大叫了一声,摘了皮帽,露出一颗油光水滑的光头,从盆里舀着水往脸上泼,并用手揉搓着脸颊。不一会儿,他用冷得彻骨的冰水,把脸搓得红光光的,像是打磨光亮的铁皮一样。
洗完脸,鲜卑将军从亲兵从手拿过干爽的毛巾,仔细把脸上和头上的水渍擦干,并把皮帽带回头上。红光满面地对几名鲜卑军官道:“好了,现在头脑清楚了,咱们再来说说该怎么对付前面的这股汉军。你们谁先说。”
说话的这位叫独孤康成,是这六万鲜卑军的主帅。说起来,他与汉帝国老丞相独孤信还有亲戚关系。在三百多年前,他们同属鲜卑的独孤部,生活在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亦称辽东塞外鲜卑人。
在圣祖北伐之际,族长哥哥独孤桓与族中重臣弟弟独孤风发生争执。独孤风认为目前鲜卑各族,无法抵抗强大的汉军,如果要保全家族,最好是投靠汉人。而哥哥独孤桓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汉人北伐只是圣祖的一时冲动的决定,行动必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部族可暂避锋芒,待汉人撤退后,再返回家园。
两人各执一词,都说不服了对方。于是独孤家族出现分裂,兄弟俩带着自己的支持者各奔东西。后来证明,弟弟独孤风是有远见的,他主动投奔汉军后,得到了圣祖的奖励,给予他的部族汉人的一切待遇,并授予他爵位、官职,其后独孤风的家族就成了汉帝国内有名的非世袭家族之一。
在汉的孤独家族人才辈出,到了独孤信这一代,他更是做到三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