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1)

朱门宠妾 绿窗红袖 351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7章

  这个人姓许。

  是位很年轻的大夫,名气不大,医术却不错。

  最难得的,是这位许大夫心地好。

  顾府粗使的丫鬟婆子们生病,下头人找来的大夫,一个个都是敷衍了事的,惟独这位许大夫,肯认真给这些人看病治病,还愿意教给她们一些实惠的调养法子。

  这位许大夫,菱月并无缘亲眼得见。

  不过,她从下头许多丫鬟婆子的嘴里都听说过这个人。

  把这些情况告知宁姨娘和冬儿之后,菱月又接着分析道:

  “我想着,一来这位许大夫名气不大,这就不容易为名声所累;二来,这个人有医术更有医德,咱们的法子里,姐姐先用药伤了身,后面姐姐的身体必得用药调理,一事不烦二主,这位许大夫应该是可以胜任的;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心地好,咱们把姐姐的情况告诉他,好好求一求他,他未必不肯帮忙……”

  菱月这一条一条的,宁姨娘和冬儿两个人都听住了。

  菱月一笑,接着道:“还有一点,许大夫既然年轻,名气又不大,想必家中资财有限,咱们再许以重利,我寻思着,事情就更稳妥了。”

  所谓重利,自然是些黄白之物。

  这原是世事人情。许大夫人再好,这样的事情,也没有白让人出力的道理。他们须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来。

  菱月并不避讳在宁姨娘面前谈及这一点。

  冬儿听着,看着,欢喜得直擦眼泪。

  有了这个人选,一切的困难似乎都能迎刃而解了。

  宁姨娘的眉眼也生动起来。

  这是生的希望带给她的。

  宁姨娘低声吩咐了冬儿几句。

  冬儿忙忙地去了,一会儿工夫就捧了一大一小两个木头匣子回来。

  每个木头匣子上都用小锁头仔细地锁上了。

  宁姨娘亲自拿了钥匙,把两个木头匣子都开开了。

  宁姨娘对菱月说道:“这两年我领的月例银子,大部分我都攒下来了,都在这里。还有这些,是二爷给我置办的金首饰。值钱的东西都在这里了。我是出不去的。冬儿也是个没经过事的。月娘,这事只能托付给你。这些东西,你拿去看着打点就是。”

  大点的匣子里是一锭一锭的银子。

  顾府的规矩,每个姨娘一个月有二两银子的月例。

  宁姨娘是个苦出身,日子一向过得省检。平日里她的衣食都由顾府提供,宁姨娘本身并没有什么花销。因此除了一些免不了的人情往来,大部分的月例,宁姨娘都攒下来了。

  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小点的匣子里是些金首饰。

  金簪、金钗、金手镯、金耳环,应有尽有。

  约莫数一数,八.九只是有的。

  顾二爷也并不小气,这些金首饰看上去就是分量十足的。

  这就更值钱了。

  这两笔加起来,着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这要是放在顾府外头,普通的市井人家里,一家子的房屋、土地、商铺、现银加在一块,可能也就值这么多了。

  菱月注意到,宁姨娘的目光在掠过这些金首饰的时候,眼中依稀有泪光闪过。

  菱月心底暗自叹息一声。

  顾二爷对宁姨娘也是好过的。

  如若不然,一年多的时间,也不会就给宁姨娘置办下这些个金首饰了。

  菱月从小匣子里拿了两样金首饰出来,和银锭子一道放在大匣子里,笑道:“我瞧着这样就差不离了。剩下的,姐姐先留着吧。若是不够,我再来问姐姐要。”

  宁姨娘却摇摇头,把小匣子合上,一并交给菱月。

  说道:“不过是些死物。若是真能换下这条命来,又有什么可舍不得的。”

  菱月一看就明白,她这是对顾二爷死了心了。

  这也很好。

  这个计划真要实施,里头还有一些细节问题。

  菱月和宁姨娘都一一商议了。

  这个计划便算是敲定了。

  此时宁姨娘心中有许多希望,也有许多忧愁,菱月起身离开的时候,宁姨娘十分舍不得。

  从西厢房出来,菱月顺着廊檐一路往外走,不想在月亮门处,迎头就碰上了顾二奶奶身边的钱妈妈。

  钱妈妈是很富态的,白白胖胖的身子像一座小山似的堵在月亮门处,她皮笑肉不笑的,问道:“姑娘又来探望宁姨娘哪?”

  一边说着,一边视线不由自主地瞥向菱月手里拎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布包裹。

  菱月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笑道:“是啊。这不,宁姨娘还给了我一块好料子,另外还有一件她的旧皮袄。让我拿去穿。”

  时下,自家用不着的旧衣裳拿去送人乃是常事。

  宁姨娘给的那一大一小两个匣子,都用宁姨娘的一件旧皮袄严严实实地包裹住了,一点棱角也不带露的,保管让旁人什么也看不出来。

  钱妈妈咂摸咂摸嘴巴,无话可说。

  菱月拎着包裹侧身而过。

  待菱月出了月亮门,看不见了,钱妈妈才一口“啐”地上,扭着白白胖胖的身子,气哼哼地走了。

  ***

  这天下午,菱月寻到了大厨房处。

  大厨房的掌厨娘子过来献殷勤,被菱月好言好语地打发了。

  目光在大厨房里四处一寻,菱月对着一个小丫头招招手,道:“梨子,你跟我出来一下,有几句话问你。”

  梨子是个十岁大的刚留头的小丫头,虽然不知道菱月为什么找她,但她很高兴能偷会儿懒,忙不迭地就跟出来了。

  菱月带着她,两个人避到无人处说话。

  菱月道:“梨子,我记得你上次跟我提起过一位姓许的年轻大夫。这位许大夫,不知道他是自己开着医馆呢,还是在人家馆里头坐诊呢?但凡你知道的,都和我细说说。”

  梨子一听是问这个,那自己倒是尽知的,当下一五一十地回答道:

  “小许大夫家里就是开医馆的,他父亲也是大夫。为了区分,大家都是叫他父亲许大夫,叫他小许大夫。小许大夫家里是世代行医的人家。现在我家里人要生了病,都是上他家医馆找小许大夫看去。”

  菱月一听,他自己家里就开着医馆,这是最方便不过的了。

  当下笑道:“既然是这样,那他家医馆开在哪条街上,你一定是知道的了。”

  梨子点头道:“那当然。”

  当下报上一个地址,说道:“到了地方,有一个挂着‘和祥医馆’匾额的,这一家就是了。”

  菱月把地址重复了一遍,问梨子对不对。

  梨子说没错。

  菱月又问小许大夫的大概模样,也省得万一到时找错了人,横生枝节。

  梨子道:“小许大夫长得可俊啦,不怕说一句,就是和咱们府上长得最好的几位爷相比,那也是一点不差的。”

  说着梨子有些好奇,问道:“姐姐打听这个做甚?”

  菱月笑道:“只许你家里人生病了找小许大夫看去,不许我家里人去不成?谁家里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

  梨子一听,当下说道:“那姐姐让家里人去找小许大夫就对了。小许大夫他人可好啦,姐姐家里用不着,但是像我家里这样的,小许大夫都是捡我们使得起的药材给开方子的。药不贵,喝得还真管用。我娘说,像小许大夫这样的,才能称得上一声好大夫呢。”

  菱月听她这样说,笑着拿一根指头点点梨子的额头。

  “什么叫我家里用不着,我家难道比你家富裕些不成。”

  梨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她挠挠头,只得一笑。

  实则菱月身为一等大丫鬟,穿衣打扮上,自有身为大丫鬟的气派。

  人们看到她,通常很容易做出设想,以为她家里头在顾府的下人中间也是比较有分量的,能说得上话的那一种,最起码,她家里也该混得不赖。

  梨子也是被菱月说这一句才想起来。

  在这件事上,事实和想象差别很大。

  菱月家里头除了她以外,其他人都混得不咋样。

  菱月没有兄弟姊妹,她父亲在顾府只是个看大门的,她母亲更是一份正经差事也没有的。

  做父母的和自己的孩子境遇差别这样大,这里头自然是有些缘故的。

  在顾府这样的地界,很多事情是没有秘密两个字可言的。

  就连梨子这个十岁出头的毛丫头,都听过一耳朵八卦。

  菱月问完了自己想问的,从荷包里抓了十几个铜钱出来,让梨子闲了买零嘴吃.

  又催了她快回厨房去,免得在外头冻着了,这便离开了。

  梨子连忙把新得的铜板放好。

  往回走的时候,忍不住又回头望望那道渐行渐远的窈窕身影,羡慕地叹了一口气。

  什么时候她也能像菱月姐姐这样,什么时候想抓一把铜钱赏人,就抓一把铜钱赏人呢?

  ***

  顾府的规矩,丫鬟们每个月可以轮休一日。

  事不宜迟。

  菱月和别的丫鬟调换了轮休的日子,当晚便出了府。

  顾府后头有一条长街,上面一排房子,顾府许多下人都住那里,菱月家里也在其中。

  听到拍门声,隔着小小的院子,里头遥遥地答应一声:

  “哎,谁呀?就来。”

  大门一开。

  来应门的是一位中年美妇人,正是菱月的母亲梁氏。

  梁氏四十许人,不过她长相年轻,看上去只有三十几岁。

  大冷的天,梁氏出来应门,身上拢着一件旧皮袄,衣着只是平常,胜在长相出挑。

  菱月的美貌有大半是随了梁氏。

  梁氏看到是菱月,只见她手上还拎着个包裹,梁氏先吃了一惊,一边忙拉了女儿进屋,一边忙不迭地问道:“你怎地回来了?”

  梁氏知道女儿在老太太跟前颇为受宠,但是再如何受宠,女儿也是个丫鬟,做母亲的是既怕女儿被主人家厌弃,又怕有人欺负了女儿。

  菱月空出一只手来,一把揽住梁氏一条胳膊,就像世上所有受宠的女儿那样,爱娇地摇晃道:“人家想娘了嘛,就想回来看看。”

  梁氏见菱月这般情态,知道没发生什么事,一颗心这才落回肚子里。

  梁氏把包裹接过来自己拿着,又爱惜地看着有日子没见的女儿,就像菱月每次回家那样,嘴里直念叨:“瘦了,瘦了……我去街口买烧鹅,你爱吃的那一家,你等着,一会儿就得。”

  看那架势,回头一放下包裹梁氏就要出去。

  菱月不紧不慢地把胳膊抽出来,回身把两扇木门一关,一边插门闩一边说道:“娘,我吃过晚饭才出来的。再说了,便是没有吃过,大晚上的也不该吃肉,不好消化,对身体不好呢。”

  家里的作息菱月没有不知道的,这个时辰,家中必是早已吃过晚饭的了。

  看梁氏身上的旧皮袄里头还扎着围裙,八成是吃过晚饭在刷锅洗碗呢。

  梁氏听了这话,知道女儿这些年跟在贵人身边,在许多事情上都颇有讲究的,只得罢了。

  “那我明天再给你做几样你爱吃的。”

  一边说着,一边就在心里打算起来了。

  菱月家里地方不大。

  院门一关,只有一方小小的天地。

  院子很小,四四方方的一块地方,地方小种不了树,只辟出一个角落,种了些常见的花草。

  冬日里院子里光秃秃的,但是等天一暖和起来,这一角落的花花草草就会给这个小院子点缀上许多生机。

  屋子也不大。

  南面是堂屋,左右两间厢房,东厢房是梁氏夫妻的屋子,西厢房是菱月的屋子。

  院子的西南角上有一个小厨房,是后来加盖的。

  梁氏把包裹放进菱月的屋子,这就去了厨房,拿了一个粗瓷碗出来,放了一块红糖进去,用炉子上烧着的热水化开了,端着热腾腾的红糖水给菱月送去了。

  菱月等她忙活完这一通,能坐下来喘口气了,这才伸手打开了包裹。

  一大一小两个匣子,一一打开。

  映着红红的烛光,梁氏分明看见里头白的白,黄的黄。

  一点不夸张地说,梁氏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金子银子。

  “我的老天爷,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

  梁氏惊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