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1 / 1)

朱门宠妾 绿窗红袖 4999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40章

  一个时辰后。

  京郊静慈庵。

  静悯师太在一间庵室里招待丁嬷嬷。

  庵室里布置得简单而清雅, 乃是静悯师太平日起居的场所,此时也没有第三个人。

  丁嬷嬷从怀里掏出两张五十两的银票,摆在静悯师太面前。

  “师太, 咱们也是老熟人了。别的我也不多说, 我呢, 这里有件事要求师太帮忙, 一点心意, 还望师太笑纳。”

  静悯师太瞟一眼银票,没拿, 只问是什么事。

  丁嬷嬷心里骂了一声,又从身上的荷包里掏出了两张五十两的银票,四张银票摞一起,整整二百两银子。

  静悯师太笑了,把四张银票卷起来塞进袖口里。

  丁嬷嬷把事情跟她讲了。

  静悯师太一听直摆手,道:“整个静慈庵都是顾府来供奉的, 老尼更是深受府上老太太的信任,哪里能做这等事情。不能不能。”

  一边说着, 一边又从袖子里把四张银票掏了出来, 却没有给丁嬷嬷推回去, 只拿出来摆在自己跟前。

  丁嬷嬷心知这老尼姑这是要坐地起价了, 丁嬷嬷皮笑肉不笑地道:“师太就动动嘴皮子的事儿,我拿出二百两银子已经很有诚意了。”

  静悯师太瞟她一眼,不吱声。

  还是丁嬷嬷先败下阵来, 压着火气退让道:“我身上就带了这么多银子。”

  静悯师太笑了:“我这里有纸笔。您是个体面人, 写张欠条也就是了。还怕您赖账不成?”

  丁嬷嬷按捺住火气, 在静悯师太的指示下,写下一张一百两银子的欠条。

  静悯师太连银票带欠条一同卷起来塞进袖子里。

  丁嬷嬷道:“那我可就等着师太的好消息了。事成之后, 我自会使人来送一百两银子。”

  言下之意,事情若没成,那一百两银子她想都别想。

  说这话的时候,丁嬷嬷心里还心疼得直抽抽,整整三百两银子啊,就这么没了!

  静悯师太笑道:“我办事,您放心就是了。”

  ***

  三日后。

  顾府荣怡堂。

  暖阁里,只有老太太、静悯师太和蔡妈妈三人。

  屋子里气氛凝重。

  老太太道:“果真不相合?”

  静悯师太道:“不相合。我给人看过这么多八字,这么不相合的八字,只见过几例。这倒不是说哪一方不好,也许两个人都是好的,偏只凑在一起就是不能相合。硬生生地凑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妨碍的。”

  这话勾起来老太太心底深处一点陈年旧事,老太太面色沉重,不做声了。

  过了片刻,静悯师太又道:“要是能见见真人,我还能给相相面,也能看得更准些。”

  老太太一听,看了一眼蔡妈妈。

  蔡妈妈心领神会,出去叫人去了。

  不一时,软帘掀开,菱月端着茶盘进来了,蔡妈妈喊她过来给客人换茶。

  菱月进来换茶,期间没人说话,菱月能感受到那种凝滞的气氛。

  静悯师太一身的纳衣,她的目光也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换好茶,菱月站直了身子,对着静悯师太露出了自己的正脸,好让她看个清楚。

  静悯师太对着老太太点点头,老太太对菱月道:“你出去吧。”

  菱月出去了。

  老太太问道:“怎么样?”

  静悯师太沉吟道:“这姑娘面相很独啊,恐怕她家中兄弟姊妹不丰。她家里一共几个孩子?”

  老太太和蔡妈妈对视一眼。

  蔡妈妈道:“她没有兄弟姊妹。她爹娘就生了她一个。”

  静悯师太道:“啊,这是四绝之女啊。不好,不好。”

  老太太心里一沉,忙问道:“怎么个说头?”

  静悯师太解释道:“这种命格不好的,太独了,很容易妨克人的。所以命中没有兄弟姊妹与她相亲。将来若是嫁了人,这样命格的姑娘也很难与丈夫相合。”

  一切都合上了。

  菱月命格太独了,所以她父母拢共就生养了她一个,连个兄弟姊妹都没有。这样的命格,自然也很难和丈夫相合。这不顾七一来讨她,好端端的花瓶子就碎了。

  老太太和蔡妈妈对视一眼。

  原本只是求个心安的,没想到会求到这样一个结果。

  老太太心情沉重,委实没有心情再留客,蔡妈妈送客人出去,临出暖阁之前,静悯师太面向老太太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

  这一日晚上,顾七过来了。

  老太太留他在暖阁说话。

  顾七道:“祖母脸色瞧着不大好,可是身体不舒服?”

  老太太叹口气道:“祖母无事。只是菱丫头的事儿不成了,你换个人吧。”

  老太太的神情语气,和之前的拿捏戏弄截然不同,倒似真出了什么事一般。

  顾七琢磨了一下,问道:“莫非她不愿意?”

  这话让老太太神情微诧:“你想到哪里去了。菱丫头她怎么会不愿意。”

  顾七心中也不由得一哂,暗笑自己怎么竟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啊,那丫头怎么会不愿意呢。

  就听老太太叹着气说道:“是她八字和你不合,若是不管不顾地硬是把她给你,对你倒有妨碍,这可不行啊。”

  顾七一听这话就笑了:“这怎么又扯到八字上去了?祖母,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太太就把静悯师太怎么给菱月看的面相,怎么批的八字,都给顾七说了。

  顾七也知道老太太是很信这个的。

  故此他也没有反驳。

  待老太太说完了,顾七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盏重新放回案几上,顾七似笑非笑地回了一句:“是么。”

  ***

  这两日老太太明显心绪不佳,可内里究竟怎么回事,也只有几个人知道而已。

  这一日,芳儿前来找蔡妈妈打探:“妈妈,这几日怎么也没动静了?咱们这些人什么时候能向菱月姐姐道喜呀?”

  蔡妈妈没好气地翻个白眼:“道的什么喜!你这丫头瞎说的什么!”

  芳儿道:“咱们这些人眼睛又不是瞎的。妈妈还想骗我们不成?菱月姐姐玉簪子不都戴上了?还说没事。”

  蔡妈妈一顿。

  这几日她早已暗悔那一日话说得太早,如今好端端的闹出来八字不合的事儿,事情说黄就黄了,她都不知道怎么跟菱月那丫头讲,总觉得怪没脸的。

  蔡妈妈又看看芳儿。

  这丫头素来和菱月要好,如今两个人又住一个屋子,想来也是无话不谈的。

  这几日不见动静,荣怡堂里气氛又不好,菱丫头心里不摸底,女孩家脸皮又薄,不好意思自己来问,派别人来打探打探,也是有的。

  蔡妈妈拉了芳儿坐下说话。

  “这话我只跟你一个人讲,你可别告诉别人。”

  芳儿十分乖觉:“妈妈放心就是,我保证不跟别人讲。”

  蔡妈妈这才道:“菱丫头这件事,原本是有的,真真的,就差一步她人就到七爷的院子里去了。可是头两日静悯师太不是过来一趟,老太太请她给菱丫头和七爷合了八字,结果不相合,这不老太太这两日正为这个事不痛快呢。八字的事儿,谁也预料不到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这件事黄了,以后不要再提了。”

  芳儿面露惋惜:“唉,这叫什么事儿。”

  蔡妈妈这是想通过芳儿给菱月传话,省得她自己拉下老脸再去开这个口。

  芳儿不负蔡妈妈所望,转过头去就跟菱月咬了耳朵,说完,芳儿附在菱月耳边,笑嘻嘻地又道:“还是姐姐聪明,三两下就把事情给搅黄了。”

  眼下正值白日,正院里有许多眼睛,说话多有不便,菱月只捏了捏芳儿的手,来表达自己的高兴和谢意。

  当晚,芳儿回到下处的时候,菱月刚刚把头上的髻环解了,乌发如云,披散而下,菱月坐在妆镜台前,手里拿着梳子,慢慢地通着头发。

  如今危机解除,菱月一口气松下来,有种久违的安适惬意的感觉。

  芳儿走过来,一边解头上的发髻,一边感慨道:“我今个儿也算见识了,给七爷做妾这样的好事儿,别人抢破头还抢不来呢,姐姐到手的好处倒往外推去。可见这世上人人不同。”

  菱月笑着交代她:“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以后不要再提了。”

  芳儿说知道了。

  芳儿又凑过来,说着悄悄话:“姐姐跟我说句实话吧,是不是心里有人了?”

  菱月抿唇一笑。

  芳儿笑嘻嘻地一拍手:“我就知道。”

  芳儿又追着问那个人是谁。

  菱月道:“改天再跟你说。”

  又提醒她:“这事传出去不好。你可别往外头说去。”

  芳儿道:“这我还能不知道。”

  ***

  又过一日,第二日轮到菱月休息,这日傍晚时分菱月回到家中,第二日一早,菱月梳洗打扮,穿戴整齐,早早地就去了长雀市。

  到了北街口,菱月就没再往里去了。

  有几个小孩子在街口玩,菱月叫住其中最瘦小的一个,这个小孩子身上穿得不很暖和,一张小脸脏兮兮的,一看就是穷人家的孩子。

  菱月掏出一把铜钱来,对这孩子道:“我给你指一个地方,你去帮我叫一个大哥哥出来。这把钱就是你的了,好不好?”

  这孩子呆呆地看了菱月一会儿,方才犹豫地伸出手来。

  菱月把铜钱往这孩子身上的棉袄口袋里放好,又这孩子指了地方,又教他怎么说,站在一边远远地看着这孩子进了和祥医馆。

  之前菱月去和祥医馆倒可以大大方方的,如今两人谈婚论嫁,倒突然多出许多不方便来,菱月尤其担心会撞见许家父亲,那就很尴尬了。

  这厢,孩子进了和祥医馆,欲要照菱月教他的去说,忽然又忘词了,他想了想,说道:“有个仙女一样的姐姐,在外头等着小许大夫。”

  对这孩子来说,那么体面漂亮的大姐姐,说起话来又那么温柔,还给他钱花,神仙姐姐也不过如此了。

  许茂礼从医馆出来。

  菱月正在街头等着他,这时候转过身来,撩开幕篱对着他莞尔一笑。

  许茂礼几步跑过来。

  许茂礼有些委屈:“你总算出来了,我往你家跑了好几趟呢,就怕你什么时候出来了,我却不知道……”

  菱月道:“对不起呀,上次我走得太匆忙了。我昨天晚上回家的,你看,今天一早就来找你了……”

  一个月不见,足以把这段才刚开始的感情发酵成思念。

  他们往远处走去,彼此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他们也没有什么方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似乎和对方在一起,陪着对方说话,这本身就是目的。

  忽然听到一阵乐音,那曲调很幽微,菱月却一下子捕捉到了。

  “呀,”菱月道,“不知不觉竟然走到这里来了。”

  “许大夫,”菱月微笑道,“跟我来,我带你去听琵琶。”

  许茂礼不明所以,脸上笑微微地只管跟着菱月走,菱月似乎对这个地方很熟悉,带着许茂礼三拐两拐的,就来到一家庭院的粉墙外头。

  到得此处,那琵琶声已是十分清楚可闻,显然就是从墙里头传过来的。

  几个曲调高低错落,显然不止一个人在弹,听着就不是一个曲调。

  过得一会儿,琵琶音落,周遭重归寂静。

  菱月这才收回耳朵,她跟许茂礼说:“我小时候经常过来这边听里头弹琵琶的。没想到今天也有呢。一般天冷了她们都不在院子里弹的。”

  许茂礼心里大概有数,他知道菱月是在大宅院里长大的,担心她不了解这里头的事儿,不由得提醒她道:“我听说有这样的地方,从小把女孩子买回来,教她们学弹唱的……”

  菱月却比许茂礼想象中更成熟,她点头叹道:“我知道,她们都是些苦命人,将来也不知道会流落到何处去。”

  有些人会流落到秦楼楚馆,有些人会被买下养做外宅,有些人会给人做妾,菱月听说过这样的故事,甚至也见过这样的人。

  菱月虽说自身也是贱籍,但比起这些人来,却要幸运许多。

  许茂礼目光柔软,伶人是最低贱的,这世上有太多的人看不起他们,菱月却不一样,她有一颗柔软的心肠,能够体谅别人的遭遇,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

  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

  “对了,”菱月从身上掏出一个东西,递给许茂礼,“这个是给你弟弟做的。”

  是一个红布老虎布袋玩偶,配色鲜亮,表情活灵活现的,十分讨喜可爱。

  许茂礼接过来摆弄了一番,发现小孩子可以把手伸进去,摆弄着老虎做出各种表情,小弟肯定喜欢。

  许茂礼往身上一放,道:“不是说要给我做些针线的吗?倒给他做了。”

  说着又笑起来:“提前讨好未来小叔子呀?怎么不知道讨好讨好我?”

  菱月脸颊发烫,嗔他一眼道:“你还用我讨好吗?”

  实则她已经在给他绣荷包了,只是还没有做完。

  两个人慢悠悠地走在胡同里,狭窄深邃的胡同,似乎能走出一种岁月漫长的感觉。

  菱月问他:“那件事,你回去和你父母说了没有?”

  许茂礼知道她指的是什么事,道:“能不说嘛。”

  “那他们是怎么说的?”

  “你说呢。”许茂礼委屈巴巴的。

  菱月抿唇一笑。

  过得一会儿,又低下头去,不好意思地道:“以后……我会好好孝顺他们二老的。”

  他们愿意接纳她,为此菱月很感激,他们今日做出的这个决定,日后她不会让他们感到后悔。

  许茂礼看着身边的这个姑娘,心里感到无限的幸福。

  他们在外面待了很长时间,午饭也是在外面吃的,天色渐晚,稍晚菱月还得回到府中,许茂礼不得不把人送回家。

  临别之际,许茂礼不舍地道:“你今天真好看。这个簪子很衬你。”

  菱月今日戴的是老太太赏的白玉簪子。

  不早的天光给菱月满头的乌发洒下一些光晕,水头极好的白玉簪子衬在上面,使得菱月整个人显得那样清丽,那样不俗。

  菱月以前戴的都是“金钗”。

  金的虽然体面,却容易显得俗气。

  的确没有玉簪衬人。

  菱月今日忍不住戴着这个玉簪前来相见,也是想让许大夫看到她更美丽的样子。

  女为悦己者容,人人皆是如此。

  菱月羞涩地一低头,漂亮的白玉簪子在她头上熠熠生辉。

  这之后很长时间,许茂礼时常会梦见这一幕,梦见这一低头的羞涩温柔,梦见这支漂亮的白玉簪子。

  菱月没有跟许茂礼提及这支白玉簪子的来历,当时她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没必要说出来让大家徒添烦扰。

  可是许茂礼时常会想,其实许多事情都早有端倪,只是当时并未留意。

  ***

  第二日。

  这一日顾七休沐,往日逢上休沐日,顾七上午会过来向老太太问安,这一日不同,顾七是近午时才来的。

  老太太还是留七爷在暖阁里说话。

  除了蔡妈妈,谁也不知道他们二人说了些什么。

  荣怡堂的丫鬟婆子们只知道,七爷走了后,老太太的脸色是明显的难看。

  这又反过来了,老太太一向是最疼七爷的,往日里,七爷哪次过来,老太太不是高高兴兴的。

  蔡妈妈的脸色也很严肃。

  老太太甚至都不歇晌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午时小憩一番,这是老太太多年的养生之道。

  丫鬟婆子们都很惊慌,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菱月以老太太的身体为重,柔声劝老太太歇息片刻,老太太浑没有之前的笑模样,只有一句话:“你别管。”

  谁也不敢说话了。

  又过得一会儿,一个二等丫鬟进来禀报:“老太太,二太太来了。”

  二太太一早已经来荣怡堂给老太太请过安了,按照往日的惯例,二太太每日里也就来这一回,如今中午头的忽然又来第二趟,老太太好像也不觉意外。

  老太太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只吩咐道:“让她进来。”

  二太太进来了,一脸的羞愧不安,哪里还有平日的安稳模样。

  丫鬟婆子们彼此对视一眼,都觉不安。

  这时候就听老太太道:“所有人都出去!”

  随着老太太一声令下,丫鬟婆子们全都退出去了,连蔡妈妈也不例外。

  堂屋里只留下老太太和二太太两个人。

  二太太往地上一跪,流泪道:“媳妇给母亲告罪来了。母亲生气,要打要罚,媳妇都只管受着。只是母亲,这件事媳妇实在是不知情啊。媳妇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这样欺骗母亲。”

  老太太没做声。

  二太太流着泪又道:“母亲,都怪我眼瞎心盲,养了一匹狼。这匹狼若咬到我身上倒也罢了,谁知她竟胆大包天,咬到母亲身上。现在人和身契一并给母亲送来了,人就在外头绑着。全凭母亲处置。”

  这厢,菱月随着众人从堂屋里退出来,一转身,却看见前头的空地上跪着一个人,这个人的双手从后头被绑住,整个人狼狈不堪地跪在地上,旁边还有两个婆子看押着她。

  花白的头发在冷风中散乱着,嘴巴里塞着东西,说不出话来,只有一双目光透着惊惧和仓皇,这个人之前比实际的岁数看上去要年轻许多,可是一朝落得这个地步,多少体面富贵都被打灭下来,一下子显出凄凉的老态来。

  不是丁嬷嬷又是哪个。

  菱月心神俱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