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经出嫁的明珠公主,被罗方给弄到了,除了一开始有些哭哭啼啼,过日子倒是挺老实。”卫旭继续讽刺。
“是吗?看来我也算是尽了心,剩下的就随他们吧。”妙玉却长舒了一口气,彻底放下了心里那点儿念想,“陛下这里呢?和我说了这么多,不会就是为了让我难受吧?”
“我闲的。”卫旭没好气的把她顺手推倒在大床上,“以后老老实实做我的小女奴就好,我会送你去一个你也算熟悉的地方,以后你在那里好好修行就是。”
“太虚幻境吗?”妙玉轻轻“嗯”了一声,承受着越来越猛烈的冲击,“你就对我这么不放心,连放我呆在皇宫都不行?”
“切,我只是懒得费事儿。”卫旭不屑的说道,“如今这天下,恨不得我死的人有的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又如何?你也是我的女人,这点儿肚量我还是有的。”
“我只是——”妙玉在猛烈的冲击中,脑子里越来越模糊,说话也变得磕磕绊绊,“只是不甘心,被你如此折辱,总想着让你难受一番,也见识一下本宫的手段。
别,你轻点儿——帮我把这身劳什子脱了吧?你力气太大,这些东西太碍事了,反正迟早也被你扯坏,还不如让你方便些——嗯,你轻点儿!”
“不,你穿着就好,公主殿下!”卫旭坏笑着继续冲击,“女人我又不是没有,但你不同,建奴的公主用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脱了就没味了。”
“你混蛋!”
当晚,鸭绿江畔。
“主人倒是好兴致,愣是把军务推到了晚上,还真准备‘从此君王不早朝’啊!”毒岛冴子依偎在卫旭怀里,感受着仍带着寒意的江上春风,“也不怕那位公主扛不住。”
“好了,我的婉贵妃。”卫旭低头轻轻一吻,掩饰了脸上的尴尬,因为这时候,妙玉仍然因为“过度疲劳”,在大帐里睡得昏天黑地,“不就是水训那老狐狸吗?难不成还能出了意外?”
“那倒没有。”毒岛冴子笑了笑,想起自己直接落在镇北军总部时,那群人惊恐的表情,“水训答应放弃军权,也答应放弃爵位,但必须让水漠去金陵指挥学院进修,所有待遇和京城那些人一样。”
“没问题。”卫旭点了点头,“这些你直接答应就好,水家镇守北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他们老老实实臣服,一点儿待遇还是可以给的,那边兵力如何?”
“无所谓。”毒岛冴子摇了摇头,面露不屑之色,“镇北军的根基是还剩下不足三万的骑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草原游骑的正规化、标准化翻版,战斗力就那样。
对付已经是一盘散沙的草原鞑子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与我们自己的精锐骑兵比较,同等兵力他们都不一定能抗住一次对冲,装备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兵员素质太低,因为他们训练很少,基本上全靠官兵的自身素质保证战斗力。”
“安排五军都督府派兵接收,挑选能用的收编,按照我们的标准重新训练,他们的底子应该还行,特别是骑术不错。”卫旭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一般的就发钱遣散,我们不要垃圾,步兵全部遣散。倒是鞑子那边,没什么问题吧?”
“已经安排了。”毒岛冴子笑着说道,“必须承认,镇北军骑兵的骑术确实不错,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小在九边地区长大的良家子,骑马的时间不比鞑子短。
可惜大部分都不适合我们的体系,因为长期当的是游骑,纪律意识太差,平日里太散漫了,不过遣散的时候,我允许他们带走自己的兵器,包括骑弓、长弓刀剑等等,只需留下铠甲即可。
至于鞑子那边,其实无所谓,我们的夜不收侦查之后回报,百里之内的鞑子基本上都是放牧的农夫,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倒是越往北环境越差,那边鞑子还保留着一定的战斗力。”
“不忙,这年头的交通扛不住,打过去也没法控制,还是先搞好了国内交通再说对外征战的事情吧。”卫旭也很无奈,“要是全国道路都达到江南、哪怕是原先东方教主地盘的水平,我们哪还用这么憋屈。”
“所以,镇西军那边暂时不方便动,我只是亲自去了一趟,让他们老实臣服就算了,那边的准噶尔部确实还有些实力。”毒岛冴子轻声说道,“我还专门给吴家增强了补给。”
“不着急,这些事情不是一天能干完的。”卫旭点了点头,“镇南军呢?”
“已经南下了。”毒岛冴子笑着说道。
“那就好。”
14.24 文人反扑、义务教育
第十四章
14.24 文人反扑、义务教育
兴武元年五月初,京城皇宫,大明宫正殿,小朝会。
“三千书生孔庙哭灵?”卫旭从龙椅上下来,晃了晃手中的奏折仍在地上,“带头的是九位致仕官员,还弄了个‘九君子’名号,剩下的人里面包括三十多个举人、上百秀才?
他们这是不满朕下发的‘学校增加数科考试内容’,故意出来上眼药对吧?朕这里还有不少政策没有下发,他们就如此嚣张,怎么,是想与朕共治天下吗?”
“臣等不敢!”大殿内的各路大臣冷汗都出来了,哗啦啦跪了一地,他们不傻,很清楚卫旭看不上所谓的“读书人”,因此孔庙哭灵的事情真不是他们组织的,而是底下人想要上位搞的“下克上”。
就在三月初,卫旭正式以圣旨的形式向全国下发了《基础数学》课本,作为所有读书人以后的必修内容,也算是他向所谓的“科举制”挥出的第一刀。
这本教材实际上由林黛玉牵头,与史湘云再加上薛家姐妹合作编写,总的思路就是现代社会的小学教材,只是水平比小学数学稍微难了点儿,成年人如果认真学,最多个把月就能掌握。
就这样的一点儿东西,下发之后竟然受到了巨大的抵制,从京城到地方,各地但凡是有所谓“读书人”的地方,就没有一个不反对的。
官员劝阻的折子就不说了,地方上搞出的百人以上各种名义“学社”、集体要求撤销的,就已经上百起,所谓的“三千人孔庙哭灵”,不过是最大的一次罢了。
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刚开始,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当时代进入了现实中的明清时期、《红楼》世界的大顺朝,所谓的“科举制”已经只剩下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阻碍了。
这帮大头巾眼中已经只剩下利益,任何能称得上“好处”的东西,他们永远都只会想着装进自己兜里;任何有可能危害自身利益的事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予以毁灭。
为了利益,他们的眼里没有任何道德、底线或者是国家、民族又或者是责任、荣誉,为了利益,他们丝毫不在意龙椅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