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电话,得知他们也将抵达,于是便约在黄骅市博物馆门口碰面。
不多时,路虎车停稳,林梓急忙上前接过佳琪抱着的孩子细细端详,仿佛分开的这一天时间如同几年一样,眼中还滚着不舍的泪珠。
罗康上前对刘醒说道:“知道你发达了,没想到你竟然有钱到了这种地步,不但坐上了豪车,还有司机专职接送,你可真了不起!”
刘醒傻笑道:“我也是撞了大运了,还记得你我在山底村见面的那片林子吗?那里面遍地都是极品的人参,于是我雇佣村里的相亲们帮我采集,带到大城市里兜售,这才攒下了一笔家当,后来见中药材行情大好,我又开了公司专门做药材生意,不说日进斗金吧,反正买几辆路虎还是不在话下的。”
罗康笑道:“看来我的孩子也能过几天阔少爷的生活了!”
“但愿吧!”刘醒叹气道:“最近泰安市突然冒出一家专门做西药的公司,价格低得离谱,让我们这些做中药材的企业苦不堪言,而且那老板神出鬼没的,药行的会议从来都不露面,恐怕是憋足了劲头想要把泰安的药商都挤死,进而垄断整个市场,我的好日子恐怕没有几天了。”
罗康出言安慰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也比你当初挑山种地强上百倍,知足常乐吧!”
“是是!”刘醒说着,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玉佩递给罗康:“我去安徽收购药材的时候,顺便去九华山给我老娘还愿,在山上竟然又遇到了当初在泰山设坛祈福的那位师父,这次他又送了我一枚玉佩,和我之前给你的是一对,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权当是我的一份贺礼吧!”
罗康接过玉佩观瞧,果然和当初刘醒送他的那一枚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玉石上雕刻不是“木桃”,而是“琼瑶”二字。
“木桃、琼瑶,天作之合,要是诸葛云的孩子在的话,我便将此送给女娃,也算是给刘皇叔和孙夫人的缘分留下一份印记,纵然日月轮转,人海茫茫,他日相见互不相识,见此一对玉佩便知前世姻缘,二人千年后再携手,岂不成就一代佳话?
只可惜孩子被孙晨辉那个畜生掳了去,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这玉佩你先替我收着,待我寻回孩子再向你讨要不迟。”
“好吧!”刘醒将玉佩又收起来,而后寻得了一处像样的饭店点了一桌山珍海味,算是相互饯行了。
“嫂子!罗康!”席见刘醒突然开口道:“关于孩子,我还有一件事情要征求你们的意见。”
“兄弟请讲!”罗康道。
刘醒似乎有点为难,久久才开口:“孩子眼看就要满月了,体检、计划免疫等等都是眼前的事情,倘若没有出生证明,户口本什么的,恐怕会很难办啊!”
林梓心中愧疚,委屈言道:“我们是偷渡去的日本,孩子出生后根本无法办理合法的手续,所以……”
“这个我知道!”刘醒打断了林梓的话:“给孩子补办身份信息在我们乡下也不算难事,只是有一点你们可能会心有芥蒂……”
罗康、林梓:“什么?”
刘醒:“孩子要随我的姓!”
罗康、林梓:“什么!”
448.黄族起源
刘醒叹道:“现在是网络时代,孩子的身份信息一旦上线,孙晨辉一定能查到他的下落,那孙子体内有战神吕布和吴王孙权的魂魄,若是找上门来,怕是十个我也难是他的对手。
所以,在找到万全之策对付孙晨辉之前,暂时让孩子隐姓埋名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也罢!”罗康咬着牙言道:“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大不了以后再改就是了,只要孩子安全,我什么都能接受!”
“既然这样,就请罗兄和嫂子给孩子赐名吧!”
罗康和林梓对视一眼,斟酌再三,而后在手机上打出了一个字放在餐桌上。
众人围观,点头称道。
通天教主说:“维,宏也,《后汉书》有云: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幼子若以此字为名,当成就盖世之功德。”
刘醒起身言道:“那就按照兄嫂的意思,孩子暂时以‘刘维’之名登记身份信息,请二位放心,我刘醒必定竭尽全力保护好公子,绝无半分懈怠!”
罗康和林梓亦举杯起身,再三向刘醒表示感谢,酒足饭饱之后众人出发,向东西两个方向各自离去了。
佳琪登上了大巴车,看着颓废的徐师傅轻声对通天教主说:“老教主,这个司机看起来没睡醒的样子,我们真的要坐他的车去蓬莱吗?”
教主笑道:“这四个轮子的法宝还算是平稳,比起腾云驾雾还要舒服几分,怎么?施法的人是那个穿蓝衣服的吗?我还一直以为是罗康呢!”
“……”佳琪这才明白,人间的诸多东西对于通天教主来说都是新奇之物,只是这个老家伙碍于面子,故作淡定罢了。
一路畅行,黄昏之时众人终于抵达了蓬莱市区,如潮的游客和生意人让车速放缓,甚至比不上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徐师傅干脆将车停到了路边,几个人下车朝几百米外预定的酒店走去。
安顿好行装,罗康等人便出发去了湿地公园,只留下徐师傅一人独自看家。
老徐沐浴更衣,收拾干净的他倒是有几分成熟男人的魅力,只是那一双眸子依旧没有什么神采。
“出来吧!我早就知道你在这里!”
空无一人的房间内,老徐独自说着话,不一会儿,一只骨瘦如柴的黄鼠竟从窗缝钻了进来。
“在下津门黄族家仙黄四,谢过恩公救命之恩!敢问恩公尊姓大名?”
徐师傅见黄鼠开口说了人话,倒也并不慌张,随意摆了摆手说道:“我叫徐家有,见有灵气隐隐从那石狮子底座内渗出,这才开车将其撞碎,救了你也算是个巧合吧!
听你的名字,也算是黄族中辈分很高的家仙了,怎么会被困于石基之中呢?”
“哎……说来话长。”黄鼠叹气言道:“我自幼孤苦,与家兄黄三相依为命,勉强度日,听闻津门九河下梢之地灵气鼎盛,我二人便一道去了梨木台修行,经年累月,竟小有所成。
当时正直北宋真宗年间,一日,突然有一高人造访,此人经史子集、佛道经典无一不通,谈笑间与我兄弟甚是投缘,于是,他孤身在梨木台住了半月,期间为我兄弟讲经诵典,让我们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小黄鼠第一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人离去后,我二人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引来了不少同类一同听书,我二人乐此不疲,也愿意将知识传授给同族之鼠,只是我喜欢给他们讲一些圣贤之作,而大哥则更喜欢读一些野记杂文。
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