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1 章(1 / 1)

神魔大唐之无敌召唤 淡淡的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之事需要解决。

这就需要靠工部左右侍郎的才华来填补了。

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微臣推荐工部左侍郎曹参!”

“臣附议!”

可以。

这一波。

韩非、孙武二人算是意见统一了。

没有什么过多的思考。

李承乾只是稍稍思索了一番。

便是同意了。

正如李承乾之前所想。

民生、水利等等的事情,都需要有大才坐镇。

指望鲁班,不是太靠谱。

这种情况下,曾经身为宰相的曹参担任工部左侍郎,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再加上,鲁班主管制造,管理上必然会有所欠缺。

有曹参填补,李承乾可就要放心许多了。

“如此,工部左侍郎一职,便有曹参担任好了。”

很快,工部左侍郎一职,也便是顺势定下。

“说说工部右侍郎吧。”

接着,便是关于工部右侍郎了。

“工部右侍郎一职,微臣举荐赵普!”

这次,是韩非的提议。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不错!

微微额首。

李承乾很快便是同意了。

这位,也正是如之前李承乾幸福的烦恼一般。

由于之前李承乾召唤出来的人杰太多。

这位,李承乾也没有能够给其足够的发挥空间。

一度相当于半闲置状态。

现在,令其担任工部右侍郎,也算是人尽其才。

不让其闲置浪费吧。

“那就这样吧,工部右侍郎就定赵普了。”

对此,孙武同样没有丝毫意见,当即便算是表示同意了。

再接着。

很快。

神主龙榜之上,再次出现三个璀璨的名字!

工部尚书:鲁班!

工部左侍郎:曹参!

工部右侍郎:赵普!

鲁班、曹参,一个盖世妖孽,一个绝世天骄。

李承乾也是给他们都挂上了相应的闲职,位列正一品。

赵普的话,身为顶级人杰,李承乾也是没有薄待他。

给他挂了一个虚职,品级也是提升到了正二品。

如此。

六部彻底任命完毕。

李承乾也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那不知,对于三省,神主是怎么安排的?”

“还有左右二相?”

李承乾这边方才刚刚松了一口气。

这边,

孙武又是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抛给了李承乾。

三省。

分别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一旦完全确立,那么,左右二相的地位,将会显得十分之尴尬。

甚至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

这就很难受了。

同样。

左右二相。

也是李承乾一直以来所纠结的问题。

霍光还好说一点。

荀彧啊。

这位跟随李承乾太久太久了。

更是一直以来都是大唐的相国,在职期间,更是功绩无数。

这要是将其给撤了,李承乾自己心里都有点过意不去。

“神主,依微臣看,左右二相可以不需要撤去,但是,同时,让他们进入中书省。”

“如此一来,即便未来左右二相的实权淡化,但,入了中书省,神主给他们加同平章事,一样还是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这样不就好了。”

似乎是明白李承乾的为难之处。

过了不一会。

孙武出声对着李承乾道。

“哦?”

李承乾顿时双眸闪烁起了精芒!

这,有点正和他意的心思啊。

反正。

随着他三省六部制的彻底推行。

左右二相,势必在未来不断淡化。

可,给霍光、荀彧二人进入中书省,让他们加平章事,不还是一样的吗?

这样一来。

他一直所头疼的问题,可不就是迎刃而解了吗。

到得这里。

李承乾就是不觉整个人开心了起来。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嗯。

在这里。

李承乾最终的选择。

就是大抵选择与让中书省与内阁相同。

除了中书令,也就是中书省的主管,李承乾现在不想定。

其他。

凡是入了中书省的,李承乾都会加同平章事。

让他们位比宰相。

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

这可就相当于给李承乾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智囊团!

“好了,除了霍光、荀彧之外,你们都给朕说说有哪些人可以进入中书省。”

“凡进入中书省的,朕都会加同平章事,位比宰相!”

总得来说。

这一波下来。

由于决断大权都在李承乾手中。

实际上,进入中书省,加同平章事,也就是参与李承乾大事论断。

实权,可能甚至还不如六部主官!

不过,地位上,可就不好比较了。

“敢问神主,中书令,神主可有人选?”

孙武斗胆发问。

“中书令,事关重大,不可草率,朕心仪之人,还未出世。”

微微摇头。

事实上,李承乾更想将中书省打造成一个属于他的智囊团队。

不过。

考虑到一些职能上的冲突。

毕竟,中书省还得是政务中心为主,故而,李承乾便是打算,让中书省走内政的路子。

即。

中书省之人,一定是内政大才!

“好了,你们还是说说,那些人可以入中书省吧。”

李承乾摆摆手,继续追问道。

“微臣觉得,中书省官员,日后再议比较好。”

“如今,有左右二相入主,暂时也就够了。”

“若是一下子让中书省扩张太多,一则有些混乱之感。”

“二则,未免给出外人以假象。”

“让外人以为神主在削权,削左右二相的权!”

说着!

孙武的话,也算是比较直。

径直便是剖析出了其中利害关系。

“嗯,也好。”

李承乾觉得也是。

反正。

这么一来。

中书省有荀彧、霍光入主,也算是暂时成型。

后边再增添什么人。

那是后边的事情。

现在也没必要过于着急。

反正。

中书省已经算是有了。

官体系的标准也算是初步定了下来。

可以了。

“尚书省的话,尚书令一职,暂时由朕执掌。”

尚书省,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尚书省,可掌管六部。

地位太高。

尤其是尚书省首位。

尚书令一职,太过重大。

暂时,整个大唐。

还没有出现让李承乾觉得可以担任此职的存在。

是故。

李承乾便是直接自领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