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方国把这防风氏给消灭了。一开始,古风淳还真以为是大禹做的,但是从现在看来,这很可能宿舍第二个夏王朝的夏启做的,后世史官把这一浓浓一笔划到了大禹的身上,那就断定了两人的父子关系,那就不会有人怀疑这两人生活的年代竟然会相差了许多年代。
古风淳苦笑了一声,继续发问:“那在良渚古国之上呢,还有没有更古老的王朝?我见过有人做过一张三皇五帝的年表,逆推到燧人氏的时候,已经已经到了一万一千年前了。”
邱晖燕却白了古风淳一眼,说道:“你说呢,三皇五帝之后,才到了夏禹,这期间有多少秘辛是不为人知的?”古风淳点了点头,相信邱晖燕说的话,可是邱晖燕却似乎不愿意详细解答古风淳心中的『迷』『惑』。邱晖燕顿了顿说道:“抛开这些虚渺的朝代,在新旧石器时代,有什么东西很引起你的留意的么?”
想了想邱晖燕的问题,古风淳好一会才答道:“玉和陶。这些都是史前文化工艺的高端。”
邱晖燕很是满意,接着问道:“那这两样东西后来的的地位是怎么样?”古风淳听到这里,心中一镇。玉器自然不必说,华夏人从石器时代开始,就对玉石情有独钟,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对玉的感情都深许多,哪怕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时候,关于玉石的雕琢就没有停过,几乎在所有发现文明的地方,都会相伴着玉石工艺品的出土,同时当然也还有精美无比的陶器。陶器后来在逐渐的演变中,衍生出来了瓷器,结果瓷器还代表了华夏的名称。不说其他,简体字的国,里面就是以玉为底,足见玉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邱晖燕可不是想听这种表面的词义解释的。她的话里已经或明或暗地给了古风淳一点隐晦的暗示。不过古风淳却是一时没有弄懂。
“玉,陶?!”古风淳皱起了眉头。陶器的出现,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很容易发现的东西,只要发现了火的使用之后,那陶器的发明是迟早的。但是玉器就显得有点突兀了,以为哪个时代的人,玉器做为饰品的可能『性』比较小,大多数都是用来祭祀的。
“祭祀!对了!”古风淳心头闪过一个想法,忽然就想起了凤凰胆。他惊讶地问道:“这些先民们对玉的崇拜,不会是因为凤凰胆原因吧?”
邱晖燕却冷冷地倒吸了一口凉气,说道:“你还真说对了。”她实在想不明白,古风淳是如何联想得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可这时候罗小丹却突然说道:“这所谓的凤凰胆,似乎不是玉来的不,应该说,它才是真正的玉来的。”
“什么?”古风淳不解地问道。罗小丹却是有点得意。她对玉石上的认识,绝不是古风淳所能理解的,就如他的异能罗小丹也无法理解一般。罗小丹说道:“我从小就玩赏玉石,而且还经常随我爷爷去云南、缅甸一带参与赌石。任何好质量的玉石,都逃不过我的手掌心,只要我以触『摸』,就知道石料里面的玉石品相、大小、质量如何,可是我接触过所谓的昆仑神玉和凤凰胆,却发现,它们没有给我一种像我接触过的那些与的感觉。”罗小丹回忆起当场见到邱晖燕时候邱晖燕身上佩戴的那个玉佩给她带来的感觉。
看下书我要网(kxs51.com)
------------
381 古风淳和李商隐
“怎么说?”听了罗小丹的话,古风淳的脚步顿时就放慢了许多。全\\本/小\\说/网\\
“昆仑神玉入手温润,能够散发出丝丝热量,能融雪三尺之外,这都不是任何玉石能够做得到的。”罗小丹大声说道,末了她还搬出了李商隐的里的诗句,说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个玉生烟,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昆仑神玉了,只有它才如此贴切。”说完罗小丹还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表示感叹。
说着无心,听着有意。听着罗小丹的话,古风淳怔了一下,然后脸『色』突然就变了起来,急忙问道:“什么,你刚才说了什么?”古风淳突然觉得罗小丹的话里似乎藏着一个谜。
罗小丹白了他一眼,有点失望,说道:“原来你没有听我在说什么的啊?”心里颇有不满。只是她不清楚,不是古风淳没留意听她的话,而是因她的话有所感悟而突然忘记了她说了什么。古风淳嘿嘿地笑了一下,说道:”刚才没说清楚,再说一次。”
“我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最贴切用来形容昆仑神玉的。”罗小丹提高了嗓门说道。
“对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古风淳喃喃地说道,有点失魂落魄的严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首无题,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却没有人确切知道,这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旨意是什么,于是千百年来,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都强加在了这首诗上,有人说是追忆流水年年,有人说是悼亡追思,有人说是寄情飘渺,也有人说是托物咏志……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你怎么啦?”罗小丹和邱晖燕都看出了古风淳的不妥。他似乎在沉思着什么么。罗小丹倒是觉得无所谓,可是邱晖燕却忙着赶路,她可没有多少时间来给古风淳浪费。
古风淳脑海里却是反复追思与李商隐有关的信息。李商隐。是唐代中晚期的的代表诗人,与杜牧齐名,并成“小李杜”。李商隐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却是一个不得志的政治家,基本属于唐代党争的牺牲品,所以从其一生,也没能够做到什么大官。古风淳对诗词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所以对李商隐的生平了解并不多,但是古风淳却搜肠刮肚地回忆起了曾经学生时代的一首李商隐写的诗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古风淳又喃喃地道了出来。从这一首诗歌里,古风淳至少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李商隐曾经到过巴蜀一带。而从李商隐的身份来看,他到巴蜀,一是游历学习,增广见闻,二是就任官职。古风淳虽然对李商隐生平了解不多,但是脑子却是很好用,他把两个可能归纳到了最后一个里面去。按照诗歌里的意思,这首属于情诗范畴,而且是写给家里老婆的,一个有家室的人,跑到山重水复的巴蜀来游历学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