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1 / 1)

武侠世界大明星 殊彦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的《师师有约》。

高大全让李清照他们几个全都留在杂志社观看。

节目中,李师师显然也在有意识的为高大全打广告,话题也尽可能的往文战上引。

以二程的阅历,自然不会看不出来,但是他们却不以为意,任由李师师表演。

等李师师问道他们是否有信心在和高大全的文战中取胜之时,二程都傲然一笑,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这种情况,任谁也不会想到几天前他们差点要选择和高大全鱼死网破。

而当李师师问道二程有没有信心让《程氏日报》的销量超过《新青年》时,二程总算是稍微郑重了一点,但是也仅仅是一点而已。

程颢相当自信的断言:“《新青年》第一期有五百万的销量,仅仅是大家出于对高大全从前的盲目信任,而等到第二期,这种信任就会大打折扣。我敢保证,《新青年》第二期的销量一定会有一个断崖式大跌,而《程氏日报》会稳中求胜,这就是年轻人和老人的区别。”

说道最后,程颢还不忘讽刺高大全一句。

这个时候,观看节目的高大全还没怎么样呢,和他一起观看节目的几个人都已经忍不了了。

“他哪来的信心超过我们的销量?上一期我们可是超过他上百倍的。”苏小妹十分鄙视。

张贞娘“好意”给苏小妹科普了一下:“按照二程的话说,《程氏日报》每天都有,而《新青年》是一周一刊,所以销量对比应该是他们七天的销量和我们一天的销量比较。”

苏小妹目瞪口呆,“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高大全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轻咳一声,高大全开始说话:“诸位,你们也看到了,程颢很嚣张啊,我们是不是要灭了他?”

“我也想灭,不过不一定灭的了。”苏小妹弱弱的说。

显然,二程这一系列的反击,还是有了成效。

不仅苏小妹这样认为,就连李清照,现在脸上都有显而易见的担心之色。

反倒是高大全,还是十分自信,“大家放宽心,二程就是个蠢货,到哪都不忘了宣传文战,也不想想,这也是在给我打广告啊。我们上一期五百万销量,这一期只要保持住质量,没有理由会下降很多的。诸君,对自己有些信心。”

高大全给他们加油打气了一番,不过他们还是有些战战兢兢。

这也没办法,像这种事情,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

不过无论如何,世界还是继续向前发展的。

而《新青年》杂志的第二期,也在很多人的期待当中如约而至。

印刷、出版、铺货,数百万份期刊,发往全国各地。

汴京城内,各处售卖点的《新青年》往往都是刚出就被抢购一空,显然至少在京城,《新青年》的品牌已经被树立起来了。

哪怕这一期,高大全退居幕后,依然没有阻止《新青年》的热卖。

单单在汴京城,《新青年》就铺货了五十万份,而因为距离的关系,杂志社也只能实时看到京城的数据。

两个小时,五十万份《新青年》告罄。

而此时,《程氏日报》在京城的销量还没有突破一万。

这终于让李清照他们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全国的销量不出来之前,他们还是不敢放松。

第二天早晨8点,他们早早聚集在张贞娘办公室外。

这个点是上班时间,而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也会把昨天的销量数据传真过来。

他们都在等着张贞娘通知。

可是办公室内,张贞娘却一直没有出来。

苏小妹最是性急,一把推开了张贞娘办公室的房门,看到张贞娘愣愣的站在那里。

“社长,昨天的销量是多少?”苏小妹直接问道。

其他人也期待的看向张贞娘。

张贞娘转身,一脸的悲痛。

众人心中一沉,坏了。

就在他们刚刚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张贞娘忽然放声大笑道:“五百八十万,逆势上扬八十万份。我确认了两遍,这个数据没错。”

杂志社内,沉默了有五秒钟,随后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这还没完,张贞娘又继续大声道:“《程氏日报》,昨天的销量是七万份。诸位,我们大胜,每个人这个月都发双倍的工资。”

“喔,社长万岁!”

“漂亮!”

“天呐!这是真的?”

杂志社内,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而另一边,程宅内,却如北极般寒冷。

看着桌上传过来的数据,程氏兄弟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相信。

五百八十万比七万,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程颢想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下一期《程氏日报》的销量一定会超过某个大放厥词的报纸,好东西永远是好东西,历久弥新,事实会证明一切。

果然,事实证明了一切。

脸好痛,好痛!

------------

212 百家讲坛(悲伤生日快乐)

《新青年》杂志第二期五百八十万的销量,打的不仅仅是二程的脸,还有司马光,甚至还有官家。

不管你们再怎么使幺蛾子,不管你再怎么施压,《新青年》在几乎毫无宣传的情况下,依然交出了如此亮眼的一份答卷。

这只能说明,《新青年》本身的质量过硬,以及他们已经掌控不住人心了。

时局在变化,高大全引领了时代,而司马光和官家他们,却落后了时代。

只是他们到现在也没有意识到。

这一次的销量大战,很清晰的显示了这一点。

很显然,大家对于司马光的保守执政方针并不敢兴趣,反正翻来覆去就是遵守古制那一套,有什么看的必要?

二程还以为会吸引到多少人,可是事实证明,并没有多少普通人愿意看司马光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相反,高大全的《新青年》杂志,用的都是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力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看懂,都能够理解笔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此针对性的写作,高下立判。

大家都期待《新青年》会有什么新奇的观点,而对于《程氏日报》中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和主张并不感兴趣。

事实上,《程氏日报》的销量较之往常是涨了一些的,但是比起《新青年》五百八十万的销量,这种涨势更让二程绝望。

没戏了,最让人绝望的,就是你经过努力过后,却和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程彻底没有了挣扎的念头,为今之计,只有孤注一掷,最后一搏。

《新青年》杂志中,将他们宣扬的观点批判的一钱不值。

如果任由其发酵下去的话,那高大全的拥簇肯定会越来越多,时间拖的越长,对于二程就越不利。

现在孤注一掷可能有些冒险,但是二程自认连他们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高大全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比他们还强?

他们不求自己做到最好,只要比高大全强,就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