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1 章(1 / 1)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雪恋1988 2000 汉字|14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有的一个女儿,在江东地位非同一般。如今江东和北疆关系很是暧昧,在这当口,自然是不能因为婚礼的事情让大家闹得不开心。

曹节是曹操的女儿,曹操如今降了北疆,天子也下旨赦免了他,还对曹操大加封赏。而曹操在豫州经营多年,想要顺利的消耗掉豫州,自然离不开曹操的帮助。而曹操一直坚持的条件就是曾炩娶曹节为妻,如今好不容易达成协议,曾炩自然不希望再因为一些小事情闹得彼此不愉快。

所以,曾炩来了一个不偏不倚,把三个丫头的婚礼凑一起,大家都一样,谁也不能说谁。

沮授对曾炩的做法也很认同,觉得这的确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毕竟,要是分开举行婚礼,在这举行婚礼的先后选择上,几方都会有意见。

事情决定了,沮授就下去准备了。

曾炩的婚事哪怕已经不是第一次,甚至不是第二次,在北疆那是绝对隆重的事情,自然不可能低调,特别是三个女孩儿的身份都非同一般,更是不能低调举行了。所以,一时间,这件事情在北疆闹得是沸沸扬扬。

这才刚一传开,麻烦就找上曾炩了。

看着站在自己身前的垂泫欲滴的女孩儿,曾炩就是一阵头痛。

曾炩问道:“寿儿,是谁惹着你了?跟老师说说?”

“给你说了,你有帮不上人家,说了没用……”

“你都没给老师说,怎么就知道没用呢?”

“因为……因为……惹着寿儿的讨厌家伙……就是……就是老师……”

曾炩奇怪的问道:“老师怎么惹着寿儿你了?”

伏寿说道:“老师,你先是娶了刘萧姐姐,现在又要娶糜贞姐姐她们。可是,老师就是没想过要娶寿儿……”

曾炩大汗,伏寿这样说,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伏寿看见曾炩不说话,更不满意了:“老师,是寿儿不漂亮吗?是寿儿不讨老师的喜欢吗?为什么老师娶了那么多的姐姐,就是不娶寿儿?”

曾炩期期艾艾的说道:“寿儿,这个……这个……我是你老师啊……”

伏寿打断了曾炩的话:“那萧姐姐还不是老师的学生,为什么老师能够娶萧姐姐,就不能娶寿儿?是寿儿不如萧姐姐吗?”

曾炩只能再次沉默。

最后,伏寿撂下一句话后扬长而去:“老师,你的婚礼上的新娘,必须得有我伏寿才行”

曾炩深深的无语。

------------

第一九二章 三雍宫之争

第一九二章三雍宫之争

长安是大汉的都城,重建长安,除了要恢复皇宫外,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三雍宫。(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三雍就是明堂辟雍和灵台,在建筑上它叫三雍宫,但其实只有两座建筑。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而灵台是另外一座建筑。

明堂是皇帝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是大汉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辟雍就是明堂外面环统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的意思。至于灵台,则是观测天象的地方。

三雍代表着礼制,是大汉的象征性建筑,意义极其重大。

今年,刘虞、孔融、董昭、崔琰、京兆尹王濡五位大臣奉旨筹划重建长安一事,当时他们在奏章虽然详细说明了重建方案,但因为时间问题,并没有呈递具体的图议。

豫州大战结束后,朝廷各方对五位大臣的重建方案产生了严重分歧,直到九月下旬曾炩回朝后,这份奏议才最终得到认定并形成决策。

十月,在天子的催促下,董昭向朝廷呈递了刚刚绘制完毕的三雍宫重建图样。新建三雍宫全部仿制洛阳三雍宫,并没有什么变化。天子、蔡邕等武大臣互相传阅图样,感觉都很满意。

崔琰拿到图样后,脸色马上就变了。他冲着已经迁升为治书御史的郗虑招了招手。郗虑走到崔琰身边低头细看,然后和崔琰小声商讨了几句。

天子以为三雍图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急忙问道:“两位大人有何意见?”

崔琰躬身奏道:“殿下,臣认为,董大人所奏的这份三雍宫图样根本不符合本朝礼制。”崔琰大概有些激动,说话的声音很大,声震殿堂。

霎时,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崔琰。

天子非常吃惊,半天都没说话。

刘虞冷哼一声,怒声问道:“崔大人,理由呢?你的理由呢?”

崔琰泰然自若,躬身再奏,“本朝承继土德,重新定都长安,那么,这三雍是不是应该符合‘古礼’才对?”

刘虞似乎早就料到他有这句话,当即予以反驳,“本朝自光武皇帝兴以来,一直延用‘今礼’。难道崔大人认为‘今礼’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当然。”崔琰说道,“《周礼》、《孝经》说,明堂,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由此可见,建明堂应符合‘古礼’,其应为五室,而不是九室。”

崔琰这句话刚刚说完,朝堂上顿时骂声四起,一片混乱。

内务部长刘虞大声驳斥道:“《戴礼说盛德记》有言,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雍。《明堂月令说》也有言,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先辈种种遗说足可证明,本朝三雍应符合‘今礼’,辟九室,毋庸置疑。”

郗虑当即嗤之以鼻:“戴德大师是孝宣皇帝朝的博士,《大戴礼记》是他选编先儒有关礼仪论述八十五篇而成,距今不过两百多年,但《周礼》、《孝经》呢?距今多少年?明堂到底是五室还是九室,难道还要争论吗?”

荀彧极力支持崔琰、郗虑,他也说道:“郑玄大师曾说过,《戴礼》关于明堂的记载,虽出于《威德》篇,言明堂应为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但其实都是取自秦相吕不韦所作的《春秋》,并不是什么古制。另外,讲学大夫淳于登曾说过,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有五帝坐位。郑玄大师同意淳于登之言,认为本朝立明堂于丙巳,就是由此而来。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合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因此,建三雍应依古礼,明堂应为五室。”

大臣们很快分成两派,在朝堂上吵成一团。

曾炩昏头昏脑地回到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