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后以“孝廉”、“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是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具体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官吏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博取功名是儿子的**。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儿子当不上干部后继无人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亲自举荐儿子又有点太不厚道,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维护既得利益,往往产生默契,采用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在吏治**的时代愈演愈烈。到东汉末年,已经极其败坏,当时就有一民谣痛斥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一个好端端的察举征辟制,就这样被废掉了,最终演变成为官僚贵族集团垄断的内部游戏,与平民无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下层百姓。
此路不通走别路。因此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沙场建功就成为平民阶层博取功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成功了,你就成为新的贵族,抱负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从此改变穷困潦倒受人欺压的命运,进入上流社会。
当然,追求沙场建功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宝贵的生命。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比较恰当: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残酷,但只有这一条路。给你,你会怎么选?实现理想的代价太沉重,改变命运的几率太渺小。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放弃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甚至自我安慰说这是“成长”。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实现理想的代价有多大,不是不知道实现抱负的几率有多小,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还是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即使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到生命逝去的时候,依旧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而不是长度。人,终究是要死的。死,不足畏;生,不足惜。重要的是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你做了什么。
人活着除了生存,或多或少还是有所追求的。很多人很多时候,是谋求生存与理想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生存利益向生活妥协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对于伟人来说,坚持追求理想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纯粹为了理想而活着,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甘愿放弃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
人生很多时候,是态度决定高度。理想有没有实现是能力问题,自己有没有去努力是态度问题。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还是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此时的刘备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黄巾起义爆,显然,刘备的机会来了。那么,他就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曾炩明白刘备的心思,也知道刘备的不简单。但是,他并不惧怕,没有对手的人生,是单调而枯燥的。
------------
第十二章 平定幽州
理顺了涿城的事务,曾炩留下辛毗署理涿郡政务,并叮嘱他一定要马上着手安排耕作。(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此时方是四月中旬,涿郡今年的耕种因为黄巾军在二月的叛乱,一直未能进行。
现在,曾炩打下了涿郡,而耕作时间虽然晚了一点,但是并不是玩得太多,并不会有大的影响,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
想到这里,曾炩决定加快进军度,并再次分兵两路。曾炩让赵云率领五千士兵,和田丰从涿城东进攻打安次、泉州、雍奴几个县的黄巾军,自己则率主力北上攻打良乡、光阳、蓟县这一线的黄巾军。
打下涿城之后,幽州的黄巾军除了在上谷郡还有邓茂的三万大军外,广阳郡和渔阳郡的黄巾军已经很少了,两郡加起来也不过三万来人,而且还是分散在差不多十来个县里面,互不统属。所以,曾炩才敢再次分兵。
同时,曾炩还派人回中山国,调集国渊、枣祗等在屯田方面有不俗心得的人才和大量物资,北上幽州五郡负责屯田和种植事务,务必不能错过了今年的耕作。曾炩知道,在未来的几年中,必定是连年战争不断,粮食是其中最主要的事情,必须作为重点来抓。
但是北方五郡面积太广,曾炩再次感觉到手下的人才不够用了。特别是这五郡,每一郡都需要一个能独挡一面的人才行。可是,现在能派来的,除了国渊、枣祗和沮授外,其他的人对内政方面并不算太擅长。而现在曾炩初占这些地方,必须要有强力的人才,才能巩固曾炩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否则,曾炩也是不能放心的。
这时候,贾诩说话了:“主公,我看几位小姐在内政方面都挺擅长的,不如?”
曾炩疑惑的问道:“文和先生,你说的是哪几位啊?”
贾诩笑道:“准确的说,是三位夫人和二小姐。”
曾炩笑着问道:“她们也行?”
贾诩道:“主公小看三位夫人和二小姐了吧!我可是听说子尼和子敬都是非常佩服她们的,而且他俩还多次说,在内政方面,他们比不上三位夫人和二小姐。”
贾诩说的子敬是枣祗,而不是名震三国的鲁肃鲁子敬。
历史上的枣祗,生卒年月不详,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曾任东阿令、羽林监、屯田都尉、陈留太守等